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聯盟2號站_他們,愛上了復刻古籍里的美味

20

日前,一則南京圖書館館員複製袁枚《隨園食單》中美食的新聞,掀起了又一輪古籍里的美食尋味之旅。千百年前的美食做法是否符合現代“吃貨”的口味?如何用現代食材呈現古意濃濃的珍饈?從美食愛好者、古籍書迷到圖書館專業人士、紀錄片製作者,越來越多的“書迷吃貨”相信,書中不止有顏如玉,書中更有美食屋。,“一定要搞清楚劉姥姥吃的茄鯗是什麼味道”“養生達人賈母青睞的杏仁茶,原來那麼適合女孩子喝”“秦可卿重病時克化得動的棗泥山藥糕”……網友“碧蟬衣”B站上的視頻賬號簡介是“書中有美食”,從2020年8月至今,她已經錄製了60多個“復刻”《紅樓夢》美食的視頻,吸引了不少讀者“追更”。其中點擊量最高的一個視頻,主題是“賈母嫌棄的螃蟹小餃兒,我一口氣可以吃10個”。這是賈母帶劉姥姥逛大觀園時,丫頭們送上來的四樣點心之一。賈母那會嫌棄它油膩膩的,沒有吃。這個螃蟹小餃兒是炸的,只有一寸來大,1寸=3.33厘米,還沒有大拇指長。視頻中,“碧蟬衣”用剁餡的方式把蟹黃蟹肉摻進餡料,製成精緻的小餃子,放進鍋里炸成金黃,這時很多觀看者紛紛留言:“已經食指大動了”。,“碧蟬衣”的真實姓名叫李丹,在一所高校從事科研管理類工作。對她而言,紅樓夢美食複製的系列視頻只是她個人愛好的“副業”,從架攝影機拍攝到後期剪輯,全部工作都由她一人完成。因為從小就喜歡《紅樓夢》,後來因為興趣也接觸了一些古代飲食方面的書籍,所以李丹打算把曹雪芹一字一句描寫的食物親手複製出來,品一品其中的味道。為了做出丫頭司棋想吃的“燉得嫩嫩”的雞蛋羹,李丹嘗試四五次都不成功后,在一本名叫《食憲鴻秘》的清代養生類中醫著作里找到了答案,用肉湯代替清水燉煮,這才做出了滿意的雞蛋羹。,在還原古籍美食的過程中,製作者也在尋找歷史中食物的流變。李丹在“原來古代就有奶油了”這一期視頻中,復刻了芳官覺得油膩的奶油松瓤卷酥。她特意在視頻後備注:“一直以來ice cream伴隨着我們長大,在印象中奶油似乎是舶來品。查閱了一些資料發現,我們的遊牧民族很早就會製作奶油了。《飲膳正要》中載‘馬思哥油’:取凈牛妳子,不住用阿赤(系打油木器也)打。取浮凝者為馬思哥油,今亦云白酥油”。,不只是李丹,如今在各類網絡平台上,復刻古籍美食的愛好者並不少見,而且還呈現出專業化的趨勢。南京圖書館歷史文獻部館員韓超、史星宇,就將清代文學家袁枚《隨園食單》里的文字“翻譯”成了數道活色生香的菜肴。《隨園食單》是袁枚根據自己40多年美食經驗寫下的著作,詳細記述了326種南北菜肴,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等14個方面,至今廣為流傳。作為南圖正規軍,兩人在2020年夏天開始美食視頻的製作,配合寒暑假,每年推出兩期。,把古籍里的文字翻譯成活色生香的菜肴,並沒有視頻中看到的那麼輕鬆,有時也會“翻車”。“豬里肉”這道菜《隨園食單》記載很簡單,就是把豬肉片切得很薄,然後用蝦湯煨。但實際操作過程中,韓超和史星宇發現:煮出湯之後,蝦去哪了?他們了解到浙江有個地方做錘肉,就是把肉和蝦混合到一起,又入味又鮮甜,於是他倆花了很長時間混合蝦和肉並蘸上澱粉,可結果仍不理想。,於是,韓超和史星宇選擇從更常見的食材入手,製作家常版的《隨園食單》。袁枚愛吃豆腐,《隨園食單》中就有“蔣侍郎豆腐”“楊中丞豆腐”“張愷豆腐”“王太守八寶豆腐”等菜肴,每一道都很講究。在他們呈現的視頻中,兩人一邊在線烹制“王太守八寶豆腐”,一邊聊背後的典故。據《隨園食單》記載,“孟亭太守雲:‘此聖祖賜徐健庵尚書方也。尚書取方時,御膳房費一千兩。太守之祖樓村先生為尚書門生,故得之。’”也就是說,康熙將這道菜的做法賜給了徐健庵,徐健庵取方時被御膳房“敲詐”了一千兩白銀才買了出來,可見有多麼好吃。,這類美食視頻播出時間不長,但製作者付出的時間成本並不低,查閱古籍、反覆試驗,而且未必每次都能成功,但為什麼還是有越來越多的視頻製作者執着於此?在B站上,一個“耗時3個月,還原山水畫中走出的絕美中國菜”的視頻點擊量高達180萬,UP主“日食記”撰文說,這個視頻花了整整一個夏天的時間,光是查古籍資料、置景就花了不少心血。“我堅持做這些的理由,當然是有的。比如當讀到《齊民要術》里金齏玉膾的那刻,我才驚覺,原來‘壽司’在古代中國就有類似的存在。中餐不僅只有油煙和燜燒煎炸炒,也絕不只是外國人眼裡中低價位美食的代名詞。”,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更多的專業視頻內容生產者也加入了這場復刻盛宴。紀錄片《穿越時空的古籍》呈現的是當代研究者和藝術家如何讓古籍“活起來”的故事,第一集《古籍里的盛宴》讓不少觀眾眼界大開、食慾大增。作家盧冉和團隊歷時5年復刻出了300多道宋朝佳肴,在紀錄片里他示範了“蟹釀橙”等宋代美食的做法,同時還科普了不少宋人吃蟹的事兒。譬如:宋代進入了中國食蟹的第一個高潮,每到秋天,沒有一隻蟹能爬出宋人的廚房;蘇東坡喜歡吃糟蟹,而宋高宗最愛吃的是洗手蟹;宋代螃蟹的最佳伴侶是橙子,因此有詩句雲“橙催蟹又肥”。紀錄片還科普了不少“冷知識”,比如宋代吃得最多的肉是羊肉,當時羊肉被定義為高貴的食材,甚至作為官員俸祿的一部分。據《宋會要輯稿》記載,宋神宗某一年共吃掉43萬斤羊肉,豬肉才僅僅4千多斤。,李丹曾被央視邀請到《開講啦》做清代美食“假蟹”,她希望讓大家認識到中國美食獨樹一幟的一面,“如果有人被書中出現的食物所吸引,再去翻開書籍仔細閱讀,那對我來說也是一件樂事。”千百年前的味道,用當下的食材,經過今人之手,被還原、被呈現,也讓更多的人看到。正如鍾情古籍美食的視頻製作者“日食記”所說,在上下五千年裡,我們有過無數如詩如畫的八珍玉食。如此燦爛的文化,不該只被記載在圖書館的古籍中。或許時光漫長而無言,但我們仍與時光有很多約定俗成的默契。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