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平台_尹一伊:平台和商業利益共謀,形成今日“飯圈”

20

父母一輩年輕時也追星,為什麼沒有形成飯圈?粉絲為什麼要一直一直做數據?數據對偶像來說意味着什麼?在圈外人看來今日飯圈的種種怪現狀,究竟是怎麼回事?帶着這些困惑,記者專訪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講師尹一伊,她長期致力於粉絲文化研究。,“粉絲原本單純的追星行為,在平台上被‘算法’變成數據,形成了一種流量文化,而流量與商業利益直接掛鈎。這可能是近十年來,平台和整個娛樂行業,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做的一種協同的商業策略。這種策略導致飯圈變成今天的樣子。”尹一伊說。,中青報·中青網:上一代人也追星,但那時候為什麼沒有飯圈?,尹一伊:在討論飯圈之前,我們需要先給它下一個定義。現在對飯圈有兩個比較常見的誤區:一是將其理解成追星發展的必然階段,好像追着追着就會越來越瘋狂,就變成了飯圈;二是把飯圈等同於一個個具體的粉絲。這兩種理解都不是特別準確。,中國大陸粉絲文化的發展,並不是一條很清晰的線性發展脈絡。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本土的追星文化是從港台過來的,追的是歌星影星,歌迷影迷的消費方式也和今天的飯圈不同;然後,又有日本二次元文化的輸入,韓國偶像工業的輸入,若干分支不斷融合、互相吸收。,我們現在的飯圈文化,受韓國影響最大,但發展至今已經和韓國不太一樣。主要區別在於,韓國的偶像工業在引進大陸時,剛好遇上社交媒體平台——尤其是微博迅速發展的階段,因此很容易地就契合了平台要通過流量去變現的商業策略。流量與商業利益直接掛鈎,於是,平台通過各種各樣的技術手段,去“規訓”粉絲進行數據勞動——收集流量。這是當下飯圈不同於以往追星、不同於日韓粉絲文化的最主要特徵。,中青報·中青網:韓國的粉絲不需要做數據給偶像打榜嗎?,尹一伊:也有,但是他們有相對集中的打榜渠道,比如在打歌的節目,通過大眾媒體進行網絡投票等,其實更像我們的選秀。而且相對來說有更嚴格的監管機制,韓國的偶像工業比較成熟,包括選拔機制等都很嚴酷,如果藝人業務能力不行,也不可能得到很多票數。,我們在相關政策收緊之前,打榜渠道太多了,幾乎所有平台都想分一杯羹。它們會明確地告訴你怎麼發帖、怎麼為你的偶像貢獻流量,甚至還有各種各樣的“野榜”,而這些榜單又或多或少地與商業利益掛鈎。當這一切關聯起來后,粉絲原本單純的追星行為,在平台上被“算法”變成數據,就形成了一種流量文化,這是對粉絲隱形的剝削。,中青報·中青網:是否可以理解為平台和商業利益通過流量,形成了一個“共謀”?,尹一伊:是的,不僅因為有平台,還有平台的算法,讓流量邏輯直接和商業利益掛鈎,掛得非常緊。國外不可能誰在推特人氣高廣告商就找誰代言,至少之間的關係不是特別明確,相對保持着一定距離和獨立性;但在中國大陸,粉絲認為所有的公司、劇組,都會根據自家偶像的數據來評價他的商業價值。這可能是近十年來,平台和整個娛樂行業,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做的一種協同的商業策略,這種策略導致飯圈變成今天的樣子。,所以,治理粉絲沒有太大意義。粉絲很多時候也知道這樣做不好,在做數據勞動的時候,自己未必很開心地真正沉浸其中。他們也是沒有辦法,只能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對偶像的愛,同時也是獲取身份認同的一種途徑。,中青報·中青網:個體的粉絲進入一個追星的圈子后,是不是會慢慢被群體行為裹挾?,尹一伊:一個人追星的時候,追求的是一種准社交關係,比如通過收集一些與偶像相關的物品,就會感覺離偶像更近一些;一旦進入飯圈,要處理的關係就會變得非常多,飯圈會要求你必須做數據、必須打榜,會告訴你這才是處理和偶像關係的正確方式。,此外,在飯圈中,粉絲還要處理和其他粉絲的關係,和平台上其他用戶的關係。為什麼飯圈在微博上特別顯眼,因為粉絲很多時候做的事情,是在和其他用戶(所謂“營銷號”“職業黑”)爭奪特定內容在微博上的可見度,所以要去“控評”、要去刷“熱搜”。粉絲們相信,一旦自己不去爭,按照微博的算法,惡意信息就會上熱搜。,總結而言,對於飯圈中的粉絲來說,一是表達情感的方式受到“規範”,二是處理的關係更加複雜,從而導致一些圈外人看來不理智的行為。圈外人覺得,粉絲非常專斷,不允許任何人說偶像不好,其實他們只是怕這些言論上熱搜。,中青報·中青網:現在有職業粉絲、“站姐”,飯圈是如何成為一門生意的?,尹一伊:飯圈在還沒有形成成熟的產業體系和監管體系時,可營利的渠道太多了,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勞動分工。舉個例子,僅僅是拍偶像照片,就是一個長長的產業鏈,有租賃相機的、黃牛倒票的、拍照的、修圖的、傳圖的……大家都能從中獲利。,職業粉絲最初只是經紀人的親朋好友,去做一些引導輿論、組織粉絲群體的事,後來需求越來越大,就慢慢成為一種職業。歸根到底,就是飯圈的商業利益,吸引了很多人都想分一杯羹,而再往上溯,仍然是流量變現太容易了。,中青報·中青網:追偶像和追歌星、影星,有什麼不同?,尹一伊:現在我們說的飯圈,一般追的是偶像。偶像工業的生產途徑,與歌手、演員是不同的。歌手、演員是專業職業,靠作品去吸引受眾;而偶像是一個工業生產造就的文化符號,靠的是人格魅力,他們不靠唱功演技,而僅僅是通過這些業務能力來打造“人設”,銷售一種准社交關係。所以,偶像工業特別重視粉絲運營。,中青報·中青網:如果偶像是一個“工業產品”,那偶像本人在飯圈中是什麼角色?,尹一伊:我傾向於覺得,偶像扮演的是一個紐帶的角色:一方面,需要維繫和粉絲的准社交關係,他才能生存;另一方面,他被各種各樣的關係裹挾,比如營銷號報了一個負面新聞上熱搜,他不得不發了律師函,發了之後怎麼繼續,等等,經營好各種關係才能維繫利益的穩定。在整個權力關係中,偶像並不是最上位。,像韓國幾家大的娛樂公司,把偶像的業務、商務緊緊地攥在自己手上,不可能允許把參考標準變成流量,被算法平台掌握。中國大陸之前缺少這種大的娛樂公司,於是就把這部分權利讓渡給了平台,平台數據決定了偶像的“前程”。,中青報·中青網:要治理今日飯圈的種種亂象,應該怎麼做?,尹一伊:一定要協作,需要各方的努力,只治理粉絲、只治理偶像是不夠的,指望幾個平台獨立整改也不可能。大公司大平台、小公司小平台,獨立的個體,全渠道整改才有可能得到成效。尤其是將流量直接等於商業利益的關係弱化,將平台使用正常化,建立成熟的評價體系,行業才能得到改善。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