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上海人的傳統早餐離不開“四大金剛”(大餅、油條、粢飯、豆漿)。隨着長三角一體化的發展,近一兩年,越來越多的揚州、泰州早茶店開進上海。而上海不少本地的“老字號”重開或堅守七八點檔的早茶時段,再加上已有的品牌粵菜館,都讓上海這座城市的人群有了更豐富的早茶體驗。,作為中國傳統的社交飲食習俗,早茶和一個地方的飲食習慣相關,也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歷史發展和文化認同。記者近日走進滬上不同風味的早茶店,觀察和體驗上海的早茶生活。廣東人習慣將吃早茶說成“嘆茶”,其中的“嘆”是享受的意思。在上海喝早茶,“嘆”的又是何種風味?,有吃口卻少了閑心,雙休日早上8點,位於老西門的“冶春茶社”已排隊叫號。店內十幾張圓桌几乎客滿,每張餐桌上擺滿了地道的揚州早點:燙乾絲、蟹黃大湯包、翡翠燒賣……,冶春茶社是一家久負盛名的揚州早茶百年老店,3年多前在上海開了一家分店。落座后,記者點了一份蟹粉煮乾絲、三丁包,服務員隨即拿來一小壺綠茶。正當記者翹首期盼早點的到來時,隔壁桌的楊女士說:“不急,先喝點茶。”,楊女士是這家店的常客,她的祖籍在揚州,是新上海人。她說,從小跟着長輩在揚州吃早茶,能從7點吃到11點。揚州當地的早茶店裡都是一群朋友或一大家子結伴而行,餐桌上的點心堆成山。可是來到上海吃揚州早茶,她發現“味道”有些不一樣,“我看一些來吃早茶的人,都是來去匆匆,在他們眼裡,早茶店就是一種早餐店。這和上海的工作、生活節奏比較快有關”。,來冶春喝茶的食客以中老年人、家庭團為主,也有為數不多的年輕情侶。由於節假日人比較多,店內上餐的速度有些慢。有意思的是,老年人並不着急,大多邊吃茶邊聊天;而中年人、小情侶等食客則時不時催促服務員上茶點,等待的時間基本都在玩手機,少了一分喝早茶的閑心。,記者注意到,從上午8點到10點,店內翻台率比較高,吃早茶能吃上一個半小時以上的客人並不多,快者三四十分鐘就離去,但一些老年人能坐2小時以上。工作日相對來說冷清一些,但陸陸續續仍有食客前來。,與揚州早茶相比,泰州早茶的知名度略遜一籌,甚至一些上海人也不知道。1年前,“泰州早茶”首家上海店開進了四川北路,就開在泰州會館的附近。,與揚州面點相比,泰州早茶麵點的個頭更大,最知名的是燙乾絲、魚湯麵、魚湯餛飩等。許多食客還向記者推薦了秧草包子,這是在上海其他店吃不到的風味,“就是草頭包子,有淡淡的香草香,口感比較濃郁”。,燙乾絲的口感比揚州的更軟,蟹黃湯包比冶春茶社的大一些,但48元的價格比冶春貴不少。食客們反映:“泰州早茶量比較足,太‘實在’了,湯包、魚湯餛飩等隨便吃完哪個,其他東西就吃不下了。”,來泰州早茶店的以周邊居民和上班族為主,也有慕名而來的食客。“90后”秦帆在四川北路上班,她說,早茶店早上7點就開門了,她有時乾脆乘早時段的地鐵過來,一來可以避開地鐵早高峰,二來能吃上豐盛的早餐,“美中不足的是這裏主要是面點,包子、蒸餃、燒賣、餛飩輪換着吃,久了有點膩”。不少居民吃完早茶還會打包一些包子、餛飩帶回去。,記者觀察到,泰州早茶店裡喝茶的氛圍似乎少了些,很難讓人定下心來。店內的大麥茶是免費的,如果需要龍井、鐵觀音、白茶等,則是數十元不等的收費,比如一壺白茶88元,對單獨前來體驗的食客來說不太划算。若缺少一壺茶,如同失去了吃早茶的“靈魂”,許多人吃完一碗小餛飩或紅湯麵便迅速離開了。另外,點單的模式是掃描二維碼,比起紙質版的勾選,食客和服務員少了一些互動交流。,茶點創新中亦有遺憾,如今,點都德、蘩樓等粵菜館大多開在商廈,開門營業都在上午10點以後。在上海體驗早上七八點檔的廣式早茶,新雅、杏花樓等上海“老字號”成了不錯的選擇。,誕生於1926年的新雅茶室,曾吸引了魯迅、巴金等不少文人雅士光顧。上海許多粵菜館一度暫停了早茶服務,但新雅南京東路總店一直堅持7點半以後的早茶檔,積累了許多忠實的老茶客。,無論是工作日還是雙休日,新雅粵菜館行政總廚朱宏總能碰上一些老茶客,他們基本選擇坐在固定的餐桌位置。老茶客大多是紮根上海的“老廣”(廣東人),還有一些喜愛廣式早茶的上海本地人。“‘老廣’們和我們聊天都是一口上海話,可他們圍坐一桌吃早茶時就說廣東話。他們從年輕時就在新雅吃早茶,許多七八十歲的老人仍然堅持每月都來,這成了一種情懷。”,朱宏介紹,“老字號”一直面臨創新的問題。蝦餃、燒賣、腸粉、叉燒包,廣式早茶的這“四大天王”向來是熱銷品,新雅還以廣式食材為靈感,推出了創新版的上海本土早點。比如,上海人喜歡吃粢飯糕,新雅開發出一款松茸瑤柱粢飯糕,很受歡迎。再比如陳皮方糕。豆沙方糕是上海人常吃的糕點,而陳皮是廣東人燒菜、煲湯喜歡放的食材,將其風味融合起來,就是一道創新茶點。所以,在新雅喝早茶,品種的選擇多樣化,有海納百川的風格。,頗受好評的糖沙翁,是新雅近一年開發出的一種半失傳的廣東傳統點心,每日售罄。這道點心在廣東一些小的茶餐廳里才有,在品牌店或大酒店裡不常出現。吃口有些類似上海人吃的糖糕,由於是油炸點心,又松又香,咬下去入口即化。“早茶要創新,但創新不能離本,一方面需要挖掘傳統,另一方面也不能面目全非。”,與不少早茶店一樣,新雅雙休日人氣比較足,營業額是平時的兩三倍。朱宏說,這兩年,上海的廣式餐點越來越豐富了,也融合本土小吃,不斷改良創新,客源比前些年要多。,另一家上海“老字號”杏花樓,於2021年底在工作日重新開出了8點檔早茶,1年多過去,8點檔的早茶如今情況如何?,記者同樣選擇了雙休日來體驗。上午9點,杏花樓福州路總店二樓的早茶沒有一桌客人,過了不到半小時,零星來了幾桌客人,有本地居民也有外地遊客。杏花樓的早茶品種選擇同樣比較多,達到五六十種。也有一些比較有特色的點心,如金牌和牛撻、蔬菜汁柚子包、果仁沙琪瑪等。,在一些市民看來,杏花樓重新裝修后恢復了8點檔的廣東早茶,至少滿足了一部分上海市民的需求,吃早茶多了一種選擇。食客吳老伯說,他約了幾位老友下個月去黃山、徽州自由行,選擇在早茶店商量行程,喝茶、吃點心、規劃出行,再閑適不過了。但和過去相比,少了些廣式早茶的氛圍感。比如,沒有小車推送點心,茶點也不分大點、中點、小點等,茶水僅有紅茶、菊花、普洱三種選擇,多少有些遺憾。,傳統早茶在大城市的變身,偷得浮生半日閑,是傳統早茶文化的精髓。尋味滬上早茶生活,記者發現,在快節奏的城市得閑吃早茶,某種程度上成為一種奢侈時光。在廣東、揚泰等地區流行的早茶來到上海,悄然發生着一些改變。,目前喝早茶的人群中,主體是中老年人,尤其退休老人比較多。早茶對滬上年輕人的吸引力不大,一是平時工作作息決定了來不及“嘆茶”,二是雙休日不少年輕人不願意為了吃早茶而起早。在上海作家、美食評論家沈嘉祿看來,上海不少粵菜館的早茶逐漸朝着正餐化發展。“比如點都德、陶陶居、蘩樓這些粵菜館大都開在商圈,說是說早茶,實際變成了午茶,不少上海人是當午茶享用的。”他說,早茶變午茶更適應上海這座城市的生活節奏。,早茶不僅朝着正餐化發展,而且有了全天候消費的趨勢,突破了時間的限制。記者了解到,無論是新雅、杏花樓等“老字號”,還是點都德等粵菜館和揚州、泰州早茶店,其消費場景已從早茶擴充到全天時段,享用早茶的時間範圍拉長了,從上午、中午到下午,甚至晚上,幾乎一整天都可以吃到早茶的經典點心。吃的茶點不變,只是時間有所改變,從享用美食的角度來看,這對不少消費者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採訪中,不少食客反映,廣式早茶、揚泰早茶來到上海等大城市后,價位變得更高端了。廣東本地不少早茶店性價比突出,人均消費五六十元可以享受豐富的茶點,但到了上海、北京等地,廣式早茶則偏向於品牌化的中高端消費,有的品牌店人均消費超過100元,而人均50元以下的門店較少。,品嘗早茶的過程中,一些消費者還發現,廣式茶樓日益品牌化、標準化,統一出品之下產生了新問題。在一些點評網站,消費者就給出了“吃早茶吃出了速凍產品的口感”的差評。他們琢磨出了早茶攻略:“好的早茶店一定有純手工的開放式廚房,出爐的都是新鮮的手工製作茶點。”,在朱宏看來,吃早茶勝在現做和新鮮,所以,新雅早茶堅持不用半成品和預製品。另外,不同的早茶店應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百分百標準化發展,這會磨滅早茶的煙火氣。他認為,隨着城市發展,早茶的形式因不同城市和人群發生改變,但不會影響它的傳承。,喝早茶是一種生活方式,傳遞了對美好而愜意的生活的嚮往。飛速運轉的社會,需要一壺清茶的芳香和豐富茶點的包裹。城市,不妨給早茶一席之地。
23
2023.08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6735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