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註冊_現代化就這樣悄悄到來

20

我們50后、60后這代人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幸運的,因為我們和共和國一起成長,從艱苦年代走來,有幸經歷並參与了改革開放的全過程,以己微薄之力報效國家,用勞動改變國家和自己小家的面貌,目睹了日新月異,享受到了日漸豐富的現代化生活所帶來的便捷與舒坦。有新與舊的對比,無比珍惜來之不易的這一切。祖國的變化既有驚濤拍岸的波瀾壯闊,又有細雨潤物的悄然無聲,積少成多,終成大勢。唯有回想,才知其中之偶然必然,令人懷念無限。遂記上大學期間印象深刻的幾件事紀念之。,改革開放后湧現了大量新穎的日用消費品,我在恢復高考第一年從知青直接考入廈門大學,1978年春天入學。這年年底,黨中央召開具有划時代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中國蘇醒了。那是個令人懷念的、波瀾壯闊的年代,一切都是大手筆。思想解放,各種意識形態和體制機制的枷鎖被打破,人們朝氣蓬勃,新事物不斷湧現,並從此一直不斷地推動中國不停歇地向前發展。,那時的石獅還是晉江縣的一個公社,靠海,於是海上易貨貿易的“走私”興起,大量舶來品湧現,循着公路向四處發散開來。廈大校園裡也就有了許多遊盪的二道販子,挨個宿舍兜賣新穎的走私貨。,我們那時都很窮,絕大部分學生靠助學金生活,每日精打細算,舍不得多花一分錢。但大學生又是思想最先覺醒的那部分群體,對新事物接受度高,節衣縮食,盡可能地把“蛤蟆鏡”、摺疊傘、用尼龍布做的小喇叭褲之類的收入囊中。女生燙頭髮,買絲巾、連衣裙,男生留長發,買三節頭皮鞋、高領毛衣,條件好些的甚至有了單喇叭單卡收錄機。而像學跳交誼舞、參加舞會等均被學生們全盤接受。,我那時也為這一切動心,但只能量力而行。好在哥哥和嫂子正在熱戀中,哥哥送我一副“蛤蟆鏡”,未來的嫂子給我織了件時髦的黑色高領毛衣,並用細塑料繩鈎了個漂亮的套子、套上“果珍”瓶子製成喝水杯送我。我還花六塊錢去做了條尼龍小喇叭褲,穿上皮鞋。被這些行頭武裝起來后,很符合當年大學生的“標配”打扮。,從那時起,我們未能免俗地匯入了追尋日常消費品的行列中,覺得那才算不落伍。那時的我們走在街上,僅憑精神面貌,便可讓外人輕易區分出是參加高考進來的大學生。,時代已在不言中賦予了我們某種責任,到2022年2月份,是我們畢業整40周年,我們的職業生涯全程投身改革中。正如當年有一首歌唱道:“啊親愛的朋友們,美好的春光屬於誰?屬於你,屬於我,屬於我們八十年代的新一輩。”捫心自問,我們無愧於時代!,電視普及給社會發展帶來深刻影響,說起電視,不誇張地說,我是看到漳州首次接收電視信號的幾個人之一。當時給我帶來的震撼現在還記憶猶新。,記得大約是1973年左右的春天,那時我已在一中上學。有天晚上剛吃過晚飯,天還亮着,我家所在的公園小學“崇正洋樓”靠西南角的一樓教室,有幾個漳州廣播站的工作人員在廣播站和教室之間穿梭往來,還不時朝水泥大滑梯旁邊的電線桿上喊着什麼。本來放學后的校園安安靜靜,這一下子動靜可大了,我們院子里幾個鄰居的孩子都好奇地跑到教室去想探個究竟。,教室里擺了個方形儀器樣的東西,接着電,嘩嘩地閃着。當時並不知道是電視,大概是九英寸的屏幕,很小。電視後面接着一根電線,從門外連在水泥大滑梯旁邊的電線桿上,專門接收來自省會福州的電視信號。此時柱子上面有名電工,新架了個用鐵絲拗得像蜘蛛網似的東西,和電視機的天線相接。,教室里有個技術員緩慢扭動旋鈕,畫面上除了麻麻點點,還有橫道穿梭,聲音刺啦刺啦的。旁邊的技術員說:“不行,還要再轉轉天線。”於是有人跑到門口,頭殼衝天用閩南話大喊:“賣使(不行)!再轉‘淡薄’(一點點)!”片刻過後,透過濃密的龍眼樹恭弘=叶 恭弘,上面隱隱傳來,“轉了,再看看好了嗎?”傳話人又朝教室里報告。如此反覆了好多次,屏幕依然如故。,我們旁觀者盼着看屏幕里出現新鮮東西,心裏比技術員還焦急。來來回回又試着,刺啦聲突然沒了,隱約看見有人影晃動,“有啦!”大家歡呼起來。此時畫面稍微清晰、聲音較響,我們這才知道這小小的儀器竟然可以“放電影”,儘管畫面和聲音時而清晰時而沒有,但心中的震撼和滿足感難以名狀。,見證過電視的神奇,千家萬戶頓時以擁有一台為家庭“遠景規劃”的首要目標。再後來,有電視的人家多了些,在吃過晚飯後,便把電視搬到家門口,邊看邊納涼,也引來不少欣賞者。那時的電視都外加天線以增強信號,以便能收到廈門台或海峽對岸的信號,於是漳州古城內的房頂、樹上竹竿林立,布滿天線。電視不清了就趕緊招呼人去把天線“刷寨”(挪動一下),那場景歷歷在目。,我第一次有急切心情想看電視是在1981年11月中旬。那時我在廈門大學上大四下學期,過年後就畢業,畢業論文已寫完了,一身輕。此刻中國女排正在日本打第三屆世界杯女子排球比賽,中央電視台剛剛有了電視直播。因為國家女排隊員每年都到漳州冬訓基地冬訓,漳州人對女排有別樣的關愛之心,所以非常想看電視直播。但那時整個廈門大學我們所知道有電視的地方只有校招待所。我們幾個同學硬着頭皮推門進去,服務員順水推舟讓我們飽了眼福。招待所住着外教,我們這些看客不能大聲喧嘩,遇有好球,只能壓低聲音“嗷”一聲。,第二天晚上再去,卻吃了閉門羹,大概是被領導發現叫停了。幸好許加想起他的知青農友、糖廠子弟郭良平在廈門“列電”(列車發電站)工作,單位里有電視。於是周末上午十點,我們幾個漳州同學從校門口坐公共汽車去列電找郭良平。午餐由郭良平招待一頓“好料”(好吃的食物),再去娛樂室看下午的電視直播。,決賽那天晚上,廈門大學特地在燈光球場擺上電視讓同學們觀看,有熱心者還拍了張照片記錄當時的場景。,我1982年2月分配到國家體委工作,隔年中央電視台有了《春節聯歡晚會》,“圍爐看春晚”便成為家家戶戶雷打不動的保留節目。1984年元旦后,我被抽調到當年的“全國體育工作會議”簡報組工作。體委有個領導和北京文藝界很熟,竟然把當年央視籌備春晚的整個劇組拉到會議上為全國的代表們表演。,那時春晚劇組也急需了解觀眾對整台節目的感覺,便傾巢而出,帶妝賣力綵排,尤其是陳佩斯和朱時茂的小品《吃麵條》獲得滿堂彩。這種藝術形式很新穎,表演過程中觀眾被每個“包袱”感染,幾乎從頭到尾笑聲不斷,演出“笑果”極好。,我看后激動不已,急於把捷足先登的感受告訴親人,便連夜寫了一封記述春晚節目如何好的厚厚長信寄給遠在漳州的母親看。也是從這年起,小品正式登上了春晚的大雅之堂。也正是這屆春晚,成就了導演黃一鶴、作詞喬羽、作曲王酩、演唱李谷一共同合作的歌曲《難忘今宵》。,電視機在中國的普及是潮流式的集體跟風,之後,開啟了國人潮流式普及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家用電器的模式,極大促進了製造業的發展。,很多年前我從北京回漳州過春節,欣喜地發現漳州竟然也有了電視台。是漳州廣播站升級而成的嗎?儘管那時的播音員還帶有明顯的漳州口音,但足以令我對家鄉的發展感到驕傲和自豪。,電子錶和傻瓜照相機的出現都是革命性的,大概是大二暑假回漳州,有一天在街上碰到中學同學莊子傑。他家有海外親戚,常有時髦東西。那天他手上戴着一個亮晶晶的東西,像手錶卻沒有指針。我好奇地問他是啥玩意兒?他抬起手說是“電子錶”,又用手摁了下按鈕,表面像電視一樣出現了数字,能看日期和氣溫,還能當秒錶。這一下把我看蒙了,电子都可以做成手錶了!,我上大學時母親把她的手錶送給我,而我卻在一次戴錶打球時把表甩出去掉在水泥地上,修好后不準。見到電子錶,真心想擁有它。也就在那以後,廈大校園裡兜售電子錶的小販多了起來。,大三暑假我在廈大籃球隊集訓后領了不到十塊錢的訓練補貼。我咬牙跺腳、人生中第一次下狠心“高消費”,花七塊錢從小販那裡買了一塊好看的電子錶。這塊表陪伴我到北京工作多年,但什麼時候捨去不用卻想不起來了。,大四的一天晚上,漳州老鄉、我們班著名的攝影師鄭英廈從外面回來,他手上拿着個黑乎乎的小東西,告訴我“幫外系同學照相去了”。他沒有掛常見的那台“海鷗牌”120相機,我就問,“那你的照相機呢?”他說,“就用這傻瓜相機照。”我好奇地問,“什麼叫傻瓜相機?”他把黑乎乎的傢伙打開,上面有點點亮光,他說它不用調光圈速度,裏面都給你“配”(設定)好了,對準想要拍的東西按下快門就可以了,掰開這裡是閃光燈,放電池就能用,連傻瓜也會拍,所以叫傻瓜相機。,鄭英廈後來用傻瓜相機給同學們拍過照,但和机械光學相機相比,清晰度差點意思,但大家並不在意,能出人影就足夠了。,此後傻瓜相機逐漸多了,到上世紀90年代,國內廠家可以大量生產,價格很便宜,迅速走進了千家萬戶,許多人出遊時都會豪氣地拎着一個。90年代中國彩色照相和洗相業大發展,給那時的人們留下了許多年代感很強的照片,這都是傻瓜相機立下的汗馬功勞。,記得1992年春節期間,我們知青午餐聚會,有人提出應該回當年下鄉的浦林公社畜牧場去看看。曾武彬馬上調來一部中巴車拉大家過去。我們徜徉在已荒蕪的場部和宿舍區,往日春耕夏收的艱苦奮戰生活、青春年華綻放華章的難忘經歷頓時浮現。曾武彬帶了台傻瓜相機拍了幾張珍貴的照片,洗出后發給每個人存念。現在的浦林公社畜牧場早已被徵用變成工廠,而我們若想回憶當年,也只能從這幾張傻瓜相機拍的照片中去找尋和懷舊了。,“綁沙發” 后哥兒幾個心中充滿喜悅和自豪,大學期間每次放假回來,都會發現新變化。記得大四時,哥哥準備結婚了,需要做傢具。那次回家,看到我倆住的小屋地上放着木板,上面貼了光滑的一層板,還壓着幾個鼓鼓的“米袋”。我問哥哥是什麼東西,他說是最新式的材料,叫“防火板”,做傢具的面板好看,木板上面塗了膠水再粘上去,壓的是九龍江挖來的沙子,這樣可以貼得平,不會“嘭貢”(鼓包)。,木匠師傅是請來的,但想做什麼樣子要靠自己想,輔助工作要自己做。那時木材是計劃供應,哥哥託人去山區買便宜貨,再托司機給偷運回來,然後借板車拉到“虎爬嶺”附近的木鋸廠鋸成片,陰乾半年才能做傢具。傢具的“枝骨”(柱子)是買“纖擔胚”(用做挑稻草專用扁擔的木胚),去鏡藝社買玻璃自己拉回來鑲在衣柜上。拉車、挖沙、買玻璃、去糕餅廠買當時最好吃的軟糖當喜糖等苦力活都是哥哥和球友乾的。,買軟糖還有一段小插曲:糕餅廠的朋友說昨天那鍋糖熬過火了“臭火噠”(焦煳),要的話可以半價打折。一聽可以省一半錢,哥哥滿口答應。結婚那天來賀喜的朋友們吃了“臭火噠”的軟糖都覺得好吃,說有小時候吃“鼎痞”(鍋巴)的味道,以為是漳州糕餅廠“想空想榫”(挖空心思)創新出的新口味。,後來傢具做出來確實洋氣好看,像國外電影里的樣子,和漳州傳統笨拙的樣式大不相同,連婚房紅地磚上也鋪了新出的“地板革”,這在那時是很新潮的。只是後來發現地板革確實“潮”,陰天會“回淋”(返潮),地上滿是水汽,走路打滑,哥哥只好忍痛割愛棄用它了。,大四那年漳州一中籃球隊的哥們兒於岳民、周曉濱也談上了女朋友。春節我們一起回到漳州一中照相時,他倆還大大方方地把女朋友也帶來一起照相,看來關係鐵定,辦婚禮已提上議事日程了。,就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相交的短短几年間,漳州年輕人中涌動着一股自製沙發、俗稱“綁沙發”的熱潮。我從小不知沙發為何物,直到看了羅馬尼亞電影《沸騰的生活》才知道是“番仔”(洋人)坐的大椅子,人坐下會軟陷進去,很舒服的樣子。或許是受電影的影響,不少年輕人有了製作靈感和衝動,籃球隊的哥幾個也跟着趕時髦。,“綁沙發”純粹是囊中羞澀給逼出來的,所以連材料也要千方百計搞來,省一點是一點。於岳民家旁邊有個建築工地在施工,他就“順手牽羊”過“倒水泥”(澆築水泥)后拆下來的模板、鐵釘。這種板子浸過水泥后堅固性好於一般的雜木板。彈簧是用鋁導線電纜內的一條鋼線,硬度強韌性好。於岳民在供電局工作,找關係將單位線路廢退的導線搞一些來,繞成長圓形的彈簧再去淬火;沙發麵可以用床單、麻袋或買新布,想漂亮的話要買人造革。哥兒幾個凡搞到材料就互通有無。,準備就緒后,郭偉琳請來他們班有經驗的同學薛一青和洪幕義幫忙做技術指導。先把木板鋸、釘成方形,底下再釘幾條橫木,把彈簧用鐵釘固定在橫木上,彈簧越密越好,用棕繩從上面把彈簧互相綁緊釘在木板上,這道工序最為關鍵,直接關係到成品坐上去的軟硬和舒適度。“綁沙發”的名詞就是把這道最有技術含量的工藝高度概括為製作過程的統稱。再鋪上棕麻增加舒適性,蒙上面子釘牢,釘上扶手、靠背和木腿,便大功告成。,沙發做成後有滿滿的成就感,哥兒幾個心中充滿喜悅和自豪,去喝了一頓小酒慶賀。這沙發擺在他們家裡比較醒目的地方,我們球隊串門時沙發總是最先被爭搶的位置,坐在上面泡茶看電視確實很爽,比“椅條仔”(木凳)和竹凳舒服百倍。,於岳民、周曉濱、郭偉琳對沙發傾注了太多感情,所以非常珍惜,一直用了十幾年。只是後來幾經搬家、需添置與新家相匹配的傢具,才依依不舍地把“自製”沙發丟棄。,而浦林公社畜牧場知青陳小鵬是他們班裡“綁沙發”的“名聲人”。他人聰明,喜歡動手搗鼓,什麼東西看一眼就“知影”(知道)個八九不離十了,悟得了“綁沙發”的秘笈,所綁的沙發又快又好看又結實。,陳小鵬還屬有古道熱腸願意幫助人的人,同學一託付立刻滿口答應,完全義務,連對他說句感激的話都不用。那時同學們紛紛到了結婚年齡,自製傢具成了“剛需”,於是紛紛“央伊”(請他幫忙),出現了排隊“預約”的局面。,陳小鵬秉承“好人做到底”的理念,凡幫人做沙發,都是一長兩短的配套。有人想做人造革的包面,也會讓人先做好包面,他再給安上去,竟然使沙發天衣無縫,獲“點贊”無數。,那時陳小鵬的業餘時間基本獻給了“綁沙發”事業,不是在“綁沙發”,就是在幫人“綁沙發”的路上。由此可見當時“綁沙發”的人很多,社會需求量很大。這“綁沙發”在我看來,是年輕人主動追求新生活的實踐行動,與那個時代的氣息極其吻合。,第一次見到的洗衣機會“跳舞”,沒給我留下好印象,大四那年暑假,我們漳州幾個男同學商量騎自行車出省旅遊,可是家長們都反對騎車,最後改成坐火車。成行的只有許加、王予集和我三人。,那天我們到了鎮江,在我表姐家吃過晚飯剛要出門涼快,突然聽到門口有像夯土機砸地的嗵嗵聲傳來,把我嚇一跳。一看門邊石埕上有個像扣了口“鼎”(鐵鍋)的鐵傢伙邊跳邊移動着,嗵嗵聲就是從這兒發出來的。我驚呼,“這是什麼東西啊?”坐在門口乘涼的外甥女於海霞笑得有點接不上氣地說:“這是我媽她們科委試驗的洗衣機,給大家試用的,會跳,按不住的。”好傢伙,簡單的洗個衣服整出這麼大動靜,費水費電還到處亂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洗衣機,沒留下好印象。,沒過幾年,洗衣機已發展成單缸全自動,且靜音不震動,和我當初所看到的完全變了模樣。它確實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把家務活里最費時費力的事情變得如此簡單。,再往後的物質發展不勝枚舉,無論是各式家用電器、交通、通訊、娛樂、住房等的發展都是我們當年不可想象的。我們每個人都已經非常習慣現代化帶來的種種便利。現在甚至可以做到一部手機走天下,而5G網絡也將實現萬物互聯,帶來的變化或將是我們更加聞所未聞的。,作者:許閩峰 中國籃球協會副主席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