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号站平台焊花里的“数字人生” ——记郑州局集团公司郑州工务机械段焊轨车间工艺技术员罗宇航

20

二号站平台《Q2347-660 》图为罗宇航(左)在车间向徒弟传授焊接工艺技术。王 玮 摄
  处暑过后的中原大地秋雨阵阵,清凉舒爽。8月24日,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工务机械段焊轨车间机器轰鸣,两条生产线正在加紧焊接长钢轨。
  在焊机控制室内,罗宇航计算后定下了一组焊接参数。一会儿,两根百米长的钢轨母材通过滚道线被先后推进焊机中,夹持、对准、点火……130秒后,两根钢轨紧密连接到一起,完美实现无缝钢轨焊接的工艺标准。二号站注册
  千锤百炼:0.2毫米的追求
  “我们乘坐高铁列车时,听不到一点儿‘咣当’声,这就是0.2毫米的功效。”第一天到焊轨车间上班,“0.2毫米”就镌刻在了罗宇航的脑海里。
  2011年,罗宇航从内蒙古工业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后,来到铁路工作。当时,郑州局集团公司从国外引进一批无缝钢轨焊接设备,迫切需要焊接方面的人才。郑州工务机械段安排时任焊轨车间主任的王海军担任罗宇航的师傅,教授他无缝钢轨的焊接工艺。
  焊轨车间的工作就是将100米长的钢轨焊接连成500米长的钢轨,提供给高铁建设现场。工作人员要对钢轨母材进行几何尺寸测量、表面伤损检测、除湿、除锈、选配轨、焊接、焊筋整形、焊后热处理、时效处理、精矫直、精磨、探伤检验、接头平直度检测、成品入库14道关键生产工序,需要使用10余台设备。
  王海军安排罗宇航从熟悉焊接设备开始。而这些设备的说明书只有英文、德文两个版本,师傅看不懂,罗宇航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罗宇航虽然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时常令他挠头。他自费购买了电子英语词典,遇到不懂的词就搜索查看,不懂的地方认真做笔记,白天到现场结合设备再去求证。
  学习中,罗宇航很快认识到,翻译需要掌握大量专业知识。于是,他又买来《材料力学》《焊接工艺学》等专业书籍。学习越深入,翻译起来越顺畅,他越觉得无缝钢轨焊接复杂又微妙。二号站
  那段时间,罗宇航被这种微妙的感觉深深吸引,常常学得如痴如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他爱人打电话让他回家时顺道买些菜。结果,他只想着学习的事情,将买菜忘得一干二净。
  2015年5月,罗宇航走上工艺技术员岗位,开始学习焊接工艺。一个误差不超过0.2毫米内实外美的焊头,需要焊机电流、电压、力值等120个参数的完美匹配。这需要日积月累的实践和科学缜密的总结。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师傅送给他一本记录各种检测数据和检测心得的笔记本。“那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诊断疑难杂症的秘方。师傅毫无保留地传给了我。”初到新岗位,罗宇航1个多月没回家,吃住在车间,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经常是优化调整好一组可行性数据,就赶快交给其他人焊接、落锤试验。根据试验情况,分析比对后,他再优化调整参数。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在落锤试验现场记者看到,一块重达1吨的铁锤,从5.2米的高度落下锤击钢轨焊头。“哐!当、当、当……”几声钝响后,焊头只是轻微弯曲并未断裂。“这说明前期的参数和工艺没有问题。如果有断裂迹象,就要重新调整参数。”罗宇航解释说。
  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罗宇航调整试验了100多组参数,落锤实验了500多个焊头,摸索总结出了“三看”判断法,即通过看断口、看硬度、看波形,找准问题根源。这为他日后成长为一名优秀工艺技术员打下了坚实基础。
  千回百折:4.8万个零缺陷接头
  “遇到焊接难题,我们都找罗宇航。”采访中,记者多次听到这句话。
  2018年,郑渝高铁郑襄段建设进入攻坚阶段,钢轨供应十分紧张。但就在紧要关头,有一批钢轨焊接出现了质量问题。延期出厂,就会影响高铁建设的整体工期。郑州局集团公司邀请有关专家到场诊断,并试验了多次,结果仍然达不到出厂标准。
  眼看这批钢轨最后交付的期限一天天临近,罗宇航心里十分着急。查阅资料,分析钢轨母材的元素成分、导电性能、结构硬度……经过近2个月的苦思冥想,罗宇航最终打破思维定式,创造性地提出了极值焊接的解决方案。
  “我发现这批钢轨母材有几种杂质的含量同时达到极限值,这种情况很少见。”讲到这里,罗宇航眉开眼笑地说,“最无助的时候,我想起师傅说过的‘焊接是技术,更是艺术’的话语。我就突发奇想,突破既有的理论限制,超极值设定参数,通过过烧熔解钢轨母材中的杂质,进而改善焊接质量。”
  那段时间,罗宇航又开启了24小时连轴转的节奏,每天焊接20多个焊头进行落锤试验,一个参数一个参数地调,一个焊头一个焊头地试,终于解决了焊头质量不达标问题,按期完成了钢轨交付任务,为确保郑渝高铁郑襄段如期开通贡献了力量。
  钢轨焊接质量是确保高速列车安全平稳运行的关键。作为工艺技术员,罗宇航认为自己更像是一名做“接骨手术”的“焊轨医生”,除了确定正确的诊断治疗方案外,“手术”细节的把控与力度的掌握尤为重要。他认为这就是“工艺”。为此,他牵头组织细化了14道生产工序操作流程,编制了18部作业指导书、明确了59项岗位职责。
  “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负责,下道工序为上道工序把关。”如今,这一工作理念已成为他们生产一个个完美接头的利器。在车间,记者看到,钢轨焊接完成后,作业人员操作打码机,在接头附近刻下了具有可追溯性的“身份证”。罗宇航告诉记者,“身份证”上记录着钢轨的材质、出厂日期、生产编号等内容。
  自从罗宇航走上工艺技术员岗位后,焊轨车间已累计焊接无缝钢轨3000公里,取得了4.8万个焊头质量零缺陷的骄人业绩。2018年、2019年,车间根据他提供的技术参数焊接的钢轨接头参加全路“落锤试验”比拼,取得了全部合格的优异成绩。
  千思万虑:170余项技术难题
  在车间气势恢宏的成品台上,一排排质量合格的500米长钢轨整齐地叠放着。一台台橘红色的龙门吊成列排开,步调一致地缓缓移动,将吊起的长钢轨装卸到专门运输长钢轨的车辆上。这些长钢轨将被送到高铁建设现场。
  其实,把不同钢厂、不同轨种、不同交货状态的钢轨母材混合焊接,一直都是无缝钢轨焊接的技术难题。
  2016年,罗宇航盯上了这块“硬骨头”。他翻阅大量资料,反复研究试验,先是摸清了当前生产的大部分钢轨母材的分子结构差异。随后,他又大胆创新,尝试正交循环法对钢轨进行混合试焊。经过无数次试焊,上百项数据分析,数十次试验检测,他成功破解了这道技术难题,大幅提高了高铁线路无缝钢轨的焊接质量和效率。
  一个人走得很快,一群人走得更远。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焊接工艺技术,他把自己近年来的所学、所思、所悟全部转化成文字,相继在《铁道工务》等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了《关于钢轨闪光焊接接头探伤问题浅析》等4篇学术论文。这也吸引了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焊轨基地巡查组的注意。2018年,他正式成为其中的专家成员。
  吸纳一批在焊接技术、电路设计、计算机编程等方面有专业特长的青年职工后,罗宇航组建成立了焊轨车间青仝创新工作室。解决钢轨运输伤损的方案在郑州局集团公司第三届青年创新创意大赛中获奖。
  参加工作以来,罗宇航破解焊轨技术难题170余项,先后参与完成了“焊缝热处理降噪及电磁辐射防治技术装置研究”“CX330型激光除锈机器人研发”等10多项技术攻关项目。其中,罗宇航参与研究的“高速铁路焊轨基地系统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罗宇航
  中共党员,现任郑州工务机械段焊轨车间工艺技术员。2011年参加工作,2018年入选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焊轨基地巡查组专家成员,先后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路青年岗位技术能手等荣誉。
  采访手记:探索在力与美的艺术空间
  从一名大学毕业生到铁路工艺技术员,从一名学徒工到巡查组专家成员,罗宇航的路走得并不容易。无缝钢轨的焊接过程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罗宇航把焊接工艺当成一门艺术,刻苦练习、反复试验、精益求精。这是一种对自己所从事工作挚爱的表现。正是这种艰辛而又浪漫的艺术探索,成就了他事业的辉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行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铁路事业蓬勃发展,新技术、新设备广泛运用,遇到的技术难题也层出不穷。要打破技术发展瓶颈,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难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铁路需要更多像罗宇航一样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人才。
  现场是创新的舞台,是灵感生长的土壤。罗宇航的成长告诉我们,成功没有捷径,只有大胆实践、努力学习、勇敢攀登,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