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金縷玉衣,你是否還知道有絲縷玉衣?二千年前的銅烤爐和擦姜器,似乎解釋了為何廣東人的“吃貨”由來?,10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的“海宇攸同——廣州秦漢考古成果展”,讓人們有機會一睹兩千多年前嶺南歷史文化的真實風貌。,金玉一展皇權威嚴,展廳中陳列的絲縷玉衣以紅色絲綢和絲線串聯而成。,玉衣又名玉柙、玉匣,由大量玉片穿綴而成,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專用的殮具。因編綴玉片的質料不同,分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和絲縷玉衣等。南越王趙眛的這件絲縷玉衣的部分玉片與廣東曲江石峽遺址出土的玉器很相似,應是南越國宮廷所特製。玉衣的製作年代應在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要早於河北滿城漢墓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金縷玉衣10年左右。,專家介紹,這件對襟形式的絲縷玉衣是從未見於文獻和考古發掘的新類型,是我國迄今為止所見年代較早的一套完整玉衣,為研究中國古代玉衣制度的源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出土時,因南越王屍體和編綴玉衣的絲線已經腐朽,玉片散落在地,專家花了三年多時間修整復原,可以想見兩千多年前製作玉衣更是如何的耗費人力和物力。同時,在玉衣下面擺放有5塊玉璧,腳還有一塊雙聯玉璧,手握玉觹(注,音同西)。,位於展廳中的一件龍鈕金印也頗引人注目。這枚出土於南越王墓的“文帝行璽”龍鈕金印是一個重要的身份憑證,它不僅是我國目前考古發掘所見最大的一枚西漢金印,也是唯一的漢代龍鈕帝璽。它打破了秦漢時期天子用璽以白玉為材料、以螭虎為印鈕的規制,與先前發現的“皇后之璽”玉印和“皇帝信璽”封泥共同印證了史書記載的秦漢印璽制度。,據史籍記載,漢初呂后時期,第一代南越王趙佗曾經僭號為“南越武帝”,其孫繼位為第二代南越王后,僭號為“南越文帝”。第三代南越王嬰齊不再僭號稱帝,故“藏其先武帝文帝璽”。這枚金印出土於墓主人的胸腹部位,是墓主人身份最可靠的物證,意義重大。,美食再現官民煙火,南越王墓共發現銅烤爐3件。出土時,爐上均配備多種供烤炙用的配件,有懸爐用的鐵鏈,烤肉用的長叉(雙叉、三叉都有)、鐵釺、鐵鈎。此件烤爐的爐壁上有4隻乳豬,豬嘴朝上,說明烤爐的主要用途應是用於燒烤乳豬的。,展廳中的銅烤爐展品旁邊還貼心地擺放了一把鐵叉,也是出土時烤爐上配備的多種供烤炙的配件之一。,一件銅姜礤,則更讓人大呼廣東人從南越時起就很會吃了。這件調料制器的上半部礤槽為方形凹槽,用以摩擦生薑,然後在漏孔處擠出薑汁。專家推測南越王可能對薑汁佐食有特殊嗜好,故而把它帶入墓中。,秦漢時期,嶺南地區的社會生產力獲得了極大的發展,農業發展迅速,因此飲食資源較此前得到了更大程度的開發,這為嶺南飲食文化的繁榮奠定了物質基礎。此時,嶺南人民已經開始運用水濡、火烹、烘烤、曝晒、煙熏、風乾、冰鎮、鹽腌、發酵等多種手段烹飪美味佳肴。,南越國時期墓葬中發現很多人工栽培的瓜果,經鑒定的有:柑桔、桃、李、荔枝、橄欖、烏欖、甜瓜、木瓜、黃瓜、葫蘆、梅、楊梅、酸棗等。展覽中還有禾花雀骨骼展品,這些從南越王墓出土的3個陶罐中發現大量禾花雀碎骨骼,皆無完整骨架,同時還混有炭粒,應是經過了南越國廚師加工處理后才放入罐中。,330餘件珍貴文物講述嶺南故事,展覽展出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越王宮博物館等單位收藏的南越王墓、南越王宮及廣州地區其他秦漢考古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330餘件(組)。南越王墓是嶺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豐富、年代最早的一座彩畫石室墓,是中國漢代考古中的重大發現之一。,其中,絲縷玉衣、璽印封泥、青銅勾鑃、組玉佩等代表性遺存標志著南越頂級貴族的身份、等級、地位,南越王宮署遺址出土的建築構件、錢幣、木簡則揭示了南越高級宮殿建築的規格及貴族奢華生活的真實面貌,它們與其它物質文化遺存共同呈現了秦漢時期嶺南地區家國一體的政治文化格局。,展覽分為“南域明珠”“四宇同光”“美食美器”“絲路序章”四個單元,力圖通過廣州地區最新的考古發掘成果,從中華文明的塑造構建、基因傳承、融匯交流等角度,在秦漢時期統一盛世的視野之下系統展示嶺南地區輝煌的古代歷史文化面貌與特色。,據悉,展覽將在國家博物館持續3個月。
12
2021.08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3792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