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聯盟2號站_勝游應再讀 計日牡丹開

20

牡丹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色澤艷麗,玉笑珠香,風流瀟洒,富麗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譽。自遼金以來,北京地區牡丹栽培日漸興盛,至元明清之際已遍布京城的園囿及寺院。歷史上北京地區哪兒的牡丹最負盛名?又有哪些人文趣聞?今天我們就來走上一走。,長春宮,北京牡丹已有千年栽植歷史,北京地區種植牡丹,大致始於遼代。據《遼史·聖宗本紀》記載:統和五年(公元987年)“三月癸亥朔,幸長春宮,賞花釣魚,以牡丹遍賜近臣,歡宴累日。”統和十二年(994年)“三月壬申,如長春宮觀牡丹。”這是目前有關北京種植牡丹最早的文字記錄。據考,長春宮位於今通州西垡,遼代為皇家狩獵之地延芳淀,建有行宮,稱長春宮,皇帝打獵時駐蹕於此。行宮內多植花木,有牡丹數株。有研究者考證,北京的牡丹是宋遼在1004年簽訂《澶淵之盟》之後,宋遼友好往來時,由宋代使臣帶到遼南京城(今北京)。,金代建都北京(中都)后,也廣植牡丹。吳長元《宸垣識略》載,皇家牡丹園圃設在城南丰台,很多文人奉金主(皇帝)之命吟賦牡丹詩,其中有詩曰:“勝游應再讀,計日牡丹開。”,元代忽必烈定都北京后,為美化大都環境,廣辟園囿,且在遼金種植牡丹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大都宮殿考》載:“(景山)中為金殿,四外盡植牡丹百餘本,高可五尺。”而《中國宮苑園林史》則稱:元大內“犀山台在儀天殿(今中南海)前,位於水中,種植着木芍藥。”並在鎮山(今景山)栽植牡丹,為帝后嬪妃春季登高、觀景、踏春、賞花的“后苑”。據傳忽必烈曾多次召集文人在此舉辦“牡丹詩會”,“凡為佳作者,以御酒賞之”。,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曾在皇宮內植有牡丹。據《明宮史》載:“欽安殿(今故宮御花園內)之東曰永壽殿,曰觀花殿,植牡丹、芍藥甚多。”而眾多私家花園中,牡丹也是必不可少的地植花卉。其中以李園中的牡丹最知名。,李園,也稱清華園(非今之清華園),即清代的暢春園。園主是萬曆皇帝的外祖父武清侯李偉。據《帝京景物略》記載:“海淀南五里,武清侯李皇親園,方十里……一望牡丹。”清嘉慶年進士、順天府霸州人吳邦慶在《澤農吟稿》中有武清侯“堤傍倶植花果、牡丹以千計,芍藥以萬計,家國第一名園也”的記載。,清朝定都北京后,也在北京大量種植牡丹。《宸垣識略》載:“順治年,長椿寺牡丹高六七尺,大十五圍,時已百餘年。”該書還記述了北京牡丹的分佈:“暢春園在南海淀大河之北……園廣十里……園中牡丹多異種,以綠蝴蝶為最,開時稱花海。又雲馬氏園牡丹,在右安門外十里草橋……牡丹、芍藥栽如篙麻。圓明園牡丹,始於康熙,乾隆初有牡丹數百株。”,京南丰台牡丹園、草橋牡丹園是元明兩代皇家“盛種牡丹之地”,清代皇家又於此種植名花數萬餘株,不斷為宮廷輸送牡丹。,明代視牡丹為“國花”,文學家袁中道詩云:“國花長作圃疏看”。清末慈禧太后認為牡丹雍容華貴,象徵大清盛世,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將牡丹定為“國花”。,民國時期,牡丹一度成為京城的主要花卉,並以中山公園牡丹知名。自1914年公園創立開始養植,多來自“牡丹之鄉”山東曹州(今菏澤)。1915年園中建國花台27座,到1938年有32個品種千餘株,為京城各園林之冠。,卧佛寺,收集展示了260多個牡丹品種,卧佛寺地處國家植物園內,為此,我特意請在植物園退休的劉先生為“嚮導”,探尋卧佛寺栽植牡丹的歷史。,從植物園大門入園,一路向北,幾分鐘之後,便看到路西橫卧的一塊石頭上鐫刻着“牡丹園”三個字。由此拾階而上,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六角亭子,上懸“牡丹亭”之額,亭柱上是一副對聯:“滿苑鮮葩驚四座,盈亭爽氣悅千嬌”。走過亭子,便看到一株株牡丹悄然盛開。,劉先生介紹說,這個牡丹園,並不是卧佛寺歷史上栽植牡丹的地方,而是20世紀80年代初興建的,主要收集展示牡丹品種。到2003年初已栽植牡丹260多個品種,3200多株,這些牡丹多來自山東菏澤。,繼續往前走,看到一個漢白玉牡丹仙子雕塑側卧於花叢中。再往北,有一高大的牆壁。劉先生說這是大型燒瓷壁畫《牡丹仙子》,長17.2米,高4.3米,取材於《聊齋誌異》中“葛巾·玉版”。仔細觀賞這幅壁畫,有不少“飛天”人物造型,色彩濃郁,頗具古典韻味。,隨後,我們來到卧佛寺,只見庭院內的牡丹多已開放。,劉先生介紹說:卧佛寺是皇家寺院,建於唐貞觀年間。明代朝廷派太監在這裏栽植牡丹,《長安客話》中便有“卧佛多牡丹,蓋中官(太監)所植,取以上貢者”的記載。據傳這裏的牡丹為萬曆皇帝所賜,雖然數量不多,但都是名貴品種,花朵碩大,花容端麗。,據說有一年初夏時節,萬曆皇帝到卧佛寺拈香禮佛,見寺院內外多是蒼松翠柏,覺得色彩單調,就問老方丈:為何不種些花草?老方丈說佛國聖地,不敢栽種凡花俗草,只有仙花瑤草才配,但不易尋找。萬曆皇帝說那就從御園中選些花木賜予寺院,但哪種花木適宜呢?方丈答曰,寺內每年佛誕日都要用名香浸水,沐浴佛祖,就請賜些芳香的牡丹吧!隨從的太監忙說:南城崇效寺的牡丹艷冠京華,何不移植於此?萬曆皇帝聽后,予以應允,於是命人從崇效寺移來數十株牡丹,並由太監負責管護,以為帝后所賞。,歷史上許多文人都到此觀賞過牡丹。明代詩人汪其俊在此觀賞牡丹后,即興賦詩:“何意空門裡,名花傍酒杯。恍疑天女散,絕勝洛陽栽。香與青蓮合,陰隨貝恭弘=叶 恭弘來。佛今眠未起,說法為誰開?”,在卧佛寺內觀賞牡丹,多富情致,那包含着禪意的花香里似乎有一切皆空的瞭然。它映襯着殿宇的紅牆和香火的爐龕,讓人禁不住撫今追昔。,頤和園,園林工人詳解國花台歷史由來,牡丹是頤和園廣植的花卉之一,以“國花台”聞名,由此也使我慕名前往。,從東宮門入園,過仁壽門,經德和園、樂壽堂,便來到邀月門,這是長廊的東側入口,由此沿着長廊一直往西,不多時就來到寄瀾亭。從此往西再往北,便是國花台。這裏依地勢植有一層層的牡丹,但尋找了半天,我也沒有找到題有“國花台”的石刻。,尋訪之前,我查閱了《頤和園志》,上面記載着“光緒二十九年,排雲殿之東建國花台,‘依山之麓,划土為層’,其上滿植山東進貢的各種牡丹,花開時‘繁英燦爛,洵為美觀’。”,據傳,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時,認為牡丹雍容華貴,象徵大清盛世,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以懿旨形式,將牡丹定為“國花”,並在頤和園修築國花台。,尋游至此,見有園林工人在澆灌花木。與之攀談,想不到他對國花台的歷史非常了解,使我受益匪淺。,他告訴我,國花台坐北朝南呈階梯狀,最初為上下14層,台牆土面,上面覆蓋琉璃瓦,栽種從山東進貢的名品牡丹數十株,而園中其他各處的牡丹花台也頗具規模。每至五月滿園牡丹盛開,景色蔚為壯觀。清末以後,因御園管理不善,園中牡丹缺損嚴重,所以補植芍藥、月季等花木,以彌補花期短暫的牡丹謝后之花事。民國時期,全園有牡丹不足200株,到了1948年,園中僅存7株,“國花台”已名存實無。1949年以後,頤和園從山東菏澤引進名種牡丹400株,並請當地花匠分植於國花台、仁壽殿、排雲殿等各處花台,以後逐年培植,基本上恢復了“(農曆)三月牡丹遍御園”的景象。,流連於此,只見國花台平面呈弧形,立面為階梯狀。盛開的牡丹花層層互不遮擋,花朵嬌艷,玉笑珠香,宛如牡丹花的瀑布傾瀉而下,繽紛炫目,盡顯“花中之王”的氣魄。,戒台寺,恭親王建成牡丹院,幾株百年牡丹樹堪稱“佛系牡丹”精品,久聞京西戒台寺的牡丹頗為知名,據傳為清代乾隆皇帝所賜,且與恭親王奕訢有些淵源,於是慕名尋訪。,驅車沿西五環路而行,從衙門口橋上蓮石路,再走108國道、京昆路,便到了千年古剎戒台寺。,據史料記載,戒台寺始建於唐武德年間,原名慧聚寺。遼代建戒壇,四方僧眾多來受戒,故稱戒壇寺。寺內花木繁多,以牡丹更為知名。,進入山門,按照指示牌所指示的方向,我很快來到牡丹院。剛一進門,就看見門內假山下有一尊坐像。不用說,這應該是恭親王奕訢了。向工作人員一打聽,果然是恭親王奕訢“居此”。,這“恭親王”的封號,我略有所知,是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一。奕訢為道光帝第六子,俗稱“鬼子六”,世襲罔替,被封為和碩恭親王,為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名王重臣。因得到慈禧的賞識,曾權傾一時。光緒十年(1884年),又因得罪了慈禧,被老佛爺罷了官,遂到戒台寺“養疾避難”,長達十年。,據這裏的工作人員告訴我,牡丹院原為北宮院,奕訢來到戒台寺后,整修了住所為慧聚堂,並從恭王府引來了一些名貴品種的牡丹花,在院內栽種,因庭院多植牡丹,俗稱“牡丹院”。這裏的牡丹大多為色彩艷麗、花朵碩大的千層牡丹,除了紅、白、粉、黃等顏色外,還有珍貴品種黑牡丹,每逢賞花時節,慕名到此觀賞牡丹的遊人很多。,仔細觀察,這座宅院分兩進,前院有疊石假山,後院廣植牡丹,雖然院落不是很大,但頗為別緻,在建造過程中將四合院及園林景觀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院內牡丹居多,另有不少其他花木,顯得格外幽靜。,據傳當年奕訢為這些牡丹費了不少的心思。他不僅親自帶手下人到恭王府精挑細選了二十幾株各色牡丹,移植到戒台寺,還按不同的花色相間栽植。此後的澆水、施肥、養護,他也親自上手。幾年之後,這些牡丹枝繁恭弘=叶 恭弘茂,花開如錦,成為戒台寺一道別緻的風景。,徜徉在牡丹花叢間,但見各色花朵爭奇鬥豔,濃濃的花香撲鼻而來,讓人盡情地感受着花中之王“國色天香”的風韻。特別是那幾株百年牡丹樹,納天地之精華,潤佛教之靈氣,雍容華貴,堪稱“佛系牡丹”之精品。,圓明園,乾隆的一個噩夢,“牡丹台”變為“鏤月開雲”,“圓明園四十景”中有“鏤月開雲”,位於圓明園后湖東南角,曾是一處觀賞牡丹的園中園。,從圓明園西南角的藻園門入園,沿圍牆內的道路往東,經“長春仙館”和“正大光明”遺址,再向北走不太遠,就來到“鏤月開雲”景區。,有史料記載:“鏤月開雲”始建於康熙末年,因多植牡丹,初名“牡丹台”,據傳為康熙賜名。康熙皇帝曾四次在穀雨時節到此觀賞牡丹,其中一次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春。適逢牡丹盛開之際,皇四子胤禛恭請父皇駕幸牡丹台賞花,十二歲的弘曆在這裏首次謁見皇祖,其聰慧過人受到爺爺賞識。康熙皇帝決定將他帶回宮中親自養育。據說因為弘曆受到喜愛,對雍正最終繼承大統有一定影響,而三位“康乾盛世”的締造者齊聚牡丹台的故事也傳為佳話。,乾隆繼位后重修了“牡丹台”,並將其改稱“鏤月開雲”。為何要改變名稱?這裡有一個傳奇故事。,傳說有一天乾隆在南鄰“牡丹台”的“天然圖畫”寢宮午睡時,做夢飄向了“牡丹台”。只見朵朵白牡丹變成了朵朵白雲,將他團團圍住,忽又飄出了條條白綢帶,纏住了他的脖子。他大驚失色,高呼“救駕!”只聽噹啷一聲,乾隆從噩夢中醒來。原來,一個前來獻寶劍的太監不慎將名為“鏤月”的寶劍跌落在地上。因為“鏤月”劍在乾隆的夢中驅趕白雲,救駕有功,被封為“鎮園劍”,懸挂在“牡丹台”殿堂高處,由此“牡丹台”也就被改為“鏤月開雲”。,“鏤月開雲”正殿以金絲楠木為材,屋頂覆二色瓦,有漢白玉憑欄。殿前種植牡丹數百株,牡丹與疊石相搭配,形成高低不同的“牡丹台”,在殿中居高臨下可以欣賞各種牡丹風韻。可惜這座“園中園”的景觀在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焚圓明園時被毀,此後逐漸消失。,尋游於此,只見矗立着的一塊青石上,鐫刻着“鏤月開雲”四個大字,周邊的牡丹正悄然開放。在景區的西南角,豎立有一塊高約1米的白色石碑,上面刻着:“公元二零零七年十一月一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向圓明園捐贈九百年牡丹並種植於此,特立碑以銘記,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管理處”。由此可知,這裏的牡丹是從山東菏澤移植而來。,北京動物園,動物園內的植物園,牡丹儘是名貴品種,說起北京動物園,可謂家喻戶曉,其實院內還有一處牡丹園,栽植有許多名貴牡丹。,到動物園尋訪,幸有該園職工楊先生陪同。我們從大門入園,徑直向園林中部而行,很快便來到牡丹園。整個景區包括一座牡丹園、一條長廊、一個荷塘和一座有着三疊瀑布的假山。置身於此,但見嫩柳搖曳、牡丹競放、碧波蕩漾,別有一番情趣。,楊先生向我介紹:北京動物園的前身是清農事試驗場,始建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內設動物園、植物園。牡丹園在建園后不久,在圓游廊內空地上栽植了各種牡丹,故后得名“牡丹亭”。牡丹園以牡丹亭、環廊為主題建築,巧妙地利用水體中的圓形小島,與周邊的山體、水系形成圍合空間,營建精緻巧妙,頗具特色。主要種植了從河南、山東引進的牡丹,成為清農事試驗場時期建成的百年牡丹專類園,由此成為清末和民國時期京城觀賞牡丹的重要場所。因這裏地處西直門外,交通方便,又是京城第一個既有動物又有植物的公園,所以每天都特別熱鬧,尤其是牡丹花盛開時節,到此觀賞的人很多。,動物園內有一座暢觀樓,曾是慈禧太後到頤和園的行宮。據傳慈禧兩次來到農事試驗場觀賞牡丹。,20世紀50年代后,牡丹園被飼養鷹、雕的猛禽籠佔據了一大部分。多年前按照清末農事試驗場牡丹園的布局和建築特點,把猛禽籠遷移后,基本上恢復了始建之初牡丹園的格局。,楊先生介紹說,這個牡丹園植有牡丹400多株,彙集國內外牡丹品種包含10個色系20多個品種,包括洛陽紅、飛燕紅妝、青龍卧墨池、嬌容三變、二喬、豆綠、盛丹爐、冠世墨玉、鳳單系列等。其中還有多株枝幹遒勁的老株牡丹,極有可能是清末或民國時期栽植的。為了突出牡丹花期特點,牡丹園周邊植物配置多是春季觀賞植物,營造出了和諧勝景。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