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8歲的作家馬識途,在其傳奇的文學之路上,除了給讀者提供了像《夜譚十記》這樣的優質文學作品,還積累了豐富的創作體驗和思考感悟,很有啟發性。,2022年6月,一本由作家慕津鋒編、馬識途著的文集《老馬識途說》,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將馬識途對文學創作、閱讀之道、書法本質等課題的思考進行系統展現,稱得上是一部全面了解文壇傳奇馬識途文學世界的入門書。,收入代表性文學論述,《老馬識途說》的重頭部分為“文論”,收入了馬識途特別有代表性的文學論述,其中包括他1977年發表在《人民文學》的《信念》,1978年為《科學文藝》寫的代發刊詞《祝科學與文藝的結合》等。1980年,發表在《文學通訊》中的長篇文章《學習創作的體會》,馬識途系統闡述了他的文學創作觀念。在文中他談到作文與做人的關係,以及“長期積累,偶然得之”的創作規律,“寫不出來的時候不硬寫”,“放一放,不要急於發表”,“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先有人物,還是先有故事?”“要不要擬創作提綱?”等問題。,1988年在《寫作》雜誌上發表的文章中,馬識途則重點思考了“文學的目的”,他提到自己和作家艾蕪交談這個話題,得出的結論是:文學的目的在於追求和表現真善美。此外,他還呼籲大家“不要小視通俗文學”。雅文學和網絡文學之間可以互助互學,取長棄短,達到雅俗共賞。在《懷念周有光老人》中,馬識途談到他曾在北京多次拜訪周有光以及兩人愉快交談的往事細節。此外,還收入了《我和甲骨文》等文章。,精彩語錄體現文藝觀,在“精彩語段選錄”中,收錄了馬識途的諸多精彩語錄。比如他在談到作家對於文學獎時應該“以平常心對之。獲獎是上馬鐙,也可能是絆腳石。”馬識途習書多年,深有所悟。他分享自己對書法的觀點:“書以載道;書貴有法,書無定法;不以畫代書法;不以書法為求名得利的工具。”,其中有一處在談到“名著改編和地方特色”時,很能體現馬識途的文藝觀:“寫四川人物事件的作品,不具有川味,那是不夠味的——假如不能說不夠格的話。川味並不是獵奇,而是要有四川人的氣質、風度、語言、情趣、幽默感、風俗習慣、山川景象,而且是典型化的。這樣就易於在藝術上異彩紛呈,在中國文藝中佔有特殊的地位。川劇、川曲、川歌、川舞,都是如此,川文、川影視也應如此。看看李劼人和沙汀的小說,看看電影《抓壯丁》,都是以川味取勝的。我想套用一句話:越有地方性就越有全國性。”,關於青少年應該如何學好語文,馬識途建議:“仔細閱讀和背誦一些範文,多讀一些課外的讀物,還有多去和社會接觸。遊覽名山大川,參加各種文化活動。”,慕津鋒是中國現代文學館徵集編目部主任,副研究館員,專業從事有關作家手稿、書信等文物文獻資料的檔案徵集與研究,並進行相關寫作。書中還收錄了慕津鋒撰寫“馬識途小傳”和“馬識途文學創作年表”。後者以年編的形式,梳理了馬識途從16歲出夔門時作《出峽》至今的文學創作概貌。
02
2022.11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5904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