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註冊_馬齒莧好吃還是肉好吃?

20

“到底是馬齒莧好吃,還是肉好吃?”近日,由黃盈、張婷編劇,黃盈導演,邵澤輝主演的新京味原創話劇《開飯!》在首都劇場上演。劇中,這樣一個既簡單又複雜的問題,卻讓很多人陷入了思考。,熟悉黃盈的觀眾都知道,他是一個特別喜歡用接地氣兒的“食物”作為戲劇主題或內核的創作者。當年,黃盈導演的《鹵煮》借鑒了經典名劇《茶館》的結構,以老北京一家鹵煮店三十年的變遷,講述歷史和人生,反思傳統和現代;之後,他導演的《棗樹》演出時,曾經把“棗”作為禮物送給觀眾們;他導演的《黃粱一夢》,更是請觀眾們現場品嘗黃粱米飯當場蒸熟的味道。這一次,《開飯!》則是在兩個小時的時間里,展現了北京一個普通人家橫跨七十年的七頓飯,而貫穿其中的關鍵食物是如今老百姓餐桌上已不常見的“馬齒莧”。,全劇一共七幕,從第一幕的1959年,到第七幕的2021年,130分鐘的演出,濃縮了何家,也是北京乃至整个中國70年的巨大變遷。劇中,主人公何家一共三個孩子:大哥何慶生、二哥何慶新和三妹何英。他們出生於上個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的艱苦歲月中;成長於中國巨變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又在國家的日新月異發展變化中,漸漸走到了晚年。,第一場戲發生在1959年,何家窘迫寒酸的小屋中,懷着三胎的何大媽和丈夫正在為欠鄰居錢還不上而發愁;年幼的何家老二生病卧床,發燒燒壞了半邊肺;何家老大16歲就在工廠學徒,省吃儉用照顧家庭,他給弟弟挖來了野菜馬齒莧,還帶回了蛐蛐兒。雖然日子窮得讓人想掉淚,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着窩頭野菜,互相夾菜,其樂融融的氣氛又讓人心裏洋溢着幸福的暖意。還在病中的何家老二,嚼着馬齒莧,捧着蛐蛐兒,心滿意足地說:“馬齒莧就是比肉好吃!”“今天是我最快活的一天。”,第二場戲發生在1969年,長大了的何家老二響應國家號召,要去紮根農村紮根邊疆。何家老大給要去兵團的弟弟送行,帶來了一飯盒醬牛肉,還託人排隊給弟弟買了核桃酥。但何家老二都舍不得吃,就捧着媽媽做的馬齒莧菜糰子,說“馬齒莧比肉好吃”。帶着小女兒趕來送別二兒子的何大媽淚光漣漣。一家人在離別之際你謙我讓分吃核桃酥的場面,更是讓人笑中帶淚。,然而,到了1988年和1995年的第四、第五場戲,已經下海經商的何家老二不僅請全家一起去西餐廳喝洋酒,去大酒樓吃海鮮,還過上了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他瞧不上哥哥辛辛苦苦挖的馬齒莧了,也覺得下崗的哥哥沒用了。但是面對着各種美食,他卻“怎麼也找不到快活了”。,第六場戲,是在2008年的機場。何家老二因為做生意違法犯罪進了監獄;而曾經因為下崗向弟弟借過錢的何家老大,用自己多年的積蓄為弟弟的兒子付了出國留學的學費,併到機場為侄子送行。年過六旬的何家老大帶着一兜子路上挖到的馬齒莧,給即將遠行的侄子拌了一盤涼菜。“到底是馬齒莧好吃,還是肉好吃?”也成了何家下一代人思考的問題。,整個演出,洋溢着濃濃的煙火氣和強烈的時代感。這一聲樸實無華的“開飯!”,這些時光流轉、歲月變遷中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讓不同年齡的觀眾,心中都有無限感慨。其實,“馬齒莧”和“肉”代表的不僅是食物的味道,也是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對情感的態度。我們並非留戀吃窩頭野菜的生活,但懷念的是對食物和對情感的珍惜;我們也並非厭倦大魚大肉的滋味,但在飛速發展的時代里,豐富的物質生活中,不應迷失了本心。在這樸實的“開飯”聲中,還能懂得尊重誠實勤奮的勞動價值,珍視家庭的和睦溫暖,享受平凡簡單淳樸的至真之味。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