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聯盟2號站_送走泰特珍藏展,到上海浦東美術館里看“徐冰的語言”

20

送走“光:泰特美術館珍藏展”,上海浦東美術館官宣將以徐冰大型回顧個展“徐冰的語言”接檔。,該展覽將於12月24日正式開幕,所有展品分佈於美術館一層、三層主要空間,並於2022年4月在中央展廳呈現徐冰新作《文明的引力》。整個展期將延續至2022年8月23日。,作為當代國際藝術舞台上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徐冰始終對自身所處的時代保持高度敏感,其作品與當下社會文化現實聯繫緊密且發人深省,其類型涵蓋寬廣的藝術實踐,深入影響了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書寫。從早期研究的文化、語言及傳統知識體系,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到紐約后開始關注的跨文化與全球化議題,再到本世紀對於不斷飛速發展的社會新現象的探討,徐冰始終專註於尋找新的藝術語言以回應新問題。其創作概念嚴謹,媒介多樣,藝術表達清晰明確,在世界當代藝術中具有很高的辨識度,也在不同層面上影響着中國當代藝術整體面貌的構成。,本次展覽將通過近70組代表作品,囊括版畫、裝置、文獻記錄、手稿、影像、紀錄片等,集中展現徐冰在創作生涯的各個時期,借用東方思維轉化出的獨特藝術語言,並在國際上大放異彩的藝術經典:從書寫體驗到中國藝術的精華,從社會現場的視覺碎片到全新概念的電影和裝置,從傳統文字到未來元語言的大跨度實踐,以及最新的太空藝術實踐。他善於使用“生長中的材料”從而使其作品帶有預言性。,與徐冰以往的歷史性回顧展相比,本次展覽將着重呈現與文字語言和藝術語言相關的作品,力圖呈現一場思想與文化的高濃度集結。在滿足視覺體驗巨大張力的基礎上,更強調學術深度的價值,並與即將於2022年4月在浦東美術館中央展廳呈現的徐冰大型裝置新作《文明的引力》形成完美呼應。整個展覽將連綿不斷地挑戰觀眾的腦力和對藝術認知的邊界,並獲得智慧的啟迪。,“文字是文化概念最基本的元素,觸碰文字即是觸碰文化之根本,對文字的改造即是對人的思維最本質部分的改造。漢字與圖形難解難分的關係,始終影響着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文化性格、看世界的態度,以至中國今天的樣貌。在世界文字複雜的編碼系統中,在漢字獨有的特性中,還有哪些有待發現,並在人類文明建設中起作用的東西?這始終是我感興趣的課題……在我看來,藝術重要的不是它像不像藝術,而是看它能否給人們帶到一個新的地方,提示一種新的看事情的角度。” 徐冰如是說到。,一層展廳將以《天書》為中心,通過《猴子撈月》《A,B,C…》《轉話》《后約全書》《英文方塊字教科書》《小企業七言集:俏麗緣》《文字隱身術》《地書》等多種文字類作品,展現文字語言的無限可能。,作品《天書》從動工到完成用時長達四年,利用漢字的結構規律編造字形,創作出約四千個看似真漢字的“偽漢字”。以古代手工雕版、印刷方法,製作出120套、一套四冊的《天書》。極為考究的製作工序,使人們難以相信這些精美的“典籍”居然讀不出任何內容,人們的閱讀慾望被調動的同時又受到阻截;大型懸挂裝置《猴子撈月》由一則古老的中國寓言故事轉化而來。作品將21個不同語言里字義為“猴”的文字象形化, 相互勾連,宛如一行連綿草書懸空而降。作品暗喻着不同種族、信仰、價值觀的人們如何分享和共建這個世界;《英文方塊字》是形似中文,實為英文的新書寫形式。與《天書》的“偽文字”不同,它是可閱讀的“真文字”,它將中國的書法藝術與字母書寫交織,衍生出新的文字語言概念,觀眾閱讀時的阻滯、懷疑、困惑在這件作品中經由腦筋急轉彎般的頓悟而得以釋然。,三層展廳將彙集《英文方塊字》《背後的故事》《文字寫生》《芥子園山水卷》《漢字的性格》《何處惹塵埃》《煙草計劃》《鳳凰》《蜻蜓之眼》等作品,通過多重文化背景、社會現場能量、多樣化媒材的藝術語言探索,充分打開觀眾的藝術觀感體驗與思維樂趣。《英文方塊字書法教室》設置成觀眾可參与互動的教室形式,當觀眾進入展區,面對英文方塊字的新邏輯,固有思維與舊有知識概念被打破,觀眾必須找到新的概念支撐點,找回思維認知的原點;《背後的故事》運用乾枯植物、報紙、塑料袋等廢棄物在宣紙玻璃背後,通過調節光在空間中的狀況,呈現中國畫的效果,令觀者看到一幅由光構成的畫面。這系列創作引發中國山水畫與自然特殊關係的思考。東西方藝術之於自然的手法區別,是對事物的“個別”與“普遍”性質認知態度的區別;《芥子園山水卷》用類似數學的倒推法,以此深化對中國藝術程式化特徵的理解。由徐冰導演的81分鐘的劇情電影《蜻蜓之眼》,全程無攝影師和演員參与,所有素材來自無處不在的監控錄像,這部被稱為“影史上沒有過的電影”,表面戲仿劇情大片,內核是尋找一種與當代文明發展相匹配的工作方法。在此基礎上,藝術家團隊正在進一步開發沒有電影人(如導演、編劇、攝影師、演員)參与的電影生成系統,觀眾可根據觀影時長、類型的需求,實時互動製作並觀看由AI出品的、永不重複的電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將於美術館中央展廳亮相的新作《文明的引力》,整個作品的可讀性將隨着樓層的升高而逐步提升。B1層被拉伸的近乎抽象的符號,從四樓往下俯瞰卻變成了可讀的文字。作品探討的是人們對同一事物的信息及認知,由於視角的改變而改變的性質。藉助物質空間的“多維糾纏現象”作為造型依據,暗喻在人類文明進程中,不同文化視角間的糾纏、較力,在相互影響、補充、矯正的過程中,對人類命運共建的貢獻。,對於本次展覽,徐冰表示:“藝術說到底,就是藝術家面對時代有自己的話要說,而要把這話說到位、說得有感覺,就必須找到新的說話方法。歷史上大師用過的,甚至自己過去用過的方式都不能直接拿來再用,因為外環境和自己都在變化,這就要求藝術家尋找更有效的語言,這就是新的藝術表達法被創造出來的原由。這創造具體到對一塊形或色‘度’的把握;對選用材料或對幾種材料之間關係的判斷,最終的決定都會落在作品上。這是藝術家工作的重要部分,當屬本職工作。這就是,藝術家對世界處境的敏感而導致的對舊有藝術語言和方法的改造。創造力的源泉來自鮮活的社會現場,藝術家一生所做的事,其實是在修建只屬於他自己的藝術的‘閉環’。每件作品之間都在相互補充和支撐;舊作是對新作的註釋,新作是對舊作的重新發現。我常提醒自己:隨時代變遷,這個‘閉環’總會露出缺口,需要找來更有效的‘材料’去彌補。這樣看來,藝術創作是一件持續生長的事情。”,此展由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漢斯·德·沃爾夫(Hans De Wolf)教授擔任學術主持,AHA 團隊的年輕藝術家孫華、馮予、趙一峰擔任展覽策劃和設計。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