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号站和复兴号一起奔跑追梦 ——记铁科院集团公司机辆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波

20

二号站《Q2347-660 》复兴号,科技创新的先锋,唱响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的时代强音。
  复兴号,这颗中国高铁的璀璨明珠,离不开铁路科技工作者的匠心守护。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波,就是其中一位逐浪创新、勇敢追梦的杰出代表。
  勇挑项目团队牵头人重担,反复论证,编制复兴号总体技术条件
  “小时候住在部队大院,院子外面就是铁道线,我经常看见火车‘咣当咣当’驶过。蒸汽机车令我印象深刻,那么一个庞然大物冒着蒸汽、拉着长长的车厢,特别威风。”张波回忆道。从那时起,火车梦就在张波心里埋下了种子。
  1993年,17岁的土家族少年张波考进上海铁道大学。毕业后,他进入铁科院集团公司继续深造,自此与铁路机车车辆工程结下不解之缘,儿时的火车梦终于扬帆起航。
  “笃真求卓、创新致远”的铁科精神对张波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长期从事铁路移动装备应用技术研究及核心系统研发工作,参与了我国所有新型高速列车试验研究,带领团队成员完成了我国第一个机车分布控制数学模型。该模型融入机辆所原有牵引计算软件,实现了动力分布控制模式下长大列车运行及纵向动力仿真计算功能,有力支撑了2004年至2010年间的历次大秦线重载试验。二号站平台
  “无论是重载铁路还是高速铁路,近年来中国铁路重大的技术升级,我都有幸参与其中。”张波说,自己赶上了中国铁路大发展的黄金时期,要感谢这个美好的时代。
  2012年底,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铁科院集团公司负责技术总牵头,编制中国标准动车组总体技术条件,组织技术方案研究,承担试验验证和运用考核等工作,并承担九大核心系统中牵引、制动、网络三大核心系统的科研攻关。张波勇挑重担,担当铁科院集团公司复兴号总体技术及核心系统研发项目团队牵头人。
  “在总体技术和核心系统研发方面,我们团队有深厚的底蕴。所以,我当时心里还是有底气的。”张波回忆道,“而且从内心讲,我们做技术的,谁也不甘心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不甘心在别人的平台上修修补补。”参与过高速列车早期自主探索、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的张波,对于打造具有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列车技术平台,更有一份渴望。
  为获得第一手资料,张波与项目团队成员马不停蹄地赴各地调研,了解现场情况,听取一线反馈,并与总体技术组专家一起,围绕顶层技术方案开展了艰苦的论证。
  “编制技术条件的过程非常艰难。当时,中国铁路总公司组建了总体技术组和8个子系统组,围绕技术条件和技术方案,光是大的会议就开了上百次,仅互联互通这一个方面的技术会议就开了60多次,平均每周一次。与互联互通相关的协议文件,在会议室摞起来有半人多高。”张波感慨地说。
  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讨论和不断优化改进,复兴号总体技术条件终于敲定了。
  致力于核心系统研发,打造中国自己的高速列车技术平台
  在复兴号研发过程中,铁科院集团公司负责牵引、制动、网络3个核心系统的攻关。
  牵引系统是动车组的心脏,为动车组高速运行提供强大的动力。为了让复兴号拥有“中国心”,研发团队坚持自主创新,实现了软件和硬件的全部自主。凤凰联盟2号站
  “我们在做牵引控制软件设计时,首先碰到的难题是没有专业的图形化软件开发平台。”张波说。即使困难重重,但他们并没有选择高价进口,而是从零开始建立自己的图形化软件开发平台。张波带领团队成员日夜奋战,代码量超过100万行,集成600余个标准化功能块,最终构建了第一套软件系统,确保了整个牵引控制系统研发的进度。
  “我们拿出的复兴号牵引系统,不仅软件是自己的,而且软件的开发平台也是自己的,这为未来的技术创新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张波自豪地说。
  制动技术是复兴号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也是铁科院集团公司的传统优势专业。为保证硬件稳定可靠,张波带领团队成员深入生产车间,对每个零件的入场检测、每一道安装工序都密切跟踪,做到精益求精。为确保制动安全万无一失,他们设计时充分考虑安全冗余,并进行了上百万次测试。最终,研发团队突破了时速350公里等级防滑控制技术,实现了轮轨黏着状态自动追踪和有效利用,缩短了制动距离。制动系统从控制软件到阀类硬件到基础制动技术完全实现自主化,真正成为复兴号的“安全守护神”。
  网络控制系统是张波团队自主研发的另一高速列车核心系统。复兴号上线试验不久,偶发300微秒通信中断故障,随后又不见踪影。为找到问题原因,张波和团队成员每天天不亮就到现场做准备,22时后才回宿舍休息,不断调整测试记录策略,连续监视示波器,生怕有疏忽。秉持这份严谨的态度,经过168小时的坚守,他们终于捕捉到一次300微秒的故障现象,并迅速找到了解决方法,排除了这一故障。二号站注册
  火车不是跑在图纸上,钢轨也不是铺在办公室里,线路试验在高速动车组的技术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测试首列中国标准动车组,张波组织相关专业青年骨干组成专门试验工作组并任工作组组长,在环行铁道试验基地、长吉客专、大西综合试验段等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静态、低速和正线高速试验。
  在郑徐高铁进行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更高速度探索试验,对推动中国高铁持续技术进步具有重大意义。2016年6月25日,张波带领团队成员到郑徐高铁开始安装调试测试系统。他们冒着近40摄氏度的高温,仅用6天时间就完成了试验准备。车外骄阳似火,车厢里却冷得像冰窖,由于要进行能耗试验,全车空调必须处于极冷状态,加之弓网测试组所在车厢还要进行噪声测试,车门必须一直处于关闭状态。他们在车上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从头到脚透心凉。即使如此,也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风雨过后见彩虹。在张波和团队成员的努力下,一系列技术难关被攻克,复兴号牵引、制动、网络等关键系统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构建安全、可靠、先进的中国高速动车组全新技术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投身复兴号品牌战略实践,用科技创新助力复兴号美好未来
  2017年6月25日,中国标准动车组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因在研制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张波受邀出席命名仪式,并代表复兴号科研团队就继续做好高铁技术创新做表态发言。
  回想起复兴号命名这个庄严的时刻,张波激动不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追求和期盼,我们参与研发的产品,能够与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关联,是无上的光荣和自豪,同时也是鞭策和激励。我们将积极投身复兴伟业,矢志建设科技强国,心怀报国之志,勇攀科技高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铁路人的不懈努力为中国梦增光添彩。”
  2017年以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持续推进复兴号技术创新工作,深入实施复兴号品牌战略,不断扩大复兴号的覆盖范围和开行数量,未来要建成品类齐全、结构合理、涵盖不同速度等级、适应多元化运输需求和不同应用环境的复兴号系列产品体系。张波和团队一起,从中国路网特点、环境特点、客流形态、技术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动车组的速度等级、编组形式、动力配置等方面不同层次的需求,落实细化复兴号系列化产品规划方案,并继续承担总体技术和核心系统研发配套工作。目前,复兴号家族成员不断壮大,“绿巨人”“超长陆地航班”等不同车型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满足了更多地区旅客的出行需求。
  “今后复兴号将更节能、更绿色、更智能。”憧憬复兴号的美好未来,张波的话语坚定中透着自信。
  京张智能动车组,凝结了张波和团队成员的心血和汗水,他们重点对智能化设计进行了规范和明确,从智能行车、智能运维和智能服务3方面开展研究,并明确相关功能设计;对奥运需求进行调研,综合考虑媒体、运动员、普通旅客需求提出相应设计规范;针对京张高铁特殊运用环境,攻关实现了大坡道启动、应急自走行等功能。
  创新无止境。在追梦道路上,张波和团队成员正着力于打造更安全、更环保、更节能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研发平台。未来道阻且长,但信心和勇气兼备的张波更愿意突破极限,用无穷的科技创新描绘中国铁路更加美好的明天!

  张 波
  中共党员,1976年2月出生,2000年7月参加工作,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曾获得火车头奖章、铁路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等荣誉。

  采访手记
  向梦而驰 未来可期
  在复兴号研发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关键词——创新。创新,铺画了中国高铁最亮的底色。
  张波对创新有着自己的理解。创新在于坚持,只有一代代人持续努力,才有可能在高速列车这项复杂而巨大的系统研究上不断取得进步。创新需要协同,高速列车研发设计是一个庞大的高新技术研发制造产业链,需要各个环节共同努力,发挥各自优势。创新必须坚持自主,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自主,才能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创新必须开放包容,在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闭门造车”是不行的,要有开放的心态,与世界先进企业加强合作。创新必须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只有符合用户需求的创新,才是有用的创新。
  创新激发无穷力量,让梦想照进现实。向梦而驰,未来可期。我们坚信,中国铁路人定会续写更多的高铁创新故事。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