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聯盟2號站_大自然如何“治癒”我們?

20

每一種生命都有其光輝燦爛的複雜性,我們的生活與自然緊密交織在一起。人類與環境的相處之道中,人文與自然的交界處有着最療愈的力量。自然也是人類重要的書寫對象,博物文學或者自然文學也是文學殿堂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讀者喜愛。,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社科出版中心”集中推出三本自然博物類書籍,並舉辦主題為“自然如何治癒了我”的新書分享會。《十三種聞樹的方式》是暢銷博物學經典《看不見的森林》作者戴維·喬治·哈斯凱爾最新力作,從氣味入手,講述樹木以及自然環境帶給我們喜悅、安寧情緒的神奇力量;《心向原野》是第十八屆文津圖書獎推薦圖書、“英國當代最偉大的自然作家”理查德·梅比的最新力作,講述了自然重新喚醒作者內心的熱愛與激情,擺脫抑鬱症困擾的溫暖故事,書中包含文化與自然的邊界、人類與自然的相處之道等深刻思考;《抓住十二隻喜鵲的尾巴》是波蘭文學至高獎尼刻獎獲獎作品,波蘭語直譯自然文學典範,這本書是對鳥類的深情注視,也用全新的視角呈現鳥與人類歷史文化的密切關聯。它們之所以是成功的自然文學作品,正是因為這些作者通過熱愛自然,找到了通往人性的一種途徑。而在閱讀這些作品的過程中,我們也能從中獲得一種更高層次的精神愉悅。,人民文學出版社“社科出版中心”成立於2021年,至今已出版圖書近20種,規劃的產品線包括自我啟發與心理勵志、科學新知、歷史現場與社會紀實、文化通識、創意寫作等,而人文自然亦是社科中心關注的重要領域。,從氣味、嗅覺進入自然,在分享會上,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尹傳紅、國家動物博物館副館長張勁碩、熱門科學科普博主“水哥”王昱珩、知名自然博物作家歐陽婷和讀者們齊聚一堂,如老友聚會般暢談他們與自然如何結緣、自然如何療愈心靈、人類與自然如何相處等各種話題,分享三本新書帶給人們的知識與治癒力量。大家期望未來除了繼續引進國外優秀自然文學作品之外,可以發現、挖掘本土自然文學優秀作品,展示我們自身深厚的自然文化,以及我們國家豐美的萬物。,在《十三種聞樹的方式》中,作者哈斯凱爾嗅聞一顆歐洲七恭弘=叶 恭弘樹的種子,“如同堆肥的刺鼻氣味”瞬間勾起了他兒時回憶,他想起小時候在姨媽家附近那棵巨大的歐洲七恭弘=叶 恭弘樹下玩耍,將七恭弘=叶 恭弘樹的種子當作“寶藏”,塞滿口袋,然後放到玩具火車的儲煤車廂中去。這也是作者和自然的早期“親密接觸”。,熱門科學科普博主“水哥”王昱珩從《十三種聞樹的方式》的閱讀體會說起,向觀眾分享了他對氣味的“敏感”。他聞到桂花的味道,會想起南方的藕做成的桂花糕,而聞到槐花的味道,他會想起北京槐花,進而喚起北京的記憶。而蜜蜂采不同的蜜,身上就會帶有不同的氣味。,《十三種聞樹的方式》也給予自然博物作家歐陽婷關於嗅覺的啟發,包括如何運用嗅覺。她在早年觀察植物時,很少使用嗅覺。這也使她在除視覺外的感官方面少了很多感受。她覺得,可以藉助哈斯凱爾的書寫角度,在外面觀察植物的時候,也可以聞一聞、摸一摸,從香味,樹皮、樹恭弘=叶 恭弘甚至種子上的毛的觸感,帶來不同的感受。,國家動物博物館副館長張勁碩也強調了各種感官“與自然結緣”的重要性。他說,我們對自然的親近,光靠刷有關動植物的短視頻是遠遠不夠的,你刷出來的永遠是視覺的感受。對自然的感受,應該是五官的、全方位的。到自然中去,你可以聞到動植物的氣味,感受到流動的空氣“拍打”到你身上的“愛撫的感覺”,再加上觸覺、嗅覺甚至是嘗嘗野果、野草的味覺,帶給人的精神撫慰感受是短視頻永遠達不到的。,張勁碩特別提及《抓住十二隻喜鵲的尾巴》,作者烏賓斯基在書中寫自己從小就痴迷鳥類,張勁碩也是如此。他兒時家住北京天壇公園旁邊,家門口總能看到很多黃鸝鳥。“兩個黃鸝鳴翠柳”,對他來說,不僅僅是一句詩,而是一種日常生活。,歐陽婷與自然的結緣,一方面是小時候生活的影響,她那時生活在新疆天山以南的乾旱荒漠地帶,對自然、對綠色有一種天然的珍愛。到北京生活工作之後,她開始在城市中欣賞一棵樹、一叢低矮的灌木在春天開花的過程,後來又對觀鳥產生濃厚興趣,以全新的生態學的眼光看待自然。這也激起了她的寫作興趣,期望與寫出“人文自然”系列的博物學家一樣,通過文字,將觀察自然的種種體驗分享給廣大讀者。,在自然里“充電吸氧”,《心向原野》的作者,博物學家理查德·梅比在書中記錄了自己的親身經歷。他在事業迎來巔峰時,突然遭到嚴重抑鬱症的侵襲。他決定離開城市生活,搬到英國東安格利亞的鄉村,住進橡木小屋,與動物為伴,在觀察與探尋中開始了新的人生。廣袤而靈動的原野喚醒了作家的內心,世界重新鮮活起來,他擺脫了抑鬱症的困擾。,張勁碩認同《心向原野》中“自然療愈人心”的方式。他說到自己第一次去非洲,從內羅畢飛往馬賽馬拉,一路上他被廣袤無垠、天地相接的草原震撼,“當時真的感覺心臟跳到天邊了”,而這種開闊心靈的感覺,在都市中是感受不到的。人們被圈在高樓擁擠的商業中心,辦公室也是一個個隔斷,成為“狹居在鋼筋水泥叢林中的現代動物”,極易導致抑鬱情緒滋生。張勁碩發現,在他所工作的中國科學院動物所中,“有跑野外的,有長期跑青藏高原、跑新疆科考的”研究生,因為他們“天天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在大自然里“抓動物”,心情很開放,“他們的心理都特別健康”。,歐陽婷在工作中,每當焦慮來臨時,會選擇在外面走一天,看小鳥停在你面前,看夏日的火燒雲,尋找自己的“神跡”時刻。這樣,當晚上回家,之前那種“天大一樣的壓力跟焦慮”沒有了,她感到在自然里“充了電,也吸足了氧”,足以應對下一周繁忙的工作。,自然的治癒作用,也是現場讀者特別關注的問題。活動主持嘉賓、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尹傳紅在回答現場讀者提問時,提及權威科學雜誌《自然》在1984年發表的研究論文,一位建築師分析了一間醫院的兩個病房,一間面向綠植,一間面向高牆。每天與植物相伴的病人治癒率特別快,索要止痛片的次數也很少。,在《十三種聞樹的方式》中,作者哈斯凱爾也將樹木比作“安神的綠手”。在書中第二章《美洲椴》中提到,美洲椴和其他一些樹木散發出的香味結合在一起,會“讓整個社區沉浸在幸福之中”。而且,人們在呼吸這些芬芳氣息時感受到喜悅,不僅僅因為我們從典型的城市氣味的單調和不快中解脫了出來,而且還有科學依據做支撐。,引發對自然觀的深刻探討,親近自然並不代表着逃離塵囂,人類本身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文自然”系列的三本新書為我們提供了不同的視角,也引發我們如何與自然相處進行深刻思考。用主持嘉賓尹傳紅的話來說,這些思考包括了觀念的衝突、文化的碰撞和人性的拷問。,尹傳紅有一個微信群,是護鳥群,裏面有兩種對立的觀點,甚至會引發激烈“衝突”,有人認為,用相機到野外拍鳥、拍植物,是對自然的打擾。但有人覺得,對鳥類和植物的觀察與分享,其實是激起大家的熱愛和欣賞,反而能引發人們對自然的珍惜。,張勁碩認為,《抓住十二隻喜鵲的尾巴》之所以“寫得很棒”,就在於它包含了對自然觀的深刻探討。這本書出色地描繪了人類與鳥兒之間複雜的故事,物種之間有關愛,亦有傷害。人跡罕至的波蘭原始森林中,留下了作者救護遷徙途中迷路野鳥的身影。但鳥類的生存,也同樣因人類活動受到威脅,鳥類攝影師為拍到珍貴畫面,不惜打擾甚至破壞鳥兒原本平靜的生活。大規模獵殺、城市化進程、殺蟲劑的使用,許多鳥類因人類的煩擾而滅絕或瀕臨滅絕。但也正因為人與鳥類的互動,才留下了許多具有人文價值的東西。比如這本書中涉及波蘭的很多作家、詩人、翻譯家、藝術家、畫家,都與鳥有關聯。甚至詹姆斯·邦德(007)的名字,其實都來自一個鳥類研究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