鳳凰聯盟2號站_專業博物館是怎麼“出圈”的?

20

地鐵博物館、玻璃博物館、汽車博物館……很多曾經較為小眾的博物館,正在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通過深耕主題、精細化發展、“互聯網+”等途徑,越來越多專業性強的小眾博物館成功“出圈”,收穫了與實力相匹配的名氣。,“真是沒想到北京還有古建築類型的博物館,在這裏還能看到國家一級文物正覺殿藻井。”近日,在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內帶着孩子参觀的市民劉先生感嘆道。,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位於先農壇內,是我國第一座以收藏、研究和展示反映中國古代建築歷史、建築藝術、建築技術的專題性博物館。副館長張敏向記者介紹,相比疫情前,該博物館日均参觀量增加了1倍以上。,近兩年來,受疫情影響,跨省出遊受到限制,城市公園、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空間,成為城市居民放鬆休閑的首選。其中,很多曾經較為小眾的專業博物館,也在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小而美,更“種草” ,90后秋月是一名文博愛好者,每去一個博物館,她都會保存票根,其中不少都是小眾博物館,“以前經常去國博、故宮、首博等大型博物館,現在更喜歡去尋找小而美的博物館,客流量少、更安靜,能細細品味,拍照也更有感覺。”,位於國家圖書館附近的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就是她新近發現的小眾“寶藏”博物館之一。遇到講解時間,還能聆聽每個時期石刻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每次逛完博物館,秋月都喜歡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照片,很多朋友“種草”后也前往参觀。,近年來,“博物館熱”持續升溫。據文化和旅遊部統計,“十三五”期間,全國博物館數量由4692家增長至5788家,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家博物館建成開放;博物館年度参觀人數由7億人次增長至12億人次,平均每年增加1億人次。,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小眾博物館在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上“走紅”。還有人盤點全國“實力與人氣嚴重不符”的博物館,國家動物博物館、山西青銅博物館、中國傘博物館等均在名單之列,吸引不少網友前去“打卡”。,專業性強、有特色 ,相比於展品全面、氣勢恢宏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小眾博物館通常“螺螄殼裡做道場”——體積不大,但布置精美,在展品上也更聚焦細分領域,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據張敏介紹,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既具有科普功能,同時也是古建築專業院校的教學基地,與北京建築大學、天津大學等多所院校開展了古建測繪調查等研究項目。“抬頭看古建,低頭看展覽”,是該館打造專業性、沉浸式参觀體驗建築博物館的重要理念。,很多地方依託自然、人文資源建起具有特色的博物館。地鐵博物館、玻璃博物館、汽車博物館……越來越多五花八門的專業博物館在城市裡出現。,南開大學旅遊與服務學院教授徐虹表示,當下的遊客市場個性化消費需求明顯,一方面年輕人整體受教育程度較高,對博物館產品具有較高的求知慾望;另一方面,細分型博物館,聚焦專業領域,在展陳上增加了很多創意,對年輕人形成越來越強的吸引力。,“互聯網+”,成功“出圈” ,長期以來,一些知名度不高的小眾博物館少人問津。但近年來社交媒體平台的興起,為小眾博物館提供了特殊的宣傳平台,熱心網友的分享成為這些博物館的“出圈”利器。,與此同時,不少博物館主動出擊,通過參加網絡文博公開課、旅遊博主推介、“博物館奇妙夜”等活動提高影響力。在展陳方式上,越來越多博物館通過VR、AR、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將展覽實物用数字形態生動呈現,為觀眾提供新的觀展體驗。,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從2010年開始,探索網上博物館的建設,目前已經建成較為完善的網上瀏覽平台,觀眾可以通過網上博物館360度觀看展品。博物館還結合先農壇文化開展各種類型的直播、線下親子遊學活動。“最近一次的直播活動吸引了近20萬觀眾觀看,博物館在年輕人中的知名度和受歡迎度提高了很多。”張敏說。,如今,越來越多的小眾博物館成功“出圈”,收穫了與實力相匹配的名氣。有專業人士認為,博物館要體現地域、文化或專業上的特色,謀求差異化的發展,打造自身特色名片,以實現“長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