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_北京前門鎮水獸露真容引關注,它是啥?向下張望又在找啥?

20

前段時間,北京市文物局公布了“北京中軸線”的一項最新重大考古發現——前門地區正陽橋遺址出土了鎮水獸石雕。消息發布后,迅速引起各方矚目。,“前門”屬於民間俗稱,正式名稱是“正陽門”,不僅是內城的正南門,更是北京所有城門中規格最高的一座,有着特殊的地位。明清兩代,每位君主出宮,遠則巡幸塞外,近則祭祀五壇,不管路線是否繞遠,都必須先出正陽門,以示天子出巡的“正大光明”。巍峨的前門城樓為重檐歇山三滴水建築,覆以灰筒瓦綠琉璃剪邊,樓脊飾以龍頭獸吻,金花彩繪菱花窗,無論從形制規模還是建築的精美程度,都是冠絕九門,因此留下了“前門樓子九丈九,四門三橋五牌樓”的民諺。這次考古發掘出來的神秘“鎮水獸”,就屬於“三橋”的範圍。,說到這兒,有不熟悉北京的朋友或許會望文生義,誤以為“三橋”是指三座橋,實則不然。“三橋”是“三頭橋”的簡稱,官方的稱呼為“正陽橋”,是一座位於正陽門箭樓前方的三券石拱橋。此橋始建於明代正統四年(1439年),因其橋面被漢白玉欄杆分隔成三條道路,遠遠望去犹如三座並排石橋,故俗稱“三橋”。整個橋面寬於京城其他各門的護城河橋,下有護城河水緩緩流過。古人興修水利工程之時,往往會在橋邊擺放“鎮水獸”,希望它們能憑藉自身的“靈性”觀察水情,消弭水患。正陽橋在修建之際,也以花崗岩雕刻了精美的鎮水獸。上世紀二十年代初,為了鋪設電車軌道,橋面中央欄板拆除,原有磚拱亦被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時至七十年代,政府對護城河進行加蓋改造,正陽橋被拆除,鎮水獸也被歷史湮沒。直到數十年後,隨着“北京中軸線保護工作”的推進與開展,這尊深埋地下的鎮水獸重見天日。,對於這尊鎮水獸是什麼動物,可謂見仁見智,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它頭上有犄角,周身遍布鱗片,會不會是龍?有人猜測它四肢肌肉健壯,軀體線條流暢,非虎即豹。還有人揣度:這鎮水獸既能上岸曬太陽,又能潛入河底,分明是水陸兩棲的短鼻鱷魚。更有小夥伴腦洞大開:從石刻造型的角度加以分析,認為雌性鎮水獸與常見的雌獅子石雕類似,爪下“踩”有小獸,其族屬應該與獅子接近……,那麼,真相究竟如何呢?與頤和園昆明湖畔的鎮水銅牛不同,正陽橋的鎮水獸可謂系出名門,乃是“龍之九子”之一,名喚“趴蝮(古音bāxià)”——相傳其父為龍,母親則是靈龜,是古人虛幻出來的異獸。按照“滾滾長江東逝水”的作者楊慎的說法:“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升庵集》卷八十一)。在民間傳說中,龍之九子,要數趴蝮的故事最為曲折。趴蝮本名霸下,又名贔屓,“形似龜,好負重”,力大無窮,常背負“三山五嶽”興風作浪;被大禹收復之後,成為馱碑獸。說到這,大家想必會恍然大悟:這不就是咱們在旅遊景點中常見的“神龜馱碑”嘛!到後來,霸下功德圓滿,重獲自由,便脫去了龜殼,成功瘦身。重獲新生的霸下遂改名“趴蝮”(與霸下同音),以鎮水獸的面貌重新出現。此時的它雖然不能再馱動“三山五嶽”,卻獲得了新的能力,張口就能吸干“三江四海”之水,故百姓們把它的石像放置在橋邊,以期水漲之際,趴蝮可以“顯靈”吸水,寄託着人們祈求風調雨順,平安順遂的美好願望。,大家可能注意到:正陽橋的這件趴蝮石雕,身體明顯向下傾斜,頭部也向下張望,究竟在找什麼呢?無獨有偶,在地安門外的萬寧橋(俗稱後門橋)也有幾組憨態可掬的鎮水獸,為我們提供了參照物。常路過後門橋的各位,肯定注意到河沿之上的石雕趴蝮,可據民俗學家考證,實為上、下兩隻。上面的一隻趴在岸上,歪頭向下看着;下面的一隻則與之呼應,向上仰頭看,只是長期沒入水中,無緣得見。在兩隻趴蝮目光交匯之處,則有一顆龍珠。之所以用“二龍戲珠”的形式擺放兩隻鎮水獸,主要是藉此表明上、中、下三種水位,方便有關人員實時監測,體現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正陽橋趴蝮的出土,剛好與萬寧橋的趴蝮形成南北呼應之勢,前門後門,一南一北,在北京中軸線上描繪出濃墨重彩的一筆。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