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_有幾分仙氣的“雨過天青色”

20
上一篇:木有了

在古代中國,最重要的顏色只有五種:赤、青、黃、白、黑。在中華文明的演進過程中,五色系統與五行理論互為表裡,滲透到政治、文化、社會生活諸多方面。,《中國歷史的色象》一書,從人文歷史的角度闡釋色彩,描述色彩與中國古代文化(包括政治、歷史、文學、民俗、藝術等)千絲萬縷的聯繫。作者以歷史為珠,以顏色為絡,將舊時風物撿拾串起,琴棋書畫、詩酒遊樂、廟堂宏論、閨閣綺語、花鳥魚蟲、人鬼仙凡……中國數千年的色象斑駁呈現,令人目眩。,本文選自書中第二篇《青色》,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在文明之初,當人類掌握了一定的知識而尚未上升到科學的時候,天大約是能激發他們好奇心與想象力的東西。那虛無縹緲、無窮無盡的蒼穹,明明矗立眼前,卻又永遠無法到達,惹人心癢,又讓人嘆息。於是,聰慧的人們精巧地編織了許多神話故事,給內心的渴望一種望梅止渴似的滿足。由於天空是青色的,那些或精彩或玄奧的故事也都與青色聯繫在一起,使這顏色多了幾分仙氣。,古人所說的青色,涵蓋了現代光譜原理命名的綠、青、藍乃至黑等諸多顏色。這數種顏色在光譜上是連續的,雖然古人不懂得光譜的理論,但在種種生活實踐中培養了豐富的審美直覺,將這些連續而且彼此過渡並不明顯的顏色都納入青色的外延,恰與基於現代科技的色彩理論相合。,青,象物之生時色也,劉熙的《釋名》里說:“青,生也,象物之生時色也。”也就是說,“青”的造字構成,主要是取生長之意。春來萬物復蘇,麥之新苗,桑之嫩條,柳之初芽,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色,而這景色的主調也就是“青”了。按照這層意思,詩意地想象一下,金文中的“青”字也正是一條藤蔓探出井口,迎着陽光,隨着春風,輕輕擺動。,若是指代草木初生的顏色,“青”大約相當於如今的淺綠色。但唐代詩人李賀寫“華裾織翠青如蔥”(《高軒過》),蔥綠自然比淺綠要深些;柳宗元寫“日出霧露餘,松柏如膏沐”(《晨詣超師院讀禪經》),松柏之綠似乎又深了些;至於青年男女互表愛意時喜歡引用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鄭風·子衿》),有學者考證說這衣衫乃是藍色;人們慣稱女子的頭髮為“青絲”,把剃光了頭只留一層頭髮茬子的流氓叫作“青皮”,這青又近似於黑色。如此,青的外延極為廣泛,用法則千變萬化,而具體是綠是藍是黑,需要根據具體的語境來確認。,古人為了進一步區分不同程度的青色,常根據生活經驗,以實物與青相連來指代顏色,於是就有了鴨卵青、天青、蟹殼青、鴉嘴青等。這些有趣的名稱,讓人一看見,就能聯想到其所指的具體顏色了。,在古人眼中成了春天的象徵,青為“象物之生時色也”,而萬物生髮基本都是在春天,所以青色在古人眼中便成了春天的象徵。由於這種聯繫,青色更引申出生命、年輕、活力、希望等諸多美好之意。現今人們說綠色是生命之色,只不過是沿用古人的說法罷了。,春臨大地,草木繁茂,特別是對於農業社會而言至關重要的莊稼也都開始發芽或生長,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綠色,所以古人很早就把青色與春天聯繫在一起。例如,先秦時,人們把春天稱為“青陽”。商鞅的老師、雜家代表人物屍佼在其著作《屍子》里說:“春為青陽,夏為朱明。”差不多同一時期的《爾雅》在解釋天時的部分,也用了一模一樣的字句。東晉學者郭璞對此作了解釋,說春天“氣青而溫陽”,所以稱“青陽”。,不知道是否出於同樣的邏輯,古人還把春風稱為“青風”。所謂氣息流動而成風,氣是青色的,風當然也是青色的。青色的風這一富有浪漫氣息的意象,經常出現在詩人的筆下。唐詩里,盧仝在《悲新年》里說“太歲只游桃李徑,青風肯管歲寒枝”;李端在《送楊皋擢第歸江東》里說“綠氣千檣暮,青風萬里春”;李白在《宮中行樂詞》中寫初春景象也說“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至於宋代王安石的千古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這風彷彿是蘸着綠色的畫,將山山水水都點染一新。倘若從此風令草木皆綠的角度去理解,稱其為“青風”,也是十分得體的。,青風四拂,冰雪消融,溪流池水因而上漲,苔蘚、浮萍之類水生植物漸多,令水色碧綠。古人喜歡這蘊含生機與春意的水,故稱為“新綠”。白居易寫《南湖早春》,說“亂點碎紅山杏發,平鋪新綠水蘋生”。野生的杏花開放,左一叢右一叢,點綴在山巒之間;浮萍也開始茂密生長,彷彿鋪滿了整個水面。以不規則的點狀的紅,對應成片的面狀的綠,彷彿是一張關於春天的風景畫。韋莊填《謁金門》詞,說“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綠”。春雨本就彌足珍貴,偏偏這次下得充足,水漲滿了小溪,令人充分感受到喜人的春意。,寫得最可愛的大約要數北宋的周邦彥,他在《滿庭芳》里說“人靜烏鳶自樂,小橋外、新綠濺濺”。沒有人的打擾,鳥兒自在歡唱,一派怡人景象;春水滿漲的溪流,快樂地奔躍於山石間,時時有水花因溪流與石頭的碰撞而高高濺起。“濺濺”二字,將這動靜結合的活潑畫面描繪得十分形象。,當然,“新綠”也有別解,說的是草木發芽新呈出來的綠色。白居易在《長安早春旅懷》里說“風吹新綠草芽坼,雨灑輕黃柳條濕”,秦觀在《風流子》里說“見梅吐舊英,柳搖新綠,惱人春色”,用的就是此意了。,“青春”本義指的是春天,春天還有一個比“青陽”更流行的名稱,乃是“青春”。“青陽”在現代漢語中幾乎絕跡,“青春”則極為常用,指的是人生中如金似玉的年輕時光,但其本義指的是春天。從語法來看,“青春”與“青陽”這兩個詞都屬於偏正結構,“青”為定語,修飾後面的主語,描述其特徵。換句話說,在古人看來,綠色一直都是春天的標誌。,“青春”一詞,最早出現在楚辭里。《大招》一篇,開篇說“青春受謝,白日昭只,春氣奮發,萬物遽只”,意思是春臨大地,陽光和煦,生命的氣息奮發而起,沉睡的萬物都開始復蘇。這一篇,有人說是屈原寫的,也有人說是西漢劉向所作。無論誰起的頭,此後的幾百年裡文人都承襲了這一用法,以“青春”代指春天。,南朝謝靈運在《游南亭》中有“未厭青春好,已睹朱明移”,就是說還沒欣賞完春天的美好,夏天就來了;隋代越王楊侗在《楊叛兒歌》里有“青春正陽月,結伴戲京華”,“正陽月”就是農曆四月,乃春意正濃之際,整句也就是說四月春光中,與友人結伴在帝都洛陽遊玩;唐代李賀在《將進酒》中有“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寫春到尾聲、落英繽紛的景象;南宋女詞人朱淑真的《蝶戀花》中有“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也是一派惜春之情。,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當冬天過去,春臨大地,一派草長鶯飛的時候,在寒冷的風霜中蜷縮了數月的人們,大約忍不住要到房間外面走一走,感受一下溫暖的陽光、和煦的東風。大約是由於人們常常走在長着嫩草的路上或是冒出新苗的田間,這種游春活動被人們文雅地呼之為“踏青”。,踏青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最早大約可以上溯到先秦。《詩經·鄭風》中有一首《溱洧》,描寫一對青年男女相互約好去溱河和洧河旁邊看人們集會,並採下大把的芍藥贈給對方。詩里雖然沒有直接點明時間,但芍藥盛開的季節必定春意正濃。學者高亨考證說,這集會說的正是鄭國每年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每逢此時鄭人都會結伴遊春。,《晉書·禮志》里說:“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於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漢儀”就是漢朝的禮儀;“季春”,即春季的第三個月,也就是三月;“上巳”者,即三月初三的上巳節;“禊”者,是古人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按此記載,自漢代起,每到三月初三,洛陽的官員和百姓都會來到洛水之畔舉行祭祀儀式,並洗滌衣服和頭臉,除去一冬留下的污濁。《晉書》接着又說:“而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意思是,自三國曹魏以後,不再拘泥於三月初三,而是連續活動三天。《晉書》這一記載,被學者們視為國人形成踏青習慣的有力佐證。,“踏青”的名詞出現得相對較晚,大約形成於唐代。唐代史書里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舊唐書》);唐詩里有“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孟浩然《大堤行寄萬七》);唐人筆記里有“上巳,賜宴曲江,都人於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履”(李淖《秦中歲時記》),用得非常廣泛。至於唐代以後,這一詞語普遍為人們所接受。“偷得浮生半日閑”(李涉《題鶴林寺僧舍》)“芳洲拾翠暮忘歸”(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已經成為許多人鍾愛的春季活動。,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的首段,描繪的便是都城汴京(今開封)郊區美麗的春景,以及清明節掃墓踏青的絡繹不絕的人群。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