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了與空調、冰箱、冰飲為伴的現代人,也許很難想象,在沒有電以及電器的古代,人們是如何熬過炎炎夏日的。讓我們走進陝西歷史博物館,揭秘中國古人如何過夏天。,食,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銷,夏日吃冰激凌,並非現代人獨有的消暑飲品。中國古代的冷飲最早可以追溯到約3000年前的商代。古代曾出現過名目繁多的各類冷飲。,所謂“酥”,是從北方遊牧民族傳來的一種乳製品,與今天的奶油、黃油相似。製作“酥山”首先要將“酥”(奶油)加熱到近乎融化,中間可以加上蜂蜜、酒釀等。然後滴淋在盤子一類的器皿上,一邊淋一邊做出山巒的造型,再將其放到冰窖里冷凍,最後還要插上花朵、彩樹等裝飾品。除了白色的“酥山”,後來還出現過“貴妃紅”或“眉黛青”染出來的紅色或綠色的“酥山”。南宋詩人楊萬里曾在《詠酥》中這樣描寫食用酥山的爽快感覺:“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銷。”據專家推測,現藏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唐《章懷太子墓捧物侍女圖》中侍女手捧的很可能是“酥山”,堪稱唐朝的“冰激凌”。,有冷飲,怎麼能沒有冰箱呢?上林銅鑒為西漢陽朔四年時的文物,出土於上林苑遺址中。從“上林銅鑒容五石”的銘文可知這是一件容器。鑒可盛水作為鏡子使用,所謂“以人為鑒”“以史為鑒”即引申義。鑒還可盛冰,《周禮天官凌人》中載:“春始治鑒”,注中解釋:“以盛冰,置食其中,以御溫氣。”可見其與後來的冰箱功能是一樣的,能夠在酷暑中讓人們品嘗到清涼的食物。,比鑒功能更強大的是冰窖。早在周代,人們就開始用冰窖儲藏冬天的冰塊以備夏用。《詩經》與《左傳》中都有冬天藏冰的記載,朝廷中有專門的官吏負責每年寒冬時鑿取冰塊存放在“冰室”或者“冰井”里,等到盛夏時節再取出。負責掌管冰塊的官員,被喚作“凌人”。藏冰庫,為“凌陰”。,用,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盛夏來臨,炎熱難耐,不開空調實在難以入睡。古人會枕着清涼沁膚的瓷枕睡覺。,古人用瓷枕的另一層用意,是為了晚上睡覺時可以輕鬆地將一頭長發梳理在一邊,第二天方便梳洗。梳髮髻、洗頭髮對於古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材質較硬又相對較高的瓷枕為女子的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瓷枕大多高3-4寸,枕這樣的枕頭時,用側卧的姿勢,能夠保持頸部正常的生理弧度,從而改善睡眠狀態並且預防頸椎病。,在室內休息可以枕瓷枕,到了室外,古代人用羽扇為自己驅趕熱氣。李白的詩句“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為我們道盡了扇子的清涼與精巧。,最早的扇子出現於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製成的,故稱之為“翟扇”。扇子起初的功能並不是用來納涼,而是統治階級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與特權的儀仗扇。到漢代,出現了用絹製成的團扇,又稱羅扇、紈扇。至唐代,團扇已經十分流行。既可以消暑解熱,又可以在上面題詩作畫和刺繡,古人在團扇上面繪山水樓台、草蟲花鳥,精巧雅緻。繪畫與刺繡,逐漸使團扇變得越來越豐富、唯美,具有極高的美學欣賞價值。,在古代,人們也會選擇泡澡來作為消暑降溫的方式。1978年陝西省旬邑城關鎮出土的宋代沐浴兒童俑,表現一個虎頭虎腦的小男孩坐在葵花形浴盆中戲水洗澡的情景。他雙腳搭在盆沿上,胖胖的小手正往身上和頭上撩水,顯得非常愜意。,玩,高柳咽新蟬浮生一局棋,美酒宜春,棋局消夏,要說漫長夏日中的愜意事,下棋絕對能排到前幾。宋代蘇東坡有首叫《阮郎歸》的詞:“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碧樹濃蔭,蟬鳴陣陣,風動管弦,碧紗水霧,烘托出這個適合休養生息的好時節。,1986年6月,陝西省西安市發現的一座隋代舍利墓出土了27枚棋子狀物,通體綠色,形制規整。這批棋子狀物因形狀奇特並極為罕見,出土后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被長期陳列於陝西歷史博物館展廳,並多次被選赴境外展出。,“悠然笑向山僧說,又得浮生一局棋。”棋是夏時最合宜的風物之一,靜心,沉氣。,當然,古人消暑的方法和方式還有很多,不僅體現了古人非凡的智慧與創造力,更蘊含了中華文化中的創新精神和獨特匠心。
07
2022.07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5501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