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註冊_把古詩讀懂讀深讀出原味

20

古詩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家或多或少都讀過一些。但對於不少人來說,要讀懂一首古詩,還是有難度的。,最近讀到一位作家解讀古詩名篇的文章:,一首是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當時,李商隱在梓州幕府,獨對巴山夜雨,設想某一天回到北方,能與對方“共剪西窗燭”,重話今夜的巴山夜雨。這裏的“西窗燭”是什麼意思?是如這名作家所言,指“擺放在西窗台上的蠟燭”,還是應該解釋為“西窗下的蠟燭”?這恐怕不能按照今人在窗台上放置物品的習慣來理解,還是後者比較妥當。,另一首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有學者認為這首詩不是杜牧寫的,這裏先不去管作者的爭議,只看對詩意的理解。,“路上行人慾斷魂”,說的是因為行人沒有盼到一個晴朗、溫暖、亮堂堂的清明節而斷魂嗎?這是“中青年直至老年的一種自戀、磨嘰與享受”?顯然都不是。,正所謂“清明千萬家,處處是年華。榆柳芳辰火,梧桐今日花”。對於不能回家的人而言,面對這一場景自然會格外想念自己的家鄉,“自嘆清明在遠鄉,桐花覆水葛溪長”,只能“傳鏡看華髮,持杯話故鄉”。把《清明》詩句放在歷史文化背景和唐人的相似題材詩作中去理解,就不太容易出偏差。,不同的詩體有不同的寫法,平仄不能混淆,古人讀詩作詩,最講究詩體。因為不同的詩體有不同的寫法。古體詩裏面,古風是古風的寫法,歌行是歌行的寫法,樂府是樂府的寫法;近體詩裏面,五言、七言的律詩、絕句寫法都不一樣。,古體詩產生於唐代以前。它不必遵守近體詩的格律規定,篇幅也有長有短。近體詩產生以後,古體詩的創作並沒有消亡,多數詩人兼作古體詩和近體詩。近體詩又叫格律詩,在格律上有嚴格的規定,一定要押平聲韻,句和句之間要講究粘和對。關於格律方面的問題,大家可以去看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這裏想特別提醒大家,不要以為律詩都是八句的。律詩中有一種排律,至少有十句,甚至篇幅還可以更長。但是,排律也要遵守格律詩的規定。唐代科舉考試中寫的試帖詩,較多為五言六韻(十二句)或八韻(十六句)。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就是五言六韻,其實就是五言排律。還有七言排律,後世較多。它和七言歌行看上去每一句都是七個字,但平仄不一樣,不能混淆。,還有一種情況也要注意,絕句不一定都是格律詩。有一種古體絕句,簡稱古絕。它也是四句的,但不遵守格律的規定。唐詩中不少膾炙人口的名作其實是古絕,如孟浩然的《春曉》、柳宗元的《江雪》,押的都是仄聲韻。其中,《江雪》押的還是入聲韻,“絕”“滅”“雪”這些韻腳都是入聲字。,我們讀得比較多的還有一類詩,那就是唱和詩。古代文人交往,你寫一首詩,我和一首,先寫的那個叫原唱,后寫的就是和詩。唱和的詩里,又分為幾種情況:,第一種是別人寫一首給你,你就寫一首詩作為酬答,也不用原詩的原韻,這就是一般的和詩。,第二種是你酬答的這首詩,韻腳和原唱同屬於一個韻部,但不必用原唱的韻腳字,這叫依韻。,第三種是原唱用什麼字作韻腳,酬答的詩就用什麼字作韻腳,但韻腳排列的先後次序不必和原唱相同,這叫用韻。,第四種最難,叫次韻,也叫步韻,原唱用什麼字作韻腳,酬答的詩就用什麼字作韻腳,而且先後排列的次序完全按照原唱韻腳的次序。之所以難,是因為韻腳字和次序一旦規定了,作詩時調整的空間就縮小了,但你得寫出和原唱不同的新意來。,有時候,次韻詩甚至比原唱寫得更好。白居易寫過一首《春詞》:低花樹映小妝樓,春入眉心兩點愁。斜倚欄杆背鸚鵡,思量何事不回頭。劉禹錫和了一首,題為《和樂天春詞》: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劉禹錫這首和詩里的細節寫得真好!女子走到庭院里數花朵,蜻蜓都飛到她頭上的發簪上了。,所以,原唱會給寫和詩的人一種壓力。但如果你能夠克服這種壓力,用原唱的韻腳翻出新意來,那麼你這首和詩就能寫出一種更加高妙的境界。,詩題信息很關鍵,有助於理解詩人的心情,從詩歌內容層面來看,要讀懂一首古詩,有五大要點:,一是詩題中的每一個字都不可忽視。,有的人看詩不看題目,上來就讀詩句,讀了半天也沒讀懂,也不知道誰寫的,是什麼情況。實際上,詩的題目中包含的信息很關鍵:這首詩是誰寫給誰的,在什麼季節、什麼情況下寫的,是寄給朋友、寫給妻子或孩子還是寫給上司的。,柳宗元的名句:“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這首詩的題目是《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說明作者是在柳州時登上城樓所寫的,寫后寄給漳州、汀州、封州、連州四個州的刺史。這四個州的刺史是和柳宗元一起參加“永貞革新”、革新失敗后被貶的。仔細看這個題目,有助於了解詩的寫作背景,對理解詩人的心情也有幫助。,二是要特別注意詩中的景物描寫。,如果你詩讀得多就會發現,很多佳句都是景物描寫。律詩的中間兩聯,有很多頷聯就是寫景的名句,頸聯則以抒情抒懷為主。,三是情感抒發,詩人到底要抒發一種什麼樣的情感。,如“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詩人為何要哭呢?我們要明白詩人的眼淚為何而流。,四是情景關係。,情和景構成了怎樣的關係,這一點對於理解古詩來說非常重要。為什麼詩人要選擇這個景來表達此時此刻心中的這個情?為什麼心中的這個情會選擇這樣一種景物來外化?這一寫法跟前人重複不重複、妥帖不妥帖?如果古人常用秋天的落恭弘=叶 恭弘來描述一種蕭瑟寂寞的心情,那麼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究竟好在哪裡呢?,五是抓住關鍵字詞。,以前講詩人“鍊字”,主要是煉動詞、形容詞,其實詩里的虛詞也很重要。特別是讀宋人的詩,你要理解上句和下句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它裏面有時候會放一些虛詞,決定了這個句子是陳述句還是反問句。這很重要,因為它會告訴我們兩個句子之間構成怎樣一個邏輯關係。,舉個例子,王安石《梅花》中“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的“為”字,就是表原因的。知道梅花不是雪,正是因為有暗香襲來。,歷史的滄桑變化,凝聚在古今對立關係中,掌握上述五大要點,只能說是基本能讀懂一首古詩了。要讀深、讀出原味,還要善於從對立關係來理解詩句。,在格律詩里,詩句中常常包含一種對立關係。當這種對立關係呈現在詩中的時候,這句詩往往是名句,寫得特別好。通常來說,對立關係包含幾種情況:,第一個是時間和空間的對舉。,詩人常喜歡用“萬里”和“百年”相對,“千里”和“十年”相對。如“萬里王程三峽外,百年生計一舟中”,百年就是一生;“怨別自驚千裡外,論交卻憶十年時”,送別友人,交情深厚。,第二個是“多”和“一”的對舉。,“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風鳴兩岸恭弘=叶 恭弘,月照一孤舟”“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讀來讓人感覺思緒萬千。,第三個是古和今的對舉。,古今對舉常常給人一種巨大的衝擊力,不光律詩喜歡這樣寫,絕句也可以,如“卧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寫西塞山,人們多少次為歷史而感嘆哀傷,而群山依然佇立在大江寒流邊,巋然不動。李白這個更厲害了,“宮女如花滿春殿”是他想象歷史的境況,“鷓鴣飛”則是今日之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至於劉禹錫的《烏衣巷》就更有名了,世家大族的衰亡、歷史的滄桑變化都凝聚在古今對立的關係之中。,第四個是國家和個人的對舉。,前面講過杜甫《登岳陽樓》中的“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就是國家與個人的對舉。我第一次讀到這個詩,感動得不得了。杜甫自己已經淪落到這種地步了,心裏還在為國家的命運擔憂。,又如宋代詩人陳與義的《詠牡丹》: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胡塵”特指金人。陳與義生活在兩宋之交,獨立於東風之中觀賞牡丹,國家的政治背景、軍事格局和個人的行為融合在一起,越發顯得孤獨、渺小和無奈。,要讀懂古詩,還需跨過典故這一“攔路虎”,掌握古詩中典故的意義,是讀懂古詩另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但是,典故對於讀者來說也是一個“攔路虎”。,有人也許會說:現在檢索很方便,看到典故到網上去查不就行了?但查到出處后,可能還是讀不懂詩句的含義。因為你不知道作者在這裏用這個典故具體要表達什麼樣的意思,是正用,還是反用;是開心,還是傷懷。,舉個例子,蘇軾在杭州做通判的時候,他的上司、杭州知州陳襄請他參加一個宴會。蘇軾寫了一首詩《述古以詩見責屢不赴會,複次前韻》作答,講述自己不去赴宴的理由:我生孤僻本無鄰,老病年來益自珍。肯對紅裙辭白酒,但愁新進笑陳人。北山怨鶴休驚夜,南畝巾車欲及春。多謝清時屢推轂,狶膏那解轉方輪。,蘇軾的回答,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我有點輕度“社恐”,年紀大了,身體不太好,還有點“三高”,要更加註意自己的身體了。到了酒席上,對着歌女,當然不好意思不喝酒,但又擔心那些新進的官員嘲笑我這箇舊人。,蘇軾是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自請外調到杭州的。許多贊成新法的官員被提拔,他坐在這些官員之中難免尷尬。在這裏,蘇軾頗有些自嘲的意味。,接下來就是典故了:“北山怨鶴休驚夜”反用孔稚珪《北山移文》的“蕙帳空兮夜鶴怨”,講一個人原來去隱居,後來又走掉了,山上的鶴以為他不回來做隱士了,心裏有怨恨;“南畝巾車欲及春”,出自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這些都是說蘇軾想要真正隱居,對榮華富貴、美酒華筵興趣不大。但《北山移文》是諷刺假隱士的,蘇軾這裡是反用典故。,那麼,陳襄看了這首詩,是不是會不高興,覺得蘇軾這個人不識抬舉呢?蘇軾在最後兩句中特意解釋了一下:“多謝清時屢推轂”,推轂就是推車,《史記》《漢書》里都用過,比喻推薦人才。,蘇軾對陳襄說,你對我的引薦之恩,我並沒有忘記,並不是我不來吃這頓飯就是忘恩負義了,怪只怪我自己志不在此,“不求上進”,就像車軸塗上豬油潤滑,可軸孔是方的,再潤滑車子也推不動。這個典故出自《史記》中淳於髡的話:“狶膏棘軸,所以為滑也,然而不能運方穿。”,蘇軾這首詩用了不少典故。他的為人風格甚至政治態度,都通過這首詩表達出來了。這就是詩的魅力,穿越時空卻能感同身受。,方笑一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古籍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宋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理事,央視《中國詩詞大會》命題專家。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