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平台_《上李邕》:19歲的李白年少輕狂

20

《上李邕》,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世人見我恆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唐玄宗開元七年(719年),19歲的李白辭別了峨眉山上的明月,一路沿江東下,來到了渝州(今重慶市)。當時,著名書法家李邕正在渝州當刺史,李白便前去謁見李邕。在謁見時李白因為不拘俗禮,且談論間放言高論,使李邕不悅。李白在臨別時寫了態度頗不客氣的《上李邕》一詩,以示回敬(葛景春《李白﹤上李邕﹥寫於蜀中》)。詩中說,大鵬鳥有一天會乘風而起,藉此扶搖直上九萬里之外。即使風停了下來,也能在大海中掀起汪洋巨浪。世上的人見了我都覺得語出驚人,聽了我的話都冷笑。孔子都要讓年輕人幾分,大丈夫您又豈能輕視年少之人。,初出茅廬,前往拜謁大書法家李邕,李白拜見的這位渝州刺史李邕很有意思,值得細說。,李邕的父親叫李善,年輕時曾追隨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大儒曹憲學習《文選》。后經人薦引,先後擔任崇賢館直學士、沛王侍讀、蘭台郎、潞王府記室參軍、涇城令等職。晚年寓居汴州(今河南開封市)和鄭州,以講授《文選》為業。李善所注的《文選》六十卷,大行於時,被時人譽為“文選學”,而他本人更是被學界尊稱為“書簏”,即書箱的意思。能出生在這樣的書香門第,李邕自然也不是等閑之輩。,李邕很早就出名了,是有名的書法家,文章也寫得很棒,是長安城(今陝西西安市)世家子弟中的翹楚,年紀輕輕就當上了左拾遺。,由於李邕先後跟中書令李嶠、漢陽郡王張柬之、知內侍省(總管太監)楊思勖、監察御史張廷珪、左驍衛兵曹柳勣、洛州司馬崔日知、御史大夫崔隱甫、戶部侍郎倪若水、宗正卿姜皎等人走得比較近,故而頻頻升遷,歷左台殿中侍御史、戶部員外郎、戶部郎中、渝州刺史、括州刺史、淄州刺史、滑州刺史、陳州刺史、汲郡太守、北海太守、衛州刺史、青州刺史等職,甚至差一點兒就當上了糾彈百官朝儀的御史中丞。,在古代,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任何政治集團都不可能是鐵板一塊,往往會按照政策傾向、權力組合、入仕渠道、性格遠近、感情好惡、血緣裙帶等不同因素劃分為不同的派別。,各派在招募黨羽時,考量因素雖複雜,但大致而言,多會圍繞忠誠程度、思想傾向、個人能力、來源渠道和性格人緣等因素來取捨。而官員個人身上的派系標籤在平時看不出來,只有在關鍵時刻如職務任免時才會暴露。,正因為李邕和李嶠等人關係好,所以就得罪了侍中岑羲、中書令崔湜、中書令姚崇、中書令張說這一派。加之李邕骨子里始終是個文人,本身又有“詞高行直、疾惡如仇、不容於眾、性資豪放、不治細行、所在賄謝、畋游自肆”(《新唐書·李邕傳》)等職場缺陷,也曾屢屢被貶,一度甚至“仇人告邕贓貸枉法,下獄當死”,在大唐的官場上,堪稱大起大落。,在帝制時代,朝堂內外的派系鬥爭永遠存在,只不過時而清晰時而模糊,時而激烈時而緩和。,到唐玄宗天寶六載(747年),宰相李林甫因忌憚李邕才幹和名氣,便羅織罪名,將其杖斃於青州(在今山東省)。李邕享年七十歲。,直到唐代宗即位后,李邕才追贈為“秘書監”(劉昫《舊唐書》卷一九〇中、宋祁《新唐書》卷二〇二《李邕傳》、李昂《唐故北海郡守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墓志銘並序》,胡可先、楊瓊《唐代詩人墓誌彙編》第182頁)。,一向自詡“不屈己,不幹人”的李白之所以願意去拜謁李邕,是因為他“素負美名,能文養士,賈生、信陵之流,人間素有聲稱,後進不識,京、洛阡陌聚觀,以為古人。或將眉目有異,衣冠望風,尋訪門巷”,以至於“阡陌聚觀,後生望風內謁,門巷填隘”(劉昫《舊唐書》卷一九〇中、宋祁《新唐書》卷二〇二《李邕傳》)。,年少輕狂,不拘俗禮讓李邕不悅,但遺憾的是,此次拜謁讓李白大失所望。在謁見時李白因為不拘俗禮,且談論間放言高論,使李邕不悅。於是,李白便寫下了《上李邕》這首給自己打氣爭面子的牢騷之作。,那麼,李邕為什麼不待見李白呢?是李白的文章不夠好嗎?還是另有原因呢?,李白在詩里隱隱約約透露了三條線索:李邕一是見自己說話不着調,喜發奇談怪論(世人見我恆殊調);二是認為自己不夠謙虛,口氣太大了(聞余大言皆冷笑);三是嫌自己太年輕了,在文壇沒什麼名氣(丈夫未可輕年少)。,李邕有個致命的性格弱點,就是特別“好名”。一言以蔽之:迷信名氣。這個缺點早在武則天時期,他還只是個左拾遺時,就表現得很突出。,有一次,御史中丞宋璟彈劾武則天的男寵張昌宗、張易之兄弟有不順之言,要求交付司法部門審理,武則天一直不肯答應。當時雙方僵持不下,文武百官都嚇得不敢吭聲。這時,李邕跳了出來。他站在皇宮玉階下說:“臣觀宋璟之言,事關社稷,還望陛下批准他的奏請。”武則天的臉色這才稍稍有所緩解,同意了宋璟所請。,待退朝後,有人問李邕:你只不過是個芝麻綠豆大的小官(左拾遺為從八品上),萬一今天皇上發了脾氣,你馬上就要倒大霉,為何敢如此放肆?不料,李邕卻洋洋得意地回答說:“不願不狂,其名不彰。”(劉昫《舊唐書》卷一九〇中《李邕傳》)若不如此,後代何以稱讚我呢?據此可見,李邕為了青史留名,連命都可以不要。,還有一件事,也足以說明李邕特別“好名”。右司員外郎蕭誠是當時一位著名書法家,他經常會把自認為滿意的作品送給李邕看,可李邕每次都不屑一顧。久而久之,蕭誠氣不過,便想捉弄一下李邕。,蕭誠偽造了幾幅古帖,朝夕把玩,故意使其變得又黑又暗,見到的人都誤以為這是數百年前的古人真跡。不久,蕭誠便故意放出風說:“我有王羲之的真跡,珍藏已久,特別想讓大書法家李邕給鑒定一下。”,這話傳到李邕耳朵里,他頓時來勁了,欣然同意一見。但蕭誠為了吊他的胃口,故意又拖了十天,遲遲不拿出來。,這樣一來,便惹得李邕心急火燎,對蕭誠說:你答應給我看,又不拿出來,這不是騙人嘛!,於是,蕭誠派家僮回家去取。取來后,由於李邕對這份“古帖”渴望已久,故而毫不懷疑,當場就表態說:“確實是王羲之的真跡,平生未見。”在座的人,也都紛紛附和。,又過了幾天,蕭誠邀約李邕和眾位賓客聚會,故意對李邕說:“您平時常看不上我的書法,上次我拿出了幾張兒時的習作,您為何認為是王羲之的真跡?您的鑒賞力跑到哪兒去了!”,李邕一聽此言,大為愕然。為了挽回面子,只好悻悻地說:“你再取來讓我看看。”,待蕭誠再次打開這卷“古帖”時,李邕只略略看了一眼,便扔在床上說:“仔細看了,也不見得有多好嘛!”(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十)。,通過這則逸事,就可以看出,李邕對名氣的迷信已到了何種地步。,看走了眼,丈夫未可輕年少,不難想象:李白當時才19歲,雖然有一些文學成就,但畢竟尚處於“短羽離褷”階段(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十八引楊天惠《彰明逸事》),也就是羽翼未豐階段,自然在文壇沒什麼名氣。,再加上李白還有個怪毛病,與人交談時,一開口便是“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暫因蒼生起,談笑安黎元”(《書情題蔡舍人雄》)等語句,別說是李邕這樣的一州刺史、封疆大吏,就算是普通人聽了,肯定也會覺得這小伙子說話太不靠譜了吧!,從年齡上論,李邕生於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足足比李白大了23歲。若按古人早婚的習慣,李邕都可以當李白的爹了;從家世上看,李邕的父親李善是著名學者,而李白是商人之子;從職務上說,李邕是渝州刺史,李白是平頭百姓;從書法上講,李邕被大書法家李陽冰譽為“書中仙手”(《宣和書譜》卷八),而李白此時尚未嶄露頭角;從文學上講,李邕的文章連皇帝都要頻頻派太監前去索取,李白卻尚在干謁權貴,以求引薦。,更重要的是,從名氣上來說,李邕已是“素負才名”的大書法家(錢易《南部新書》甲),連唐玄宗都“識其名,詔勿劾”(宋祁《新唐書》卷二〇二《李邕傳》)。李白則還是個不為人知的無名小輩。,在李邕看來:眼前這個乳臭未乾的小娃娃,竟然自比傅說、姜太公、管仲、諸葛亮、謝安這些大聖大賢,甚至連讀書人最尊敬的至聖先師——孔子都敢拿來調侃、嘲笑。公然叫囂:“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君看我才能,何似魯仲尼”(《書懷贈南陵常贊府》)。面對一個不知從哪個犄角旮旯冒出來的商人之子,居然如此不知天高地厚,李邕這樣的好名之人,豈會給他好臉色看?,不過這次,李邕卻看走了眼。有個性是李白的文風、詩骨,也是他的力量。一個性格理性的人是絕成不了詩人的,只適合去當政治家。,李白不同於一般人,他乃“謫仙人”。如果連李白都不狂、不傲、不瘋,他還是李白嗎?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