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聯盟2號站_用來插花的梅瓶,為何要有蓋?

20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作為造型藝術史上最經典的器形之一,它名稱的來歷卻大為可疑。,雖然宋代已是大為流行,梅瓶的稱謂,最早也只能追溯到明代。古詩文中更不見蹤跡。至於為何叫梅瓶,也完全沒有線索。現今流行的說法:“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出自《飲流齋說瓷》。作者是民國時人。這當然不出於考證,而是作者的猜測,但聽上去有理有據,不由人不信服不流傳。,這實在太過奇怪。既然千餘年來廣受歡迎也從未中斷,何以連名稱都搞不清楚?,另一處奇怪,是今天所見的梅瓶絕大多數都沒有蓋,但宋、元代的梅瓶,偶見有蓋的。如果是插花,為何要有蓋?,其實梅瓶在宋代被稱作經瓶,作用不是插花卻是裝酒,是標準的酒瓶。所以有蓋的梅瓶,非但不奇怪,而且原是正宗。而明代之前沒有蓋的梅瓶,很可能只是蓋丟了。,不過到了明代,不再以梅瓶裝酒,因為器形優雅,成了純粹的擺件,或作插花。,以《飲流齋說瓷》中的猜測,視覺的焦點自然容易集中在瓶口。這當然是梅瓶的一大特徵。不過說美人之美僅在口小,當然是委曲了美人之美。總的來說,小口,豐肩,修身,算是它的特點。不過,歷經千年,梅瓶其實並不是某種特定的標準。,宋代的梅瓶,大體分瘦高與矮胖兩類,前者常見精彩之作,是宋代梅瓶的代表,後者就大大不如,無足輕重。,元代延續的是宋代高挑的樣式,只是肩更豐,氣壯,顯出蒙古人的風采,傳世梅瓶中常見有蓋的,蓋像尖頂的帽子,更顯得威武。高安出土了六件元青花梅瓶,就都有蓋,六件為一套,六個蓋子里分寫了六字:禮、樂、射、御、書、術。看來,是要裝文化的酒。,明代梅瓶大受宮廷喜愛,器形上有了大的變化,器身變矮,顯得豐潤秀美。,明代制瓷工藝大發展,裝飾手段層出不窮,青花之外,五彩、各色釉彩、你唱我和,異彩紛呈。但我最喜愛的是台北故宮的甜白釉暗刻梅瓶。器身溫柔敦厚,釉面溫潤,如美人肌膚。色只是乾乾凈凈的純白。在一眾熱鬧中不聲不響卻更引人注目。暗刻的花紋如果不近身細看,無從覺察,有如美人藏起的紋身,只讓最親近人細觀。,這無疑成為整個梅瓶歷史上最經典的完美造型。不激不厲,風規自遠。清代的梅瓶,都以此為模範。,可有趣的是,明代中期的梅瓶,卻沒有延續這一經典,一味求新求變,新是新了,變是變了,大多卻變得奇奇怪怪,比如瓶口刻意的伸長,常似烏龜的頸項。瓶身有時像宋代一樣拉升,卻不顯修長,像是粗手笨腳的村婦。也有處理得好的,像是回到了宋代。,清代也不是一味繼承,康熙時有一款創新,就新得精彩。看似簡單,不過是口部多了兩道弦紋,而肩上刻了一道月牙,足部微微外展。這幾處小小的變化就讓它在梅瓶的大家族中很有鶴立雞群的氣概。,器形之外,裝飾手法之豐富,更是嘆為觀止,蔚為大觀。,梅瓶從酒瓶轉身而為花瓶,今天看來,花雅而酒俗。但古時未必,太白斗酒詩百篇,老杜雖不嗜酒,《飲中八仙歌》卻寫盡飲者風流。如今真有商家把梅瓶又做成酒瓶,有做得好的,很為酒添幾分風雅:喝完酒,剛好擺家裡插花。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