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百鳥之王”,既有平安富貴之寓意,也是吉祥和諧的象徵,故有“鳳凰不落無寶之地”之說,所以在全國各地以“鳳凰”而稱為地名與景觀的很多。,北京西、北、東三面環山,自西南部按順時針方向環繞至東部,有十餘座以“鳳凰”而稱的山嶺,就好似一隻只展翅欲飛的鳳凰,環繞護衛着古老的北京城。,房山兩座鳳凰山 以“鳳凰亭”知名,房山區有兩座鳳凰山,一座位於轄域北部,當地人稱“北大梁”,為太行山系,百花山支脈,海拔736米,山嶺呈東西走向,南陡北緩,由東南向西北方向遠遠望去,峭壁迭起的南峰異常顯著,酷似鳳首高挺,而東北、西北兩峰向兩側舒展,極像鳳凰的兩道振翮翩翩的翅翼,由此人們給予其一個極美的名稱:鳳凰山。其山體上部由中生界火山岩、砂岩等構成,坡麓一帶由上元古界、古生界的白雲岩、灰岩等構成。附近古迹眾多,有遼、元古塔,明代鐵瓦寺等。,從京城出發,走蓮石路、108國道,至佛子嶺,向南而行便到達鳳凰山公園。在此登高而望,百花山的雄姿,大石河的秀美,山村的風光盡在眼前。附近有著名的銀狐洞,是中國華北地區唯一開放的水旱洞為一體的自然風景溶洞。,房山區的另一座鳳凰山,位於燕山辦事處鳳凰亭路東側,原本是一座無名的小山包,因山上有鳳凰亭,被俗稱為“鳳凰山”。,駕車走京港澳高速,在閻村收費站下高速,沿京周路一路向西,至迎賓公園,向右走燕房路、迎風北路、鳳凰亭路、高家坡路,便來到鳳凰山下,走過一段小路,遠遠地便看到鳳凰亭。,這是一座重檐攢尖的石砌碑亭,上部以筒瓦蓋頂,亭四周各開券門,門額上有浮雕圖案,圖案為浮雲飄帶,精細生動,清晰可辨。碑亭內豎有清雍正九年(1731年)漢白玉石碑一方,碑下為螭首方座,碑額上雕有坐龍一條,四周刻有精美花紋,多為寶相花和蓮花恭弘=叶 恭弘片,正面明書“聖德先昭西山儀鳳碑銘”。,據房山區文旅委的朋友介紹:當地盛傳,清雍正八年(1730年),有數十隻鳳凰棲息於此,以為祥瑞,在此採石的工匠遂報於官府。當時任總理石道事務散秩大臣的常明和侍郎宗室普太便上奏:“據石工監督司官田周呈報:正月二十日,房山石梯溝中,見瑞鳳集於千峰頂,五色俱備,文彩燦然,工匠樵牧居民千餘人,莫不共見。”雍正皇帝聽了這番活靈活現的描述,甚是高興。此時又有總兵管承澤、順天府尹孫嘉淦相繼呈奏內容相同的奏摺。隨後直隸總督唐執玉又上奏此事。說這是天降祥物,寓意國泰民安、施政仁德、人心所向。雍正皇帝大悅,傳旨在鳳凰棲息之地建鳳凰亭,紀念“鳳凰來儀”,並立碑記之:“至首至治之世,百職修奉,和氣充盈,黎民偏德。天用錫以嘉祥四靈徵,諸福之物莫不畢至,其績之也……雍正八年正月二十日,房山縣西山之上,朝陽方升,有彩鳳翔然來儀,高數尺,尾長丈余,五色繽紛,眾鳥拱衛。官吏及居民觀者千餘人。”,碑文既追溯了上古仁德皇帝當政時,也有此種祥瑞之禽出現的事例,又藉此稱頌雍正時期的仁德政績。,此亭歷經數百年風雨,整體保存完好,已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門頭溝鳳凰山 因附會而得名,門頭溝區永定鎮西峰寺東面有一座雙鳳山,又叫鳳凰山。當地傳說,鳳凰山之得名與慈禧有關。,據一位久居雙鳳山腳下馮村的老人介紹,所謂雙鳳山是卧於青龍山下的一座山丘,原本不知名,後來有風水先生說此地為形勝之地,“頭枕筆架山,南望青龍岩。背靠九龍臨渾河,足踏馬鞍走六國。左傍天山集仙觀,右擁龍背桃花源。太乙真人把崗站,雙鳳在前為卓案。”所以不少有權有勢的人死後便葬在這裏,其中就有慈禧太后的父親承恩公惠征。,恭弘=叶 恭弘赫那拉·惠征,生於嘉慶十年(1805年),滿洲鑲黃旗 (原屬鑲藍旗,后被慈禧升至上三旗)人。出身監生,曾長期擔任筆貼式之職,后歷任文選司主事、驗封司員外郎、山西歸綏道、安徽寧池廣太道等職。咸豐三年(1853年)被革職后不久病死於江蘇鎮江府,遂葬於京西。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帝駕崩后,身為懿貴妃的慈禧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同治元年(1862年),其父惠征被追封為三等承恩公,謚“端恪”。,惠征墓佔地四十餘畝,坐西朝東,俗稱南墳地,內有牌樓、石供桌、石凳、石碑等。背靠的雙鳳山原本無名,惠征葬在山下后,該山被叫成了“雙鳳山”或“鳳凰山”。因為承恩公家族分別在咸豐朝和光緒朝“飛”出慈禧太后和隆裕太后兩隻“鳳凰”,故此而稱。1958年惠征的墳頭被徹底平毀,而今已無蹤跡可尋了。,海淀兩座鳳凰山 以鳳凰嶺最知名,海淀有兩座鳳凰山,一座位於香山南麓,因山嶺酷似一隻正在展翅飛翔的鳳凰而得名。這裏自然景觀以紅恭弘=叶 恭弘知名,人文景觀以法海寺知名。該寺因坐落於鳳凰山上,每至深秋,山嶺紅恭弘=叶 恭弘遍布“鳳凰”的頭和身,金碧輝煌的香山法海寺恰好落在這隻“鳳凰”的背上,所以該寺也被稱為“鳳凰山法海寺”。,沿着香山南麓的山道緩緩而行,幾經迂迴路轉,不多時便來到一處平台之上,一座高大的建築群映入眼帘,這就是著名的香山法海寺。,在朋友的引導下,我登上九層石階,步入法海寺山門。,朋友介紹說,法海寺始建於元代,為元世祖忽必烈所建,元明時均稱弘教寺,明代隨着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的交織更迭,弘教寺經歷了興衰起伏。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重修弘教寺后,改為敕賜法海禪寺、法華寺兩座寺廟。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均對法海寺進行修葺或擴建,使其最終成為一座規模宏大的皇家寺院。1949年以前寺廟毀於戰火。直到數十年後才得以復建,再現昔日皇家寺院的宏大、氣派。,歷史上法海寺名人薈萃,是傳說中順治皇帝“出家”,鄭板橋“訪友論道”,曹雪芹“逃禪”的地方。,海淀另一座位於轄域西北部蘇家坨鎮,早年間稱“鳳凰山”,今稱“鳳凰嶺”。,據鳳凰嶺景區管理公司的朋友介紹,鳳凰嶺屬太行山余脈,大西山一隅,主峰海拔239米。其得名有兩種說法,一是傳說很久以前,有一隻美麗的鳳凰棲息在這山嶺之中,為人們帶來吉祥,於是人們將這座山叫成了“鳳凰嶺”。另一種說法是因這裏的山勢巍峨險峻,從空中俯瞰,狀似一隻蹲伏的鳳凰,欲展翅高飛,故稱“鳳凰嶺”。山上有“鳳凰嶺”三個大字,刻於一塊立面平整的巨型花崗岩上,每個字高4米,寬3.2米。若天晴之日,三里之外字跡清晰可見。,遊覽鳳凰嶺有多條線路,我選擇了南線,因為這條旅遊線上有著名的黃普院遺址和金剛石塔。,沿着一條較為寬敞的公路行走,穿過一個叫車耳營的村落,隨後開始登山,路變得越來越窄,但景色卻越來越美。半個小時之後,終於來到鳳凰嶺著名的景觀——黃普院遺址。,進入山門,眼前豁然開朗,想不到深山之中,還有這樣一處寬敞的院落,儘管其中的建築已破敗,但古韻猶存。,山門右側兀出一塊天然巨石,名曰金剛石。石上建有一座高約2米的六角七層密檐式磚塔。須彌座塔身的每面雕刻着一頭肥壯的綿羊,昂首環角、威武強悍,構圖十分別緻。此塔建在拔地而起的巨石之巔,石下是陡峭的懸崖,石上寶塔犹如天外飛來,遊人至此,無不稱絕,由此成為鳳凰嶺的標誌性建築。,順義鳳凰山上 有北京唯一的洞中寺,順義鳳凰山位於北石槽鎮,從良善庄村向北側眺望,一座山崗宛如一隻舒展兩翼、振翅欲飛的大鳳凰,故名鳳凰山,海拔120餘米。山腰有洞,深30餘米,名“潮源洞”,最初稱“鳳凰洞”。山洞頂部有個“天窗”,可照進日光和月光,據傳很久以前有兩隻美麗的鳳凰棲息於此,故名。洞內有北京市唯一一座洞中寺。,據考,該寺始建於明代,民國時重修。洞內佛殿兩層,前為關帝后供釋迦,南有禪室三間,洞內西北漸狹距洞口約三十餘丈。因洞內建築年久失修,僅存山門及殘破的釋迦牟尼殿,關公殿及南側禪房僅存台基,大門院牆坍塌殘損。2014年文物部門對洞內文物進行了修復。,相傳,清代有一位雲遊四方且醫術高超的老僧,來到鳳凰山上,居於山洞之中。他為四方鄉鄰治病不取錢物,只要病癒者在山上栽株樹木即可。有一年瘟疫蔓延,老僧連忙趕製了許多九仙丹,廣施於眾鄉親,使疫情未能蔓延。他一連忙了十幾天,累得躺在洞中的石榻上睡着了,誰知這一睡竟沒有醒來,在此圓寂了。村上人為高僧的善舉所感動,依老僧之意,在附近廣植樹木,以感謝他的恩德。多年後,山上樹木郁然成林。,昌平三座鳳凰山 不高但各有景緻,一座位於昌平城區東南部興壽鎮,南臨京密引水渠,山體屬平原孤丘,雖然海拔只有118米,但整個山丘似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故名。山上植被茂盛,景色宜人。,一座位於南口鎮西北部,山體由西而東走向,犹如丹鳳展翅,故稱鳳凰山。其周邊山巒重疊,溪水長流,植被繁茂,景色宜人。若沿柏油路一直向西北縱深可達“燕京八景”之一的“居庸疊翠”外圍峰嶺下。這裏人跡罕至,如世外桃源。,一座位於城區東北側,南邵鎮北部,因山形似鳳凰,初稱“鳳凰山”,后簡稱“鳳山”,海拔240米,屬軍都山南麓的侵蝕丘陵。山勢緩和,北依群山,南臨平原,西與汗包山、龍山隔川相峙,北與蟒山一脈相連,為昌平區城中部知名山峰之一。山體由中元古界白雲岩和中生界火山沉積岩構成,林木茂密。山上有觀景台,登臨於此,如置身於青山綠水間,令人愜意。,鳳凰坨可眺望京城,在京城周邊的十餘座鳳凰山中,位於懷柔區與延慶區交界處的鳳凰坨最高,海拔1529米,為軍都山的主要山峰之一。,鳳凰坨,又稱鳳凰山、鳳坨梁,因峰頂禿峭似鳳首高昂,整個山體形似鳳凰展翅欲飛狀而得名。據《北京百科全書·懷柔卷》載:鳳凰坨為燕山期以來形成的斷塊山地,由中生界侏羅系大山沉積岩構成,北側斷裂發育,南側出露燕山期岩漿侵入體。嶺脊呈東西向延伸,南坡陡峻,北坡略緩。這一帶峰巒疊嶂,谷深林靜,登高遠眺,但見中部低洼,兩頭翹起,東似鳳頭,西似鳳尾。遠觀群山及腳下,遠遠地看延慶北部的太安山、半塊豆腐山,近處可以看到大孤山、永辛堡西山,而永寧、四海等鎮依稀可見。據說早年間,秋高氣爽的時候,站在這裡能隱隱約約看見北京的城樓,所以也被稱為“望京坨”。,鳳凰坨有綠草成茵的高山草甸,景象壯觀的螞蟻窩,怪石嶙峋的大石龍和小石龍怪石瀑,山間常年流淌清涼的泉水。而坨頂東西兩側各有一烽火台舊址,據說是明代長城遺存,四周皆為基台的碎石已全部崩塌。,最迷人的景緻在七八月間,山頂草甸子上數百畝山花全部綻放,滿坡盡顯生機。,懷柔兩座鳳凰山,各有傳奇故事,一座位於懷柔城區西部,懷柔水庫西南側,與水庫東側的龍山相對,也稱鳳山,因山形地貌似鳳凰展翅欲飛狀而得名,由中生界侏羅系火山沉積岩構成,山上多樹木。,鳳凰山的來歷有個神話故事。傳說王母娘娘出遊時不慎將心愛的玉梳遺落於此,命韋陀騎鳳凰下界尋找,韋陀尋梳走遍了千山萬水,終於尋到了玉梳,但它卻飛不動了。王母娘娘大動惻隱之心,降旨葬鳳凰於此,並留玉梳陪葬,“鳳凰山”因此得名。,另據記載,清康熙皇帝曾慕名親臨鳳凰山下選陵址,目睹此景龍顏大開,隨即決定在此建皇陵,后因一近臣提醒“康”(糠)與“鳳(風)”相悖,不為吉壤,故將陵址選在京東遵化昌瑞山下。,懷柔紅螺寺正南也有座鳳凰山,頭南尾北。據傳,有一年慈禧太後到紅螺寺進香,在禮佛上香之後,登上寺前的小山,觀覽寺院全景。她問陪同的知縣腳下的小山叫什麼名,知縣答:“叫青龍山。”慈禧朝南邊一看,還有一座較高的山,便問:“南面那座山叫什麼山?”知縣說道:“叫鳳凰山!”“為什麼看着鳳凰山要比青龍山還高呢?”慈禧又問。知縣回話:“鳳飛天,龍潛海,鳳高,龍低,天經地義,本該如此。”這句話說得老佛爺眉開眼笑。隨即賦詩曰:“腳踏青龍山觀全景,南松北柏廟居中。抬頭遙望紅螺山,只見白雲不見峰。”回到寺院后,即興為寺院御題了“福”和“壽”兩幅大字。,密雲鳳凰山 曾為商朝領地,密雲鳳凰山位於城區北部,密雲水庫北岸,因山形似棲息的鳳凰得名。,山雖不太高,卻歷史悠久。據鳳凰山商代古墓及出土的黑色陶器考證,約3700年前,這裡是密雲地區商朝領地,曾建有共工城,其歷史可上溯4000年前,比琉璃河商周遺址還早,可謂北京歷史上最早的古城。唐代《括地誌輯校》載:“故共城在檀州(隋唐時期密雲古稱)燕樂(燕落)縣界。”該城四邊各長約五六百米,高約十餘米,系黃土堆積而成,如今其遺址已淹沒於密雲水庫之中。,鳳凰山還有一處清朝皇子陵,已知可確定的墓主有乾隆第一子定親王永璜、第三子循親王永璋、第五子永琪。《密雲縣誌》記載,永琪墓腳踩蓮花山,頭沖鳳凰山,背靠葦子峪、麻子峪、鷂子峪等綿延的山嶺,中間有月河奔騰流過,整座陵墓被山山水水環繞。內有石橋、碑樓、宮門、朝房、享殿等。如今也已被淹沒在密雲水庫之下。,平谷鳳凰山 山上有座藥王廟,平谷有兩座鳳凰山,均屬燕山余脈。一座位於金海湖西北部,有人說鳳凰山像一位打坐的神仙,也有人說鳳凰山像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由遠處望去,其山體形狀確實與傳說頗為相似,當地有“九龍二虎單一鳳”之說。,站在山上,但見四周山勢犹如九龍呈環抱形從后聚向鳳凰山,山前不遠的東西老虎山就是二虎,整個山勢樹木蔥蘢,宛如展翅欲飛的鳳凰。山上有座藥王廟,據傳始建於唐代,后因戰亂毀棄,2006年修建,有山門、正殿、東西廡殿等,正殿供奉藥王及三皇諸神。,另一座鳳凰山在南獨樂河鎮南山村北,豹子峪石河東側,海拔近200米,遠遠望去好像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故名。山上植被茂密,據當地老人介紹,早年間有狼、狐狸、獾、山雞、野兔出沒,如今植被仍是繁盛。
20
2022.07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5548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