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早把卡夫卡譯介到了中國;他不幸失去左臂卻從未放棄理想;“求真、求美、求新”貫穿他的學術生涯……著名翻譯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德語文學專家恭弘=叶 恭弘廷芳,因病於27日6時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文學圈、出版界人士紛紛悼念追思恭弘=叶 恭弘廷芳。在翻譯家董強眼中,恭弘=叶 恭弘廷芳富有人文情懷和思想前瞻性,他的譯介生涯影響了一代作家;他在充滿艱難困頓的人生中始終保持的积極態度與赤子之心,更是留給後來者珍貴的精神財富。中山大學教授、評論家謝有順寫道:“他譯的卡夫卡,完全重塑了我的文學觀。”,“中國當代文學從恭弘=叶 恭弘先生那裡受益良多。”作家李洱感慨,作為卡夫卡、布萊希特、盧卡契、迪倫馬特的譯者,恭弘=叶 恭弘廷芳不僅敏銳捕捉到卡夫卡作品中的現代疏離氣質,也將布萊希特與盧卡契關於表現主義的爭論介紹進了國內,並譯介迪倫馬特的戲劇作品,對國內文學與戲劇領域都頗具影響。作家阿乙還記得,當年帶着恭弘=叶 恭弘廷芳編選的《卡夫卡短篇小說全選》全套書,去了自己常居的城市,“正是恭弘=叶 恭弘廷芳先生的翻作,使我從一名文學青年變成作者。他讓我魯莽而富於激情地去寫,解放了自己的筆觸。”,恭弘=叶 恭弘廷芳196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主要從事德語現代文學研究。1990年代他主持編譯《卡夫卡全集》,並著有《現代藝術的探險者》 《德語國家短篇小說選》 《外國文學名著速覽》等30餘部作品,此外有相當數量的散文、隨筆和戲劇、建築與藝術方面的評論文章。,令業界感佩的是,在豐碩的翻譯及研究成果背後,恭弘=叶 恭弘廷芳付出了遠超常人的汗水。 “下地幹活,打豬草,放牛”,是恭弘=叶 恭弘廷芳的童年日常,沒想到9歲那年的夏天,因意外跌傷,加之錯誤的醫治,他痛失左臂。在充滿艱難困頓的人生中,他始終以积極態度對待學習、生活、工作,面對人類浩瀚文明篤定治學。 “真不知是命運的有意虧待,還是無意成全。如果沒有斷臂之痛,我很可能就是浙江衢州的一個农民或基層幹部;如果不經歷不同於常人的生命體驗,我就不會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堅毅品格。”斷臂后,恭弘=叶 恭弘廷芳給自己立下了人生的軍令狀——超越正常人。,或許正是這種特殊的人生經歷,讓他與卡夫卡這位命途多舛的作家不期而遇后,產生了深深的共鳴。恭弘=叶 恭弘廷芳曾說過,“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生來是一個樂天派,幾乎沒有感到過孤獨”。在不同語言的海洋里“擺渡”,恭弘=叶 恭弘廷芳形成了自己的翻譯美學理念。他生前談到,嚴復提出的“信、達、雅”標準只能作為評價翻譯水平的參考,並不能完全成為科學律條。在他看來, “信、達、雅”這三種境界很難兼得——如果原作本身很“雅”,你翻譯的時候也應盡可能“雅”;如果原作很通俗,或者很潑辣,你也翻譯得很“雅”,那就跟“信”相衝突了。“信、達”是翻譯家的職守,“傳神”才是翻譯追求的目標。要拿捏好翻譯的尺度和分寸,首先必須尊重原作的語言特點和風格。,“文學翻譯是所有翻譯中難度最大的一種,因為文學作品不是科學的產物,而是人類心靈與繆斯結緣的一種審美遊戲。它常常不守規矩,無法無天,擅自越出語言和語法的疆界,也找不到一把標準的尺度來衡量,常常讓人對着字典和辭書徒嘆奈何!”恭弘=叶 恭弘廷芳曾感嘆,這對譯者的文學修養、語言表達、審美創造等綜合素養是一種巨大考驗。
05
2021.10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4149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