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绝美二号站平台的山水风光,就做不了民宿了吗?

20

《Q2347-660 》新法则下,民宿如何带来“新风味”

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山河乡野,听着阵阵虫鸣,枕着雨声入眠。从某种程度看,民宿实现了人们的这种期待。

2021年,“就地过年”打开了民宿业的新需求,本地游和周边游变得更红火。在上海以及全国各地,郊区和乡间民宿迎来客流高峰,一些高质量民宿甚至“一房难求”。

疫情过后,旅行的原有模式被更新。大家的选择从出境游回归到国内游,从远距离出游变成本地和周边的深度体验。二号站平台当出游半径慢慢缩小,民宿业演绎着新的生存法则。新法则下,民宿体验者又有哪些体验分享?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民宿是什么样的?在新需求下,民宿业顺势而为,或许能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诗和远方”。

能住宿就是民宿吗

过年期间,新上海人王婷婷与以往选择出境游不同,在浦东新区新春村订了一间民宿,带着一家人体验两天一夜的上海迪士尼乐园行。

她说,之所以选择民宿,是因为离迪士尼乐园比较近,价格比迪士尼酒店便宜不少。当他们一家人走进这家民宿时,眼前的一切让他们有些欣喜,“比想象中的环境幽雅许多”。民宿是日式庭院的风格,一栋白色小洋楼掩映在一片绿竹之中,旁边的小河流过一户户人家,乡间的静美就这样呈现。

王婷婷说,她对民宿的要求是干净卫生就好,没想到今年的体验远远超出期待。民宿里花园庭院、动物农场、儿童乐园,蹦床、秋千和滑梯一应俱全。一进院子,一只中华田园猫悠闲地躺着晒太阳,迎接新客人。不少孩子很自然地就和小动物玩了起来,凑到一起“撸猫”。民宿院子里还有几只芦花鸡,正好碰上孵鸡蛋,孩子们可以趁鲜品尝。

“体验到了和酒店不同的生活小乐趣。”她说,当拖家带口在迪士尼疯玩一天,拖着疲惫的身躯回民宿,民宿老板端上一碗养生茶和一碟点心时,有一种暖暖的回家的感觉。

出门旅行,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民宿?《2019中国大陆民宿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性价比是消费者评论中提及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二号站

而消费者眼中的性价比,往往是拿民宿和酒店放在天平的两端“称重”作比较。

与王婷婷的体验截然相反,工程师小赵在选择了一家乡村民宿后,有一种“踩坑”的感觉。

如今,很多民宿的选址都是在市郊、乡村,许多由老房子改造而成。在一些地方,兴建民宿也是振兴乡村旅游经济的手段之一。小赵反映,一些民宿与其叫民宿,不如说是升级版的农家乐,主打还是农家菜,其他方面则无甚特色。

“这样的民宿与酒店相比,缺乏竞争力。”他说,如果想吃农家菜,可以去农家菜馆,没必要留宿一两晚。“如果烧几个农家菜就叫民宿,不如直接叫农家乐。我可以选择吃完农家菜再留宿快捷酒店,价格也都差不多。”

小赵认为,民宿和酒店的不同,就在于个性化的体验。酒店提供标准化服务,就像喝星巴克,走到全世界的每个地方,品牌酒店都是一个味道。民宿若也是如此,消费者为何要选择它呢?

如果民宿只有宿的功能,还能称之为民宿吗?民宿的特色又体现在哪里呢?

“品质感”可以复制吗

与酒店不同,民宿选址比较讲究,大多远离都市,空气清新,带有田园和山水特色。许多人选择民宿的初衷,是短暂地离开城市,放松身心。

有特色的民宿,本身就是一处让人赏心悦目的“景点”。周女士在崇明的一家民宿就体验了“品质感”。

进入院子,就能看见木色与白色搭配的小楼房,让人倍觉温馨。弯曲的小径展现在眼前,巧妙地拉长了距离,让人平添一丝期待。

这样的精致体现在一步一景上。无论是房间内的灯具、摆件,还是院内的白沙、假石、泉水、花树虫鱼,处处透着浓浓的禅意。

“每个房间的名字都有诗意。”周女士说,房间名叫枫桥、水音、星谷、松居、竹隐、丹香等。和民宿主人交谈后她才知道,这些名字对应了住房体验。比如,“竹隐”门外有绿竹点缀,“水音”能听到院中的泉水声,“星谷”可以看到漫天繁星。

每一间房还有专门的茶具和茶桌,设在窗边,“放两个蒲团,品茶赏景,仪式感十足”。她说,民宿主人的用心和情怀,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上,他将生活情调藏于一方小天地里。

媒体人叶子体验的好民宿,都有一个精心布置的公共区域,她认为,这是和酒店不一样的地方。“住客来自五湖四海,大家一起喝茶、荡秋千、观赏植物,和小动物一起玩,这些都是平时在家里没有的体验。”

她在一些民宿体验到了看不见、摸不着的服务,却让人很放松。比如,一些民宿的冰箱和零食柜塞得满满的,住客任意消费不需要付钱,渴了可以拿瓶饮料喝,饿了找点小零食,而酒店消费都是明码标价,让人有一种束缚感,“住进这样的民宿,有时恍惚自己是这里的主人,找到了家的感觉”。

叶子在日本名古屋的一家民宿中也体验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服务。她在网上订房后,就收到了民宿主人的电话,仔细询问他们有没有带孩子、孩子多大了、是否与老人同行等。一到民宿大门,就能看见自己的名字标牌。如果带了孩子,预订的房间里就备好了儿童小点心、小玩具还有小拖鞋。温泉池旁,设置了婴儿坐躺的安全空间,“可能一年中带婴儿出游的游客没多少,但这样的布置让人很舒心”。

“那次日本游,本来我们一家没打算去名古屋,就因为这家民宿的好口碑,让我们特意绕行至此处。”在叶子看来,如果民宿能做到改变游客的旅行目的地,并且让人不虚此行,无疑是成功的。

可见,民宿不是千家一面的。民宿的个性追求可以复制,但最好不是简单的内容复制。“酒店是标准化服务,而民宿是个性化的,有自己独特的味道。”特色而多元,才会让民宿更吸引人、打动人。

民宿的内核在哪里

民宿是什么?民宿的内核又在哪里?

工程师小赵发现,现在“空巢民宿”越来越多。他眼中的空巢民宿,是民宿主人将自己的住房“出租”给游客,收取住宿费。

他说,如今在一些民宿预订平台上,有大量这样的民宿。主人将钥匙放在密码箱里,住客付款后凭借密码取钥匙,自助入住。“其实这种住宿方式不应该叫民宿,而是共享住房。”

民宿只是一个简单的名称与符号吗?民宿与生活、与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消费者看来,民宿的魅力,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应该是民宿最动人的经营理念。

叶子在我国台湾九份的一家山间民宿,感受到了人与人交流的温馨与畅快感。入住时,她身上的台币不够,却找不到兑换的地方。民宿老板娘知道后,当天下午就给她兑换好了。每次回民宿时,老板娘和她闲聊,都会问去游玩了哪些地方。快要离开的那天,老板娘说“带你们去一个好地方”,就这样,老板开着小货车带叶子一家去了一处幽静的地方,游客并不多。

“到了那里才发现,有一条隧道,是宫崎骏电影《千与千寻》的场景。”叶子说,当天玩得很尽兴,那里是九份当地人才知道的地方。民宿老板娘义务当导游,他们一路说说笑笑,“攻略做得再细致,也不如这样的体验来得惊喜”。

离开时,让叶子最留恋的是这家民宿的老板娘。或许若干年后,她回想起那个下午,还会重新走入这家民宿,看看当初认识的“老朋友”。

在民宿经营者看来,能给他们带来持续动力的,也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分享。

“好的民宿比酒店更温情,是因为这里有‘外婆’、有‘妈妈’。”浦东新区馨庐民宿主人刘国祥是一位来自酒店行业的“老法师”,曾参与中国第一家五星级酒店的筹建,也是多家品牌酒店的创建者。

从酒店行业转至民宿行业,3年多的实践让他更加知晓消费者的需求。“我是民宿的主人,把每个游客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或朋友,我把能提供的最好的东西分享给他们。”

刘国祥的太太是广东人,熬粥熬汤都有绝活,游客无不赞叹好味道。可颂面包、鹅肝、烤火鸡……总是有不一样的家庭餐等着游客享用。“因为我们家就是这么吃的,我拿来分享给大家。潮汕粥搭配四小碟酱菜,橄榄菜是从香港买来的,小花生米郑州的最好吃。”

刘国祥的民宿开在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旁边,闲聊时,他还会和全国各地的游客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本帮菜哪家好吃、广东菜哪里的纯正、上海有哪些有特色的地方……有些游客爱喝茶,他自己也爱品茶,就拿店里的好茶叶与茶友们分享。一来二去,许多游客和他成了朋友,回到家乡,还给他寄茶叶、特色小吃等。

“民宿的经营者代表了当地的形象,也是当地风土人情最好的代言人。”他说,上海的民宿都应该有个“海派外婆”,精致而包容。在民宿的一方天地里,将上海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韵味传递分享给国内外游客。

专家访谈

“诗和远方”,是一群人共同实践出来的

解放周一:民宿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兴起的?

董春方(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副教授):有一种说法,现代民宿起源于英国,最早是背包客行走时留宿的地方。在国外,早期民宿一般是一对夫妇或一家人将自住房的一部分拿出来做旅馆,往往规模不大,主要满足“宿”的需求。其实在中国古代,也有这样的客栈,由店主自主经营。这些都是民宿的雏形。

在国内,民宿的兴起离不开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随着城市的发展,民宿的功能定位、服务目标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人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山居生活,又有水乡情怀,而这些生活方式在城市很难实现,民宿的出现恰恰契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卸下一身的疲惫,主动亲近自然,过着从容悠闲的生活,这是传统酒店的标准化所不能带来的体验。

通过民宿溯源,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民宿的需求有着阶段性变化,民宿的功能定位由刚需住宿型更多地往生活体验型转变。

解放周一:在建筑师眼中,好的民宿设计离不开哪些条件?

董春方:首先,民宿的选址很重要,离不开客观景观的映照。如果有山川湖海,民宿的“生长”就有了自然根基。

没有绝美的山水风光,就做不了民宿了吗?当然不是。除了自然风光,民宿的发展和其依托的区域规划、人文历史、风土人情也有莫大关系,是一体化的。上海也有一些做得比较成功的民宿。比如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周边有好的民宿,崇明也有特色民宿,它们和区域环境是一体化的。游客在迪士尼乐园、崇明东滩等游玩的同时,又有舒心的入住体验,这样的民宿更能持久发展。

如果民宿周边缺乏景点依托,更需要民宿经营者用独特的生活与居住体验吸引人,也就是要有内容设计。比如以家庭为单位的游客,亲子需求比较大,民宿可以设计手工、陶艺、木工、插花、采摘等体验活动,最好和城市里的游玩不一样,这样才能使人留得更久一些。

解放周一:您认为好的民宿可以复制吗?

董春方:一说起民宿,人们脑海里会浮现莫干山民宿、丽江民宿的样子。这些地方为什么做得成功,一方面是依山傍水,有自然景观;另一方面,还是和人有关,这又是一家好民宿的重要条件之一。莫干山、丽江最早期的民宿经营者,都不是商业投资者,而是建筑师、画家、音乐家等,他们回归田园,用自己的生活理念营造一个“家”。民宿经营者由不同生活经历的人组成,他们为此倾注了情感,不仅为民宿住客展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也传递了情感和生活理念。

所以,民宿是经营者对生活方式的诠释,从一个茶碟、一块桌布,到经营者的兴趣爱好、话题交流等,都是他们生活状态和情感的投射与展示。从这点看,民宿是很难复制的。国内民宿如果刻意追求标准化,必然会导致同质化。即使民宿设计得再漂亮,如果没有人的真情意,也只能是建筑的展览馆。

评价是不是精品民宿,一个好的经营者是很大的加分项。我曾经到一些上海民宿调研,发现只有一些服务员和清洁阿姨,经营者和店长都不在。如果民宿是这么一种经营模式,那么和精品酒店又有什么区别?星级酒店都有培训,因为酒店的标准化服务是可以培训的,民宿也可以培训,比如借鉴酒店的床品、卫生、安全等标准,但是“人的服务”却是因人而异的,需要寻找一些真正热爱生活、有阅历、乐于分享的经营者和店长。

解放周一:民宿联系着很生活化的体验。上海民宿在这方面如何借鉴好经验?

董春方:我们需要和自然对话,也需要有别处的生活体验,是平时工作、在家体验不到的。现在年轻人的旅游观不是老一代景点观光型旅游,他们更希望深入到日常生活中,进入民宿当地的生活状态。

上海民宿与当地居民的融入度有些欠缺。好的民宿除了“宿”,还有“民”。这个“民”,除了民宿经营者,当地村民和“原住民”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地方的特色就在于当地生活的人,他们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兴趣爱好、民俗活动等都是当地的文化,这是一种体验的吸引力。

很多民宿经营者、体验者和我交流时就说,希望民宿所在地不仅仅是旅游小镇,更是生活小镇。如果在民宿周围的转角处,遇见本地阿婆做的油墩子、糍粑,是不是有一种幸福感?这种炊烟升起的市井日常需要时间沉淀,我们不要轻易破坏。

莫干山民宿闻名后,客流量越来越大,曾经有当地管理者建议:“交通不方便了,把山路拓宽一下吧?”我说,千万不要拓宽这条山路,不要动辄改变原有村落的面貌,特别是亲和宜人的空间尺度,可以增加上山道路的密度,比如新增一条路来缓解交通的问题。

民宿和村落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乡村振兴为民宿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资源。但一个村落的生成和发展不可能一次性规划好,它是慢慢长成、自然长成的,风土人情也是代代传承。所以,在规划的同时,需要保持弹性,并努力保留村落的历史痕迹。

解放周一:民宿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上海民宿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

董春方:民宿的生长“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多少保留了当地的民俗人情。我国台湾各地民宿各有特色,比如九份的山景民宿、垦丁的海景民宿、阿里山的木屋城堡、宜兰的设计师住所等,和当地的地形地貌、当地人都连成一片。

上海的民宿设计可以传递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展示上海当地人的生活,一种与文化相融的生活方式。

比如,石库门建筑是上海的一大特色,除了外滩,国内外游客到上海深度旅行就去思南公馆、田子坊、新天地等,因为在这里能体验上海的特色,不仅仅是一座大都市,更是海派文化的形象展示。我们是否可以改造再生石库门风格的上海民宿?这也需要管理者适当地打破常规、勇于尝试。再比如,黄浦江是上海的城市名片之一,顺着这条江可以生成一些特色的海派民宿。上海五个新城以及各郊区,都有各自的资源禀赋、产业特色、人文历史,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打造各有风味的民宿,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不一样的体验。

不管如何发展,民宿都无法摆脱地域属性和生活属性。民宿是一个载体,是由一群热爱生活、探索美好生活的人,共同实践出来的。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