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_想要改善人際關係?試試善解“人”意

20

中國著名醫學心理學家丁瓚曾指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於人際關係的適應,所有人類的心理變態,主要由於人際關係失調而來。”人際交往是個體成長發展的基本需求,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是青少年身體與心理健康的基礎。然而,由於缺乏人際交往的技巧,不少青少年在人際關係方面感到很有壓力。,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姜思思告訴記者,她在臨床工作中觀察到,很多青少年患者因各種人際交往問題而苦惱,其中不少人將自己的情緒問題歸因於人際關係中的挫折。這些青少年患者曾對她坦言,“我從前沒有朋友,別人都不帶我玩兒……”“與別人總是不在一個頻道,無論如何也對不上……”“和陌生人社交對我來說很困難,因為對對方一無所知,無法判斷應該說什麼,就很緊張……”“可能導致我抑鬱的原因里,人際關係能佔80%……”,“人際關係很重要,給我們帶來了愛、陪伴和支持。”姜思思說,“良好的人際關係需要呵護,但是,幫助青少年及成人學習人際交往技巧的科普資料卻並不多。”結合辯證行為療法中的人際技巧和人際靜觀課程中的相關練習,姜思思認為,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最關鍵的是要善解“人”意。,善解“人”意中的“人”,既指對方,也指自己。姜思思解釋說,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很重要的一點是理解自己和對方都是“人”。首先,要明確人際關係的雙方擁有相同的權力和尊嚴,具有相似的情感反應。一個行為,自己或對方做的對不對,通常只需要調換身份就能輕鬆識別。其次,在人際溝通過程中,應對自己和對方都保持覺察,可以練習在交談中把注意力大致平均地分配在自己和對方身上。,怎樣才能做到善解“人”意呢?姜思思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向進行努力:觀察自己和對方;關注交流的當下;理解人的共通性。,觀察對方,也觀察自己,在人際交往中,既要觀察對方,也要觀察自己。在談話過程中,要用心觀察對方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聲調以及用詞,從而確定對方在與自己交往中的情緒和狀態。同時,在談話中也要觀察自身的感受。問問自己:“你希望從對方身上獲得什麼?”“你是否需要改變雙方之間的交流進程?”“你對正在進行的談話有着怎樣的感受?”姜思思特別指出,了解自己的體驗和需要,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難點,可以通過以下兩個練習,提升了解自我情感和需要的能力。,第一個方法是“決策樹”。首先問問自己,你現在的感覺是好還是壞?是痛苦還是愉快?如果感覺好,是否更像是滿意、激動、性吸引、愛/傾慕、滿足、喜悅、憧憬或飽滿?如果感覺壞,是否更像是焦慮、恐懼、憤怒、怨恨、悲傷、痛苦、傷害、氣憤、厭惡、困窘、羞愧、內疚、渴望、失落、孤獨、空虛?這些好與壞的各種情緒,羅列下來就構成了一棵“決策樹”上的恭弘=叶 恭弘子。找到“樹上”能夠準確描述自己的情緒的“恭弘=叶 恭弘子”,就可以明確和理解自己當下的情緒體驗。,第二個方法是“暫停”。很多人都可能遇到這種情況:面對一個要求或者提議,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於是稀里糊塗地答應下來,等反應過來才發現是一個“坑”,或者自己根本不想做這件事。姜思思解釋說,沒有經過充分心理練習的人,通常無法第一時間抓住心中的“閃電”,無法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這時,可以嘗試刻意去“暫停”,等了解了自己的情緒后,再使用智慧,做出回應。比如,面對上述情況,可以如實向對方表達,“不好意思,我可能需要想一想,再給您回復”“我好像沒有特別理解,您能再說一下嗎”……,姜思思介紹,暫停練習有助於增強了解自己情緒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討論問題時,可以注意留意自己心中浮現的情緒,盡量在心中按下“暫停”鍵,觀察自己的感覺。,關注交流當下,大多數人可能都曾有這樣的經驗:在上課或開會時,為了思考自己的發言而根本沒聽到講者在說什麼。在人際交往中,很多人也會發生類似情況——為了自我表達而忽略了對方發送過來的信息。姜思思看來,在人際交往中,應全身心關注當下所見、所聞及所感,而不是思考接下來自己要說什麼,或是沉浸在回憶里,而忽視了當下的交流。“不關注當下的交流過程,就可能領會錯對方的意思,預見不到對方的情緒,也錯過自己內心的感受,給出不恰當的反饋。”,姜思思介紹,鍛煉在交流中關注當下的能力,可以採用正念聆聽練習的方法:兩人舒適地相對坐好,擬定交流的題目,一個人說1-3分鐘,另一個人聆聽。這個過程中聽者只是聆聽,不允許打斷或回應,然後靜默1分鐘,再由聽者複述剛才聽到的內容,隨後兩人交換角色。姜思思說,這個過程可以同時培養傾聽和表達的能力。,理解人的共通性,在人際交往中,青少年還需認識到,身邊的每個人都是與自己一樣的“人”,都具有“人”的共通性,無論是父母、老師、同學、朋友,都與自己一樣,既有人的理智與情緒,也有人的固執與靈活。因此,當與身邊的人發生衝突時,提醒一下自己,對方與自己一樣,這對於理解對方的行為和情緒,冷靜地處理衝突和矛盾都將有不小的幫助。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