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聯盟2號站_京城會館更“有戲”

20

在北京,若要體驗京味文化,首選前門。前門地區歷史文化悠久,歷史遺迹、文物眾多,其中就包括諸多會館舊址。數據显示,截至目前,北京現存會館建築57座,列入國家、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的11座。,如何更好地利用會館這份獨特的文化遺產?2021年下半年,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研究制定《關於推動文藝院團演出進會館舊址的工作方案》,着眼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聚焦打造會館演藝新空間。在北京市委宣傳部部署下,一些會館先行先試,持續打造“會館有戲”文化品牌。近日,記者走進修繕一新的會館正乙祠,探訪被稱作“中國戲樓活化石”的正乙祠戲樓經過改造后將如何展露新顏。,“中國戲樓活化石”煥新顏,從車水馬龍的前門大街往南走,不一會兒便到了西河沿街。在這條東西走向、千餘米的長街上,自清代至民國期間,曾經分佈着眾多銀號、銀行等早期金融業機構,至今留有數處中國早期金融業的實物遺存。正乙祠便是其中之一。,走進正乙祠,入口的廣亮大門氣派而雅緻,東西兩側牆面上是新繪的古畫,一側畫著戲麴生旦凈末丑的臉譜,一側繪有《韓熙載夜宴圖》管樂合奏的場景,吹着笛簫的五名女子橫坐一排,一名打板的男子端坐在旁。一筆一墨勾勒着這座建築的歷史與當下。,正乙祠也稱“銀號會館”,原為明代古寺廟,清康熙初年由浙江銀號商人集資,建立祠堂館舍,供奉正乙玄壇老祖(即趙公明),通稱“財神爺”。在這個坐南朝北的小院里,藏着一座二層戲樓。戲樓尺度不大,布局緊湊,裝飾講究,是北京唯一保留至今基本完好無損的純木質戲樓,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室內劇場,被稱作“中國戲樓活化石”,有着不可複製的獨特文化地位。,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老戲樓,正乙祠曾經見證了京劇的興起與發展,“命運不濟”時也曾淪為倉庫、兵營、煤鋪、招待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重新恢復戲樓本貌。2018年12月31日,在結束最後一場演出后,正乙祠關門謝客。此後,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經過深入調研后決定,將正乙祠戲樓交由北方崑曲劇院修繕、運營及使用。,“北方崑曲劇院對正乙祠戲樓的工作高度重視,多次協調推進對正乙祠的加固、重裝工作,組織多方力量研討探索如何用好、用活這座殿堂級的文化‘活化石’。”北方崑曲劇院黨總支書記孫明磊說。,據介紹,此次重修自去年啟動,按照古建“修舊如舊”保持原貌的要求,對小院進行了彩畫補彩和重新粉飾。舊時,會館院落中都會留出白色的裝飾牆,畫師在上面繪出吉祥圖案,彰顯會館地位。現在,“柿柿如意”“花開富貴”“松鶴延年”等裝飾畫都已重繪完畢。走進游廊,好似入畫,百年清音雅樂犹如在耳。,與院落里清晰可見的變化相比,戲樓里的改造則隱藏着更多看不見的“秘密”。北方崑曲劇院青年導演、正乙祠戲樓經理張鵬告訴記者,戲樓內部首先對光源做了重新布局。此前,舞檯燈光主要集中在大廳的主樑上,存在安全隱患,現在將其挪至面對舞台的三面空間里,不僅更安全,也更富於變化。在戲台、廊柱、台階、包廂等處則安裝了LED冷光源,這些光源是可感的,便於觀眾登樓和演員下台互動。,另一處別具匠心的“機關”,是藏在戲台上的升降多媒體紗幕投影。傳統戲樓是開放型的空白舞台,舞台伸出,三面面向觀眾。多媒體紗幕投影將利用這樣的空間特點,配合不同的演出內容做出變化,以此拉近觀眾和表演者之間的距離,增強表演者和觀眾之間的互動, 營造出“沉浸式”的觀演體驗。,“我們的所有改造,都以文物保護為前提,既充分發揮戲樓小而美的優勢,讓觀眾感受傳統演出空間的魅力,同時也運用了當下許多文化科技新潮元素,吸引更多年輕群體走近傳統文化。”張鵬說。,“會館有戲”推動活化利用,經過細緻入微的修繕,在保留建築特色和歷史質感的同時,煥然一新的正乙祠戲樓將於近期重新亮相。,“今後,我們將以正乙祠戲樓為基地,堅守高雅的文化品位,弘揚包括崑曲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孫明磊表示。,正乙祠距今有300多年歷史,程長庚、盧勝奎、譚鑫培、梅蘭芳、馬連良等都曾在此登台,曾因京劇名噪一時。但以徽班進京200年計算,之前的一個半世紀,正乙祠作為會館戲樓,其表演內容並非京劇,而是當時盛行南北的崑曲。,據民國初年《梨園外史》記載,正乙祠戲樓的台柱上早年的楹聯是:“八千場秋月春風都付於蝴蝶夢中琵琶弦上,百五副金箏檀板盡消磨桃花扇底燕子燈前”。楹聯中的描述把正乙祠歷史上早期搬演崑曲的盛況,勾畫得淋漓盡致,其中的《蝴蝶夢》《琵琶記》《桃花扇》《燕子箋》等均屬崑曲名劇。,此次重張在即,北方崑曲劇院特意選取了四幕頗有歷史淵源的大戲連台上演,分別是駐場戲《天官賜福》、戲樓版《牡丹亭》、觀其復版《牆頭馬上》和《憐香伴》。其中,駐場戲《天官賜福》將作為開幕慶典戲首次亮相。據悉,該版《天官賜福》沿襲了百年崑曲美學和傳統慶典文化,並結合時代審美和戲樓古風古韻進行創作改編。屆時,婉轉的崑曲唱腔將再度迴響在古樸的雕梁畫棟之間,為觀眾帶來一場兼具歷史厚重感與時代革新力的“沉浸式”演出。,修繕和提升為會館的“新生”提供了硬件上的保障,文藝院團的入駐則為演出提供了可持續的內容。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正乙祠戲樓將以“會館有戲”的方式更好發揮中軸線文化功能,展現多元融合的發展趨勢,呈現戲曲藝術的意境之美,創建“小而精”“小而雅”“小而美”的演藝新空間,形成“大戲看北京、好戲在會館”的生動局面。,“一座會館就是一個展示地域文化的活態博物館。”北京會館文化陳列館館長張勇說。在他看來,會館的輝煌雖然已經成為過去,但在演變歷程中所承載的歷史、文化與地方記憶,卻永遠不會消失。“會館有戲”是當代會館活化利用的第一步。接下來,還可以有會館有言、會館有神、會館有味,再現聊家常、品鄉味、聽鄉音、看鄉戲、表鄉情等的完整會館文化。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