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聯盟2號站_憑弔香山腳下的文化大師

20

又是一年清明至,正是追思故人時。在京西香山腳下,近百年來先後安葬了百餘位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有着重要影響的仁人志士,其中“大師級”文化名人就有多位,他們為中國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做出的傑出貢獻被載入史冊。,清明時節尋訪“文化大師”,既是一種緬懷,也是一種追憶,更是一種特殊的文化之旅,從中可以領略大師們的文化藝術人生。今天,我們就去走訪幾處。,萬安公墓,清末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沉睡在一座清代樣式的墓地中,萬安公墓位於香山腳下,近百年來,長眠着眾多位歷史文化名人。,進入萬安公墓大門向南而行,隨後再沿着“金字區”主路向西而去,在路的盡頭,松柏的掩映下,有一座清代樣式的墓地。前面為並列的三塊墓表,正中的墓表上鐫刻着“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先師之墓”,墓表西側是一座八角寶頂式陵位。寶頂以綠色琉璃瓦連接翹蓬,形似一座亭子,古樸而莊重。寶頂的後面是四座相連的碑亭。這裏長眠的就是清末八卦掌創始人、武術大師董海川。,說到“董海川”這個名字,或許不太為人所知。而提起武林高手“童林”,人們或許就不陌生了,而董就是長篇評書《雍正劍俠圖》(又名《童林傳》)里的主人公童林的原型。,董海川,原名董明魁,清嘉慶二年(1797年)出生於今河北省文安縣朱家務。成年後想考取功名而不成,便雲遊四方遍訪名師。經過長期潛心研習,利用道家八卦圖中的無極圈和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個字,他從其交替之中悟出了八卦掌,隨着技藝的不斷提高,他也成為八卦掌發展史上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光緒八年(1882年)董公因病與世長辭,葬在西直門外小牛房。墓冢用青磚砌成寶頂,並立有四座豐碑。1929年又立了兩塊石碑。以後董公墓因失修而破舊,其墓址逐漸變為農田,后經弟子們多方尋找,才找到所有的石碑和宗師的部分屍骨。1981年董公的弟子們將其安葬在萬安公墓,並依照清代樣式重新修建了陵位和碑亭。,在大師墓旁,長眠着第二代、第三代八卦掌傳人多位,他們陪伴於恩師左右,以盡感恩之情。,書法大師啟功的碑座上刻着那篇廣為人知的墓志銘,憑弔了武林一代宗師之後,沿着林蔭道向東而行不遠,便來到書法大師、學界泰斗啟功的墓前。,其墓坐西朝東,墓碑呈黑色,設計簡潔大方,中間有個曲線的凹槽,形似先生一生喜愛的硯台。墓碑正面刻着:“啟功1912-2005夫人章寶琛1910-1975”。墓碑背面刻着先生生前所喜愛的一則硯銘:“一拳之石取其堅,一勺之水取其凈。”碑座上刻着那篇廣為人知的墓志銘:“中學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名雖揚,實不夠,高不成,低不就……”語言直白質樸,謙遜又詼諧,令人回味不盡。,凝視着先生的墓碑,彷彿在讀一部“大書”。我喜歡先生的書法藝術,其字結體精嚴, 清朗挺拔,風神俊秀,更是因為敬仰先生的人品,他的為人至凈、胸襟曠達、淡泊名利和樂觀向上。,靜靜地肅立於啟功墓前,心中幾多敬仰。陽光穿過樹恭弘=叶 恭弘的縫隙,灑下斑駁的光影,映襯着墓園的寂靜。,季羡林先生的墓地緊鄰哲學大師任繼愈墓和著名作家魏巍墓,離開啟功墓,穿過北側的墓區,便來到“國學大師”季羡林先生的墓地。,季老生前曾有遺願,將骨灰分為三地安放,即北京(生活、工作之地)、河北(臨近清西陵)、山東(臨清故里)。其中位於北京的墓地在萬安公墓,緊鄰哲學大師任繼愈墓和著名作家魏巍墓,頗具濃郁的文人氣息。,墓碑呈青灰色,高約2米,寬約1米。中部偏右刻有季先生半身塑像,左側刻有“季羡林”三個大字,上方刻有柳恭弘=叶 恭弘,下方刻有荷花,象徵季老高潔的人品。墓碑背面為季老生平簡介,其上端鐫刻着季老生前經典語錄:“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墓碑下為黑色大理石墓表,與周圍的柏樹相襯映,顯得安靜且祥和。,久聞季羡林先生之名,特來拜謁,靜立於此,無限敬仰。他也是一部大書,令人品味,而他的大度與隨和,也使人領悟不盡。,曹禺墓園墓碑為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所題,戲劇大師、著名劇作家曹禺墓園位於萬安公墓李大釗烈士陵園北側,佔地不足5平方米。花崗岩的基石上矗立着一米多高的墓碑,正中間為“曹禺”二字,右上方為“一九一O~一九九六”,左下方為“巴金”二字,由此可見墓碑為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所題。墓碑前是黑色大理石墓蓋,呈凸起狀。,曹禺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參与者之一,也是中國現代話劇史上成就最高的劇作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王昭君》《北京人》等。,靜靜地佇立於先生墓前,一種敬意之感油然而生,眼前浮現出先生筆下所塑造的眾多舞台人物形象:陳白露、曾文清、愫方、翠喜、花金子、周萍、周朴園等,雖然多是小人物,卻展現出大人生,成為我國戲劇乃至文學史上的一個獨特景觀。,萬花山梨園墓園,梅蘭芳墓,碑前澆築有巨型梅花,離開萬安公墓,驅車西行20分鐘,便來到位於香山北麓的萬花山下。沿着石階而上,是一處蒼松翠柏環繞的平台。只見正前方白色大理石墓碑上鐫刻着五個大字:“梅蘭芳之墓”,這就是有“萬花山梨園墓”之稱的梅蘭芳墓園。,走近京劇大師梅蘭芳墓,頓覺一派肅靜,可以看得出這裡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墓碑前用水泥澆築成巨型梅花,並以白色大理石為裝飾,花心中長眠着梅大師及夫人,整個墓園的環境靜雅。,以梅先生墓為中心,方圓百餘米內還長眠着十幾位梨園名家。梅墓北側安葬着清末“四喜班”班主、“同光十三絕”之一的梅巧玲(梅蘭芳之祖父)。旁邊是清末京劇青衣名角梅竹芬(梅蘭芳之父),這兩位梨園老前輩的墓是多年前遷移至此的。梅墓南側左右安葬着著名京劇老生梅葆玥(梅蘭芳之女)和“梅派”傳人梅葆玖(梅蘭芳之子)。二人墓的樣式相同,均為白色大理石,墓碑為金字,素雅而簡潔。,馬連良先生的戲迷,每年清明節前都來憑弔,沿着狹窄的小路,爬上一處高坡,隱約聽到皮黃之聲:“我正在城樓觀山景,耳聽得城外亂紛紛。旌旗招展空翻影,卻原來是司馬發來的兵……”這聲音太熟悉了,是馬連良的《空城計》。,尋着皮黃之聲,便來到京劇大師馬連良的墓前。只見一位長者端坐在馬先生墓前,一束鮮花置於墓碑下,他靜靜地欣賞着馬先生的《空城計》,於是我與他攀談了幾句。原來他是馬先生的戲迷,每年清明節前都到此憑弔。他說馬先生的唱腔流暢委婉,俏麗洒脫,抑揚頓挫,做工傳神,久聽不厭。,馬先生的墓莊重而肅穆,墓碑、墓表均為黑色大理石,因他是回族,所以墓碑上方還刻有阿拉伯花體文字圖案。其墓左側安葬着凈派名家周和桐,他在現代京劇《沙家浜》里所扮演的“胡傳魁”一角,在全國觀眾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墓地很簡潔,只有一個高不過三尺的墓表和十分簡樸的墓碑。馬先生墓的右側是著名京劇鬚生言少朋的墓地,他是“言派”創始人言菊朋之子。離此不遠長眠的是著名丑角朱斌仙,墓地很是簡樸,周圍是滿目青翠。在這附近還安葬着著名老生王少樓、胡琴聖手梅雨田和徐蘭沅等。,在此一一憑弔了多位京劇大師后,我將這些名家的墓葬細加排列,顯得十分有趣。行當上是生、旦、凈、丑齊聚,還有著名琴師、鼓師為伴。可謂是綠地為舞台,青山為幕布,雖然人已去,但他們的音容依舊,為人們上演着一台永不消逝的大戲。,玉皇頂墓園,劉天華的墓與兄長劉半農近在咫尺,由萬花山梨園墓園向西,沿山路徒步半個多小時,便來到香山北麓的玉皇頂墓園。這裏長眠着多位民國時期名人,其中有民樂大師劉天華和語言大師劉半農。,玉皇頂高踞於林蔭之中,這裏遠離都市,顯得格外的寧靜,置身於此,頓覺肅穆。,我首先來到劉天華墓前憑弔,他的墓與其兄近在咫尺。其墓基為一長方形的兩層石台,石台前有一供案。碑的正面鐫刻着“故音樂大師劉天華先生夫人之墓”。,劉天華是中國現代民族音樂一代宗師、二胡大師。他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把“不登大雅之堂”的二胡從民間推向了世界,建立了一個新型學派,所以被譽為中國近代音樂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力、具有顯著地位的民族器樂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和偉大的國樂改進者。其《光明行》《良宵》《空山鳥語》被譽為現代音樂經典之作。,1932年5月,劉天華到北京南城天橋搜集民間樂曲,感染了猩紅熱病。6月8日去世,年僅37歲。,坐在山石上,靜靜地聽劉半農的詩,隨後我又來到劉半農墓憑弔。他是劉天華的兄長、現代著名學者、五四新文化運動健將、語言大師。其墓基是一個石砌方台,墓蓋在方台之上;北端石砌基座上有一座方形大理石柱,南向立面鑲嵌着劉先生的巨幅遺像。墓前原豎兩塊石碑,一塊是周作人撰寫墓誌;另一塊由吳敬恆題碑,蔡元培撰寫墓誌,章太炎篆額,錢玄同書丹。可惜兩塊墓碑被推倒砸碎,現在顯現的是1989年稍加整治過的,但也掩不住那份蒼涼。,劉半農創造了中國第三人稱代名詞,並首創了“她”字。當“她”字被廣泛認可之後,他特意寫了一首題為《叫我如何不想她》的白話詩,情意綿綿,朗朗上口。好友趙元任隨即譜寫成曲子交給唱片公司發行,由此風靡一時,傳唱至今。,1934年劉半農去內蒙古和陝西一帶考察時,被當地的毒蟲咬傷后感染,回到北京后醫治無效去世,年僅43歲。,1935年5月,劉半農與劉天華的木棺,一起安葬在香山北麓的玉皇頂。,兩位傑出的文化名人英年早逝,實在令人惋惜。而今憑弔於此,無不令人追憶起他們為發展中華民族文化藝術所作出的巨大貢獻。,靜坐於山石之上,我打開手機,先後搜索到劉天華的那首二胡名曲《光明行》和劉半農的那首《叫我如何不想她》,靜靜地聽着,心中幾多感慨……,金山陵園,遷至香山腳下,了卻了齊白石生前的夙願,金山陵園位於香山南麓,依山而建,也長眠着多位歷史文化名人。,由此沿着山路而行,不多時便來到國畫大師齊白石的墓地。其坐西朝東,取西山之自然景觀,背依蒼松翠柏,因其遊離於陵墓聚集區域之外,所以顯得格外的幽靜。,墓園四周砌有青灰色花崗岩石牆,正中是兩塊同等大小的花崗岩墓碑,兩米余高。左側墓碑陰刻篆字“湘潭齊白石墓”六個大字。右側為“繼室寶珠之墓”。墓碑前為長方形的墓蓋。整個墓園簡潔、莊重,且融於青山綠樹之中。,齊白石是中國現代著名畫家,世界文化名人。他擅畫花鳥、蟲魚、山水,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艷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樸實。1957年9月16日病逝於北京,終年93歲。,老人生前曾希望長眠在西山腳下,還自己設計製作了靈柩,棺木為湖南杉木料,並親筆篆書了碑文,但最終長眠於京西魏公村湖南義園。2013年白石老人的墓地被遷至香山腳下的金山陵園,由此了卻了老人生前的夙願。,靜靜地肅立於白石老人墓前,心中幾多敬仰。陣陣山風從耳邊略過,映襯着墓園的寂靜。先生雖長眠於九泉之下,但其丹青不朽,墨香依舊,長留清譽在人間。,王洛賓墓碑背面刻有《在那遙遠的地方》五線簡譜和歌詞,拜謁了國畫大師,我沿着林中小路,來到了“西部歌王”和“民歌大師”王洛賓的墓前。,王洛賓墓地取自然之景觀,暗紅色的花崗岩為基,黑色大理石為墓碑和墓表,使整個墓地顯得古樸而典雅。墓表呈長方形,鐫刻着600餘字的《民族音樂家王洛賓墓志銘》,記錄著先生坎坷而又卓有成就的一生。依照王洛賓的遺囑,墓碑背面刻有先生1939年夏親筆手書的《在那遙遠的地方》五線簡譜和歌詞,字跡洒脫而自然。,佇立於先生墓前,耳邊又響起那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老歌:《在那遙遠的地方》《達坂城的姑娘》《阿拉木罕》《掀起你的蓋頭來》《半個月亮爬上來》……,我為他的歌而來,更為他的人品而來,當我一步一步走近王洛賓老人的時候,一種深深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奚嘯伯和李慕良,長眠於此的兩位京劇大師,隨後我又憑弔了長眠於此的兩位京劇大師。,一位是京劇“奚派”創始人、“后四大鬚生”之一的奚嘯伯,其墓地處金山陵園北靜園路旁幾棵高大挺拔的松樹下,一座碩大的黑灰色墓碑上鐫刻着“奚嘯伯”三個大字。墓碑右側刻着“1910至1977”,墓碑下方是花崗岩石材料製作的墓志銘。奚嘯伯在20世紀40年代,以委婉細膩、清新高雅的藝術,氣質文靜、感情深沉的表演才華,深受觀眾喜愛。,另一位是“京胡泰斗”李慕良,其墓也在北靜園。墓地高大、藉台而出,蒼松匝地,曠奧得宜,清幽的環境托出了清秀自持、獨立端嚴的天然墓碑。作為馬連良的最佳搭檔,李慕良因操琴風格匠心獨運、自成一家而世稱“李派”。其作品章法嚴謹,音色飽滿,剛健雄沉,平正大方,動聽耐品,曾與徐蘭沅、楊寶忠、王少卿並稱“京胡四大聖手”。,福田公墓,王國維:墓碑背面鐫刻着一千餘字的碑文,從金山陵園驅車南行十幾分鐘,便來到地處香山南路東側的福田公墓。這裏長眠着國學大師王國維,京劇大師郝壽臣、楊寶森、余叔岩,紅學大師俞平伯,山東快書大師高元鈞等文化名人。,我首先拜謁了國學大師王國維墓,其墓碑處於白色大理石覆蓋的墳冢后側,正面上書“海寧王國維先生之墓”。墓碑背面鐫刻着一千餘字的碑文,記錄著大師不平凡的一生。,王國維繫浙江省海寧人,15歲入州學,參加海寧州歲試,得秀才功名。1925年任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研究院教授,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並稱清華四大導師,成為“教授的教授”。1927年6月2日,王國維在頤和園魚藻軒投水自盡,遂安葬在清華園東二里許的西柳村七間房。,新中國成立后,清華大學擴建校舍,於1960年1月將其墓遷於京西福田公墓。佇立於大師墓前,便想起他在《人間詞話》中所倡導的人生三境界,令人品味不盡,領悟不盡。,喜歡京劇藝術,特意來憑弔郝壽臣、楊寶森、余叔岩,由於喜歡京劇藝術,我特意憑弔了長眠於此的三位京劇大師。,被譽為“架子花臉銅錘唱”的“郝派”創始人郝壽臣先生寬大的白色墓碑上鐫刻着“郝壽臣校長之墓”七個的大字,他曾任北京市戲曲學校校長,所以墓碑為該校所立。郝先生與金少山、侯喜瑞並稱為“花臉三傑”。一生在220餘個劇目中扮演過160多個角色。,離此不遠是“后四大鬚生”之一的楊寶森墓,其墓碑、墓表均為白色大理石,整體上簡潔、大方。他創造性地繼承發展了譚派和余派藝術,使得“楊派”成為當今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京劇流派之一。,清末京劇名角餘三勝之孫余叔岩的墓碑高約兩米,上刻“余叔岩先生之墓”,頂端刻有龍鳳和祥雲圖案,整體掩映在濃蔭之下。,余叔岩幼年學戲,專攻老生,曾拜譚鑫培為師。他在繼承“譚派”藝術的基礎上,以豐富的演唱技巧進行了較大的發展與創造,成為“新譚派”的代表人物,世稱“余派”。代表劇目有《搜孤救孤》《洪洋洞》《珠簾寨》《清官冊》等。,大師們仙逝久矣,但他們那高尚的品質依然為人們所崇尚。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