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平台_節氣文化“受寵”,快時代值得“慢品味”

20

浙江衛視推出《中國好時節》、河南衛視推出《春分奇遇記》。近來,以歲時節日越來越“受寵”。不僅是綜藝瞄準這一領域,圖書、公眾號、社區活動也都圍繞它做起了文章。需要“慢品味”的二十四節氣,憑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在快時代收割眾多喜愛,成為傳播傳統文化、感受文化自信的“根據地”。,節氣掀起文化浪潮,“把節氣過成節”是《中國好時節》系列晚會的核心主題。網絡數據显示,這場需要靜心品味的節氣文化晚會得到認可。“中國好時節宋韻氛圍感拉滿”“千手觀音音樂一響,DNA就動了”等主話題閱讀量近2億,微博討論次數超2.8萬。網友評論道,“原來吃春菜、盪鞦韆、放紙鳶都是慶祝春分的方式,沒想到看晚會還上了堂課。”,不過要論到這波“節氣熱”的源頭,還要追溯到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開場設計。“立春傳訊”和“二十四節氣倒計時”呈現出中國式浪漫。有網友用短片截圖製作了二十四節氣壁紙,被大量收藏轉發。,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民俗學系教授蕭放表示,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時間制度,在中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實踐歷史,已在2016年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越是民族的,越是是世界的這句話,在冬奧會二十四節氣元素驚艷世界的結果中得到生動證明。”,節氣文化重回百姓家,“我們會結合當時的節氣,把節氣知識和相關的傳統文化融入教案,學生們都非常樂意聽。”北京房山區某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師彭曉寧告訴記者。,彭曉寧提到,自己所學專業就是民俗學。“目前學校沒有專門的課程,但是教材上會涉及節氣文化的內容,所以進行一些專業拓展是有意義的”,她說,學生們對傳說故事、歲時節日的習俗特別感興趣,有的學生還积極分享自己知道的內容。,針對歲時節日的科普工作,“北師大民俗”微信公眾號的創始成員林加和他的團隊,已經堅持了7年。團隊在社區實踐中感受到了大眾對節氣文化的呼喚。“我們以二十四節氣為主幹,補充加入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元素,構成開展社區和學校活動的框架。”林加表示,目前在北京市朝陽區垡頭街道開展的系列活動顯有成效,社區居民反饋這樣的活動設計更具有連續性,達成了良性互動。,“2021年春節,我們團隊與支付寶集五福活動合作,將各地的春節習俗投放到五福卡片,觸達上億用戶。”林加告訴記者,目前還有遊戲公司、出版單位等主動接洽合作機會,市場逐步青睞挖掘傳統文化價值,“我們樂於見到傳統文化普及湧現更多同行者,更期待和不同領域創作者融合創新。”,在傳承中創新文化表達方式,談及對未來發展的規劃,林加說:“分層次、分對象地分享合作是調整方向。既要以公眾號為陣地持續深耕,使內容更專業、更精緻,也要嘗試短視頻、資訊平台等載體,做好大眾普及。”他認為,歲時節日等中國傳統文化是充滿魅力且值得不斷挖掘的。,蕭放認為,傳統文化與新媒體的結合是今後的傳播方向。在保持傳統文化核心內涵的同時,創新其傳播方式,讓更多的年輕人迷戀傳統文化,十分有意義。,蕭放指出,民俗文化是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文化,是人們長期生產生活中的經驗與智慧的凝結,發揮着服務與美化人民生活的功能。“讓普通人接受傳統文化,最關鍵的是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以傳統文化的理念與技術補足與支持現代生活。”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