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註冊_別被“精彩”廢掉,忍受枯燥是一種篩選機制

20

看學者劉擎一篇文章,談到“忍受枯燥”這種能力,特別有道理,他說,如果同學們在娛樂文化的背景下成長,他們能忍耐一個沒有笑點,沒有興奮,沒有生動言談方式的時間非常短。他們的閱讀能力也在下降,手機上短平快的東西破壞了深度閱讀的能力。我們的大學模式是建立在20世紀中恭弘=叶 恭弘的文化環境里,假設你能專心致志地讀書,能夠忍受表面上枯燥但實際上有深度的內容,肯定很有收穫。但現在整個文化環境改變了,年輕人對“枯燥”的忍受力非常低。,確實,生活在消費主義和娛樂化環境中的一代人,被“精彩”慣壞了,越來越失去忍耐枯燥、在枯燥中學習知識的能力。人們熱愛爆梗、段子、金句、笑點,生動、抖包袱的感官刺激。習慣被消耗自己時間的娛樂文化所餵養,學習感官已經鈍化,進入不了越過枯燥門檻而深度學習的境界。學習越來越依賴如社會學家伯格曼所說的各種裝置範式,這些閱讀裝置以友好而人性化的方式幫你消除各種“枯燥”,將費力的文字轉化成輕鬆的視聽語言,植入笑點,人人面前一台可供隨時切換的電腦。這些讓你從枯燥中解放的學習裝置,實際上已經不是學習,而讓學習成為一種信息消費的景觀。這種“學習景觀”生產着讓人躁動和焦慮的慾望,而不是用厚重的知識思想去馴服慾望,並讓人安靜下來。,能真正滋養一個人的事,往往都帶着某種枯燥,需要學習者忍受,投入深度注意力去穿透抽象。寫作的開始,是枯燥的。閱讀一本經典,是枯燥的。深刻的課堂,是枯燥的。創新創造的過程,往往也是枯燥的。枯燥是一個門檻,為不學無術、浮躁者、消遣者設置的障礙,越過這個門檻,沉浸其中,才能慢慢獲得愉悅。精彩,不是一個“被動獲得”的結論,不是讓別人給你餵養,一下子就提起你的興趣,而是在孤獨靜觀、克服枯燥后先澀后暢,在讀懂讀通,習得新知,打通困惑后所獲得的知識愉悅感。很多人特別喜歡那種無須自己投入多少理解力的“精彩”,上來就是高潮,開口就是金句,那只是娛樂和商業對你的消耗,而不是可沉澱、可致知的思想。,寫作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常有學生跟我說,我為什麼不寫,因為沒有靈感,等有靈感的時候再動筆。我說,哪能這麼被動等靈感?你得現在就思考和動筆。開始肯定是一個枯燥的過程,我的經驗是,克服了開始30分鐘的枯燥,逼着自己動筆,想着想着,就進入狀態並找到靈感了。一氣呵成,很少是那種一開始就有寫作衝動的,而是在克服開始那30分鐘的枯燥過程醞釀出來的。偉大的記者李普曼一生創作1000餘萬字,這需要克服枯燥的強大意志。李普曼初出道時,他的老師威廉·詹姆斯就教育他對自己要有所強制:一個作家每天至少要寫1000字的東西,不管他是否願意,甚至不管他有無東西要寫。,閱讀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你要有耐心讓自己慢下來,坐得住冷板凳,忍得了枯燥晦澀,去獲得這個閱讀資格,而不是看一兩頁就輕易扔一邊。再深奧難讀的書,克服了前30頁的閱讀痛苦,堅持一小時慢慢讀進去了。前30頁往往是作者設的障礙和門檻,一個優秀的作者也是在尋找優秀的讀者,絕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一個不學無術的人糟蹋。很多人的問題在於,容易被書的標題吸引,卻連30分鐘的耐心都沒有。那些讓人很舒服、不斷點頭的輕鬆閱讀,往往是重複你既有認知的無效閱讀,要想獲得認知增量,需要艱難的“入境”,需要燒腦的堅硬閱讀。,上一門好課也是需要忍受枯燥的。常聽學生說,某某課是好課,老師善於講段子;某某課太枯燥,全是抽象的概念和艱澀的推理。我說,判斷一門課的好壞,絕不能用“能不能在10分鐘內吸引我”的消費者自負去判斷,那是對好課的侮辱。首先要清楚,自己是不是需要這門課去完善知識體系,提升自己的思想?學生與老師並不是“我花錢讓你教我知識”的消費關係(流行的知識付費異化了教育關係),身心投入學習過程才會有收穫。,第二要有忍受枯燥的心理準備,投入和參与進去。知識的傳授本身就帶着枯燥。邏輯推理,方法訓練,批判性思考,需要自己琢磨、分析、深思、質疑、否定才能內化,主動探索而不是被動投喂。把課堂當成在德雲社嗑着瓜子、翹着二郎腿、後仰着身子等“包袱”,那能學到什麼?課堂學習應該是一個把身子往前傾、坐冷板凳、主動致知(knowing)的過程。擺脫那種聽奇葩大會看脫口秀綜藝的消費感,試着忍受前30分鐘的枯燥,才會有所收穫。,枯燥是一個門檻,庸人越不過門檻,睡着了,或者被電腦上的綜藝和手機上的段子吸引走了,謀殺了時間。優秀的人忍耐了前30分鐘的枯燥,沉浸到寫作、閱讀和課堂之中,日積月累,就有了學霸與學渣、人才與人手的分別。所謂優秀,絕不是機巧式小聰明,背後必有強大的枯燥忍耐力,是聰明人下笨功夫,越過了枯燥並攀登到知識高處的結果。,什麼是拖延症?我在課堂上跟同學們分享過克制拖延症的方法:忍受10分鐘的枯燥,就戰勝了拖延。迎合你慾望的事,從無須拖延,反要考慮“延遲滿足”(實際上,延遲滿足也是努力忍受相對於即時滿足的枯燥性)。需要拖延的事,開頭往往有一定的枯燥性,讓人不想動手只想往後拖,枯燥讓人望而生畏。強大自律的支配下,立刻着手去做,10分鐘邁過去,接受了這個事情,進入做事的“心理場”,從中享受到成就感,受到“行動正反饋”激勵,停都停不下來了。,好習慣的養成,也是克服枯燥的過程。運動,學英語,坐地鐵時讀書而不是刷短視頻,睡前讀幾頁書而不是刷短視頻,會議間隙寫幾段文字而不是刷短視頻。有了想法立刻記下來而不是“等會兒記下來”,多個動作,動筆去記,而不是相信記性或指尖。剛開始總有點枯燥,有了近一個月的積累,回過頭去看,有了受益感,進入身體本能,就成習慣了,終生受益。,專業訓練的過程,哪一個不是克服枯燥的過程?史學家桑兵說,長時間不斷重複的、枯燥乏味的基礎性練習,是培養興趣逐漸變成內行不可或缺的必由之路。彈鋼琴,學歷史,讀哲學,讀文獻寫論文,寫一手好字,成為專家,每一項令人景仰的成就、受到業內外肯定的專業人士的背後,都經歷過常人無法忍受的枯燥。你看到的有趣好玩,那是別人專業積累之後游刃有餘的從容駕馭。創新,不是腦袋一拍靈機一動,新點子就來了,那是枯燥的重複實驗、頭腦風暴、文獻輸入、失敗沮喪、爬起來繼續干而不斷累積的產物。專業學習和訓練,本身就包含着克服外行人無法忍受的枯燥、讀普通人永遠不會讀的東西,做一般人受不了的重複訓練,站到其他人的肩膀上,從而擁有了不可替代的專業資本,超越“人手”成為“人才”和“人物”。,看看那些能成就人滋養人、在哪裡都能受到推崇的好品質,多跟“忍受枯燥”相關。延遲滿足、專註、自律,核心都是對枯燥的克服。勤奮,刻苦,深刻,耐心,堅強,鑽研,節制,謹慎,惜時,堅毅,慎獨,忍耐,適應,仔細品其中都能看到對枯燥的超越,接受和越過枯燥,才能抵達這些滋養人格和意志、讓人受益終身的好品質。,很多時候,人們對“有趣”的追求中隱含着不願投入枯燥忍耐的沉浸過程,一下就抵達“感官的愉悅”,這是膚淺之源。所以我覺得,應該珍惜那些考驗你枯燥忍耐力的挑戰,警惕迎合和餵養,第一份工作最好找一個能訓練你枯燥耐受力的崗位,積累從容駕馭各種挑戰的資本。如今很多所謂“學習”,已經脫離了真知的求索而成為保健按摩式,營造知識得到幻覺的商業娛樂。不是讓你克服枯燥去獲得新知,而是迎合著你“厭惡枯燥”的惰性,把需要硬啃的知識,再生產為表面有趣卻失去原質營養的“知識點”“金句”“成功學雞湯”。這實際上不是滋養,而是娛樂工業對你的消耗,消耗了時間、金錢和意志。他們席捲金錢一笑而過,你卻在傻樂中成為廢人,對“精彩”刺激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枯燥忍受的閾值越來越低。,我常跟學生講,學習就是學習,娛樂就是娛樂,想娛樂,那就好好玩,投入地玩。學習就是學習,不要機巧地偽裝,美其名曰“娛樂式學習”。讀書,盡可能去讀嚴肅的文字,經典,原著,乾貨,在孤獨的沉浸和默讀中收穫新知,並通過“輸出”去固化它,在克服枯燥中獲得一手的、上等的知識,而不是等着別人把你當寶寶、喂那種添加各種甜味劑、哄着你慣着你的“知識營養品”。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