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形式,是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於2008年7月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土樓究竟是怎麼建造的?住在土樓里有怎樣的體驗?請聽武漢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鄭靜在“一席”演講上講述她對土樓的深入探訪和研究。,我研究土樓已經有十幾年了,最開始研究土樓的原因純屬偶然。我在國外讀碩士的時候,主要研究世界各地的住宅。寫畢業論文的時候,我不知道該寫什麼。我的導師就問我:你是在哪兒長大的?我在地圖上標出了中國廈門的位置。導師很激動地對我說:你們家附近有一種特別大的圓的土房子,叫TULOU,你回去把它搞清楚,這就是你的碩士論文。於是,2006年,我來到土樓考察。兩年之後,福建土樓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土樓主要分佈在閩西地區,位於福建龍岩永定縣和漳州南靖縣交界的山區一帶。目前,被嚴格確認的福建土樓有3000多座,其中有46座土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土樓的建築形式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其外觀呈規整的幾何形,而且非常巨大,所以有人說土樓是有錢人蓋的豪宅。每一座土樓里都住了很多人,因此也有人說土樓是大家族聚居的地方。這些是不是真的呢?,土樓初體驗,2006年,我帶着一本地圖冊和一個速寫本,來到土樓進行探訪。,我最先來到的是被稱為“土樓之王”的承啟樓,它位於永定縣的高頭村。它之所以被稱為“土樓之王”,是因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圓形土樓,非常壯觀。承啟樓里的房子一層接一層,一環套一環,住了很多人。,村裡有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兩個大媽在村外喝喜酒,她們都誇耀自己家住的土樓非常大。一個大媽說,我家住的土樓里有400間房,一個晚上住一間的話,你得住一年多。另一個大媽說,我們的土樓才厲害,又像蘑菇又像城,裏面住了600多人,樓東出太陽了,樓西還在下雨。結果一說出樓名才發現,原來她們住的都是承啟樓。,土樓的一樓有個入口門廳,面積很大,通風也很好,平時大家沒事就在門廳里坐在長凳上聊天。那天,我走進承啟樓的門廳,問他們:我是一個大學生,老師讓我來研究土樓,你們能讓我在這裏住幾天嗎?他們說:哎呀,你太傻了,人家都是來拍幾張照就走了,我們這房子又破又舊,有什麼好住的?後來在我的軟磨硬泡之下,他們終於答應在樓里租一個房間給我,一個晚上20元錢,還包早餐。,我住進去后才發現,他們沒有騙我,這個房間真的是又舊又破。土樓里的房間都是沿着外牆蓋起來的,外牆非常厚,但每個房間並不大,基本上只能放一張床和一個桌子。我住的房間在3樓,牆上只有一扇很小的窗戶,所以房間里非常暗。,土樓一般有三層或四層,每一層的功能不一樣。最底層是廚房,第二層是儲藏室,這兩層基本上是不開窗的,三樓以上是卧室。就功能來說,它和我們城裡的公寓是一樣的,但不一樣的是,這些房間上下並不相通。每個房間的門都開向公共走廊,假如你住在四樓,你家孩子住在三樓,你想拿個東西給他的話,你得穿過四樓的公共走廊,從公共樓梯下來,才能來到孩子的房間。當然,如果你只想和孩子說幾句話,那麼趴在樓板上說就行了。,土樓里的房間都是用木板隔出來的,樓板、隔牆、走廊和樓梯都是木板做的,所以隔音比較差。我住進去之後,躺在床上就能聽見隔壁的說話聲。這豈止是“隔牆有耳”,有時候能聽到好多人在同時說話,就跟開會一樣。,我第二天早上醒來的時候,天還沒亮,就聽到稀里嘩啦的聲音,好像在下雨。我打開窗戶一看,是個晴天,那是什麼聲音呢?原來是樓里很多人在上廁所。以前土樓里沒有廁所,也沒有上下水管道,大家就在床邊放個木桶大小便,第二天再拿出去倒掉。這種現象在農村很普遍,但問題是土樓中間有個特別大的中庭,當樓里很多人同時上廁所的時候,就會產生很響的回聲,像下雨一樣。而且,由於中庭是封閉的,氣味也很大,所以感覺土樓就像是一個特別大的公共廁所。,土樓是豪宅嗎,土樓是豪宅嗎?住在裏面才發現,它和我們想象的豪宅不太一樣。,實際上,它也不是村裡人理想的住宅。,和其他地方的人一樣,居住在土樓里的人在舉辦葬禮時,會燒一種紙糊的靈屋。一般來說靈屋也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房子。,雖然承啟樓已經是“土樓之王”,在這裏舉辦葬禮時紙糊的靈屋卻是另一種房子。這種房子就是當地人稱作五鳳樓的房子。五鳳樓主要分佈在土樓區偏北的一些地方。在19世紀中下恭弘=叶 恭弘,永定縣裡有很多有錢的煙商,五鳳樓就是當時的煙商蓋的房子。,和土樓一樣,五鳳樓也是夯土製成的,一般為方形。它是一種多進合院,中間有一條明確的中軸線,左右建築對稱。它與其他合院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五鳳樓的房屋屋頂前低后高,兩側和後方的主樓逐漸加高,遠遠望去,屋頂上呈現出層層升起的樣子,犹如展翅欲飛的鳳凰,所以叫“五鳳樓”。,五鳳樓一般為一家人居住,因此私密性很好。房屋的中軸線上是一些公共區域,與私人的居住空間分開。樓內建造精巧,富麗堂皇,有很多華麗的裝飾。所以對當地人來說,五鳳樓這樣的房子才算是有錢人的豪宅。,那麼,既然土樓里的生活條件這麼差,為什麼當地人還要蓋這麼多土樓呢?,關於土樓還有一種說法:土樓是一種聚族而居的建築,也就是說,一座土樓里住的是一個大家族,這樣可以增強凝聚力。這種說法是真的嗎?,初溪村是永定縣的下轄村,村裡有13座土樓沿着山坡逐級而上。據村裡人說,初溪村的土樓名字很特別,樓名的第二個字都是“慶”,第一個字則是當年蓋樓的人的名字。,初溪村是一個單姓村,村裡住的都是姓徐的人家,有非常完整的族譜記載。我對照了一下族譜,發現一件奇怪的事。比如繩慶樓,村裡人說它是繩武公建造的,但是繩武公出生於1740年,而這座樓建於1850年,相差整整110年。最奇怪的是藩慶樓,這個房子是1949年開始建的,但是村民說蓋樓的藩如公是繩武公的堂兄,族譜上記載着他生於1730年。,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蓋土樓是個大工程,回答這些問題,要從蓋土樓的過程說起。,在山坡上蓋土樓是一個大工程。圓形土樓的直徑一般為50米到70米,之所以要蓋這麼大,是因為它必須蓋得足夠大,中間要留有一个中庭,中庭和外牆之間的空間才能用來蓋居住的房間。目前我們所知的最小的圓形土樓叫如升樓,它的直徑只有17米。這麼小的土樓里的房間幾乎都是三角形的,連傢具都沒法放。所以,圓形土樓必須建得很大,才能保證每個房間的規整性。而土樓又分佈在閩西山區,這裏多丘陵,山谷陡峭,要找到一塊足夠大的、形狀規整的平地來建土樓並不容易。,在找到一塊理想的基地后,土樓的建造一般有6個步驟。,第一步是開地基。對當地人來說,圓形土樓是很容易建造的一種房子。他們通常在一張紙上畫個圓圈,然後順着直徑對摺、再對摺、再對摺,折完后把紙攤開,就是一個劃分好房間的平面了,每個房間都一樣大。把這張圖放在地上,畫上它的延長線,這就是土樓的建築平面圖。,第二步是抽籤分房間。把所有房間編上號,抽到哪一間后,沿着外牆從上到下的房間都是這一家的。這樣分房保證了公平性。在土樓的整個造價中,中庭和外牆這些公共部分的材料費用是所有人一起承擔的,房間則由居住人各自出錢裝修。,第三步是打石腳,因為土樓的土牆非常怕水,所以要在一樓的地基上用石條砌一個石腳,防止水往上滲。,第四步是行牆,也就是做夯土牆。他們把木頭模板架在牆上,然後往裡面倒土料,人站在上面往下用力把土夯實,這就是夯牆。夯牆一般是在每年春節前的兩個月,那時農忙結束了,大家都有空。此外,土牆有一米多厚,徹底干透要很多時間,所以一般每年只夯一層樓高的牆,夯好之後,蓋上油紙防水,等整層樓的牆都干透了,第二年冬天再往上蓋。,每層樓的牆夯完之後,他們會在牆裡放一些木樑,把它和內部框架連接起來,這就是第五步“獻架”。然後再在這個木框架的基礎上,把樓板、隔牆、樓梯、欄杆等安裝上去,房子就是由這些木結構組成的。等這些全部蓋完之後,再把屋頂鋪上,當地人叫“出水”。,第六步,每家人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裝修房間。,這樣算下來,如果是蓋一座四層的土樓,光夯好外圍的土牆就需要4年,再加上地基、屋頂和內部的裝修,一座樓至少需要五六年時間才能完工。,合股建造的“集體宿舍”,土樓的建造帶來了一個分家難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分家時長輩會把財產平均分給所有的兒子,包括房產、田地、現金等。而分家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分灶,如果新的家庭有了一個自己的灶,自己開伙做飯,就說明這個家庭完全獨立了。,但是,土樓的夯土牆有一米多厚,在這麼厚的牆上開窗洞是非常難的,所以一樓的廚房只能留一個很小的煙囪出氣口。而且,一旦房子蓋好,再開孔洞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這也就意味着,在土樓里分家是非常困難的。,假設有一家人生了三個兒子,他們原來住在甲樓里。那麼等孩子們長大以後要分家的時候,因為廚房沒有辦法加建灶台,所以,除了大兒子繼續住在甲樓,二兒子、三兒子就得被迫離開原來住的甲樓,和其他人一起合夥再蓋一座新的樓——乙樓。等再過一代分家的時候,同樣的事情又會發生,又有一些家族成員搬離原來的樓,出去建一座新的丙樓。,結果,很多代以後,同一個家庭的子孫就會分佈在不同的土樓里,而每一座土樓里住的人都是來自不同家庭的後代。這就解釋了剛才所說的建樓者的謎題。村民們所說的那個建樓的祖先,其實並不是真正動手蓋樓的人,而是所有參加建這座土樓的人能夠追溯到的共同的祖先。他們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建立一種身份的認同。,再舉個例子。我曾經住在初溪村的徐大爺家,徐大爺是1927年在集慶樓里出生的,當時他的祖父母還在,他們家和他的叔叔、伯伯幾家人住在一起。到20世紀40年代初,他的祖父母過世了,他們就分家了,他和父母一起搬到了餘慶樓。後來,他又參与建造了村裡的兩個新樓——藩慶樓和福慶樓。到20世紀70年代,他的小兒子也長大了,他又在共慶樓里參建了一個單元。所以,徐大爺的一生和初溪村的5座土樓都有關係,他和他的堂兄弟、兄弟和兒子都住在不同的土樓里。,因此,土樓並不是一個幾代同堂或者聚族而居的房子,而正是它的建築結構導致了家族人群的分化。可以說,土樓是由很多人在一起合股建造的大型集合住宅。,那時為何蓋了大量土樓,福建漳州南靖縣的河坑村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河坑村共有14座土樓,有方的,有圓的,非常壯觀。,我住在河坑村時發現,在1958年以前,村子里有8座土樓,全部都是方樓。而到1972年,在短短14年間,村民們就蓋了6座土樓,而且全部都是龐大的圓樓。,為什麼在人民公社時期他們會蓋這麼多圓形的土樓呢?這要從蓋土樓的三個難點說起,這三個難點分別是場地、建材和勞力。,土樓一般分成方樓和圓樓兩種。和方樓相比,圓樓分配起來比較平均,每一間房間都一樣大。而圓樓也有個問題,就是佔地面積特別大。如果想要同樣多、同樣大的房間,蓋一個圓樓需要的土地要比方樓多出1/4還多,這對寸土寸金的閩西山區來說是一件非常不划算的事。,然而,在人民公社時期,找到合適的場地並不是一個問題,因為所有的土地都是由集體所有和安排的,所以那段時期村裡蓋的都是圓樓。,第二個難點是建材。蓋土樓需要很多的土料、木材、石材和磚瓦,土當然可以在本地挖,但是其他材料就需要大家籌錢購買,這也是非常困難的事。而在人民公社時期,建築材料和其他財產都是集體共有的,這也就不是問題了。,第三個難點是足夠的勞動力。蓋土樓需要很多人一起夯牆,有時候一個樓會同時有幾隊人馬一起夯土,大家齊聲喊號子,非常熱鬧。另外,還需要很多人一起準備和運輸土料。這些事情其實技術含量都不高,但需要很多勞動力,經常是全家人一起上陣,連小孩都參与,還經常需要請別人來幫忙。而且,人多事雜,組織起這樣大規模的勞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在人民公社時期,所有的勞動都是由生產隊決定和安排的。因此,只要大家都同意蓋一座土樓,上述這些問題都非常容易解決。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在人民公社時期,河坑村會突然蓋起這麼多土樓,而且都選擇了較浪費土地、很難組織人力建設的圓樓。,我住了很多村子后發現,在人民公社時期大量興建圓形土樓的事情其實是非常普遍的。剛才提到的初溪村的徐大爺,在他參建的土樓里,就有3座是在這一時期蓋的。,我收集了當時能夠找到的所有和土樓相關的書,整理出了20世紀閩西地區建造土樓的統計表。根據統計显示,人民公社時期建造的大型土樓有近1000座,相當於現有土樓數量的1/3,而且大部分都是圓形的土樓。,所以,準確地說,新中國成立后出現的大量圓形的土樓,並不是有錢人蓋的漂亮豪宅,而是村民們合蓋的“集體宿舍”。有人說,這件事情的真相說出來後會讓人覺得不夠厲害,不夠高大上,不像是世界文化遺產。但我覺得這件事情本身就非常厲害,中國閩西山區的老百姓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蓋出了讓全世界都驚艷的房子,這件事情難道不厲害嗎?,放下專業的眼光,為什麼我們對土樓會有這麼多的誤解呢?從我對土樓十多年的研究來看,我覺得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要真正保護福建土樓,保護人類的文化遺存,我們必須放下專業的眼光,從村民的角度去想問題。,正如我的導師所認為的那樣,土樓的形狀特別規則,規模又很大,非常符合建築師對於理想建築的想象。對於中國人來說,我們又很容易聯想到天圓地方之類的宇宙觀,因此我們覺得完美的房子就應該是這樣的,而且永遠都不需要改變。但其實從村民的角度來看,並不是如此。,自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以後,村裡蓋的土樓很多不是大型的圓形或方形,有的土樓甚至不是封閉式的,而呈現開放的、不規則的樣式。我問過他們:你們幹嗎要把房子蓋成這樣,而不是蓋成好看的方形或圓形呢?村裡人說:和別人一起蓋房子我不喜歡,這個房子是我自己蓋的。我現在錢不夠,所以先蓋個小的,樣子也沒那麼講究,等我以後有錢了再蓋大的,但最重要的是我要自己蓋,不要跟別人一起住,那樣太麻煩了。即使是那些留在土樓里的村民,也希望過上更好的生活,他們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對房間進行擴建,增加一些卧室或廁所等等。,作為一名建築師,作為一個專業人士,我們到底能為他們做些什麼呢?我認為,我們應該從他們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生活邏輯,然後嘗試重新調整或設計房子來適應他們的生活,而不是居高臨下地以所謂的專業知識去指導他們應該蓋什麼樣的房子、過什麼樣的生活。,我想,我們今天搞鄉村振興,進行文化遺產的再生和利用,都應該是這個道理。
23
2023.09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6781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