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B站、河南衛視聯合出品的綜藝節目《舞千年》,將傳統舞蹈與劇情綜藝深度結合,穿越中國歷史上四大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盛世,找尋古今最美樂舞。節目由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歌劇舞劇院等中國頂級舞團演出,在豆瓣、B站分別取得8.7、9.9的高評分。一檔小眾的舞蹈類節目何以“破圈”獲得年輕人的青睞?12月24日,節目研討會邀請邀請中國舞蹈家協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舞蹈學院專家學者以及節目總導演對此展開討論。,中國舞蹈家協會書記、駐會副主席羅斌指出,與音樂和美術、影視相比,舞蹈始終是處於小眾的狀態。“更多的時候它就是有自己的一個圈,這個圈有的時候是孤芳自賞,有的時候是自作多情,更多的時候還是自嗨的一個狀態。”不過這種狀態,到了2020年左右發生了變化,“舞蹈發展有了一種時尚感”。“有舞蹈家很自豪地說,他覺得自己非常幸福,趕上了好時代,因為自己創作的作品,有觀眾在追着看。這說明我們已經突破了專業圈,在向外的社會生活中有了存在感。”為什麼有這種變化?他指出:“是圈外的人開始幫我們破掉這個圈,逼着我們要往外走。”,北京舞蹈學院教授、《北京舞蹈學院學報》副主編張延傑認為,《舞千年》之所以能透過這種形式“破圈”,核心在於B站作為年輕人社區,與中國傳統文化有着密切聯繫。B站《舞千年》製作人、總導演姜小巍表示,在過去一年,B站國風類視頻的觀眾數量已經達到1.36億,其中超過80%為18到24歲,“傳統文化才是這個節目的內核,我們一直在思考怎樣在傳統文化題材領域製作一檔年輕用戶喜歡的節目。”,那麼,為什麼選擇舞蹈作為傳統文化的切口?姜小巍說,是因為“我們發現這個行業的專家一點都不固步自封,而且很多專家他們想到很多問題,比我們還要先鋒,他還想做更創新的事情——不論服飾、禮儀乃至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故事……關於傳統文化的內容,都被舞蹈家沉澱在作品之中。這些作品如果沒有走入尋常百姓家,是很可惜的”。,《舞千年》對傳統文化與當代審美做出了富有啟發性的創新表達,節目沒有採取傳統的舞蹈PK競技,而是用故事加24支舞蹈,開創了一種新型的文化劇情舞蹈綜藝模式。用不同導演多元化的創作風格對抗審美疲勞,甚至借鑒了王家衛電影、老版《西遊記》乃至科幻等不同影視風格。,這種故事加舞蹈的表達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舞蹈,姜小巍介紹,“我們把24支作品分為了四個導演去拍,這四個導演各自認領六個自己感興趣的。你想把它拍成動畫的或者其他什麼,只要你覺得這是你想要表達給觀眾的,覺得最有意思的敘事方式就可以。我覺得對所有作品的創作,都可以一直去翻新和理解的,他可以做無數的版本出來,每個版本都可以有一部分人喜歡。”,北京舞蹈學院人文學院教師閆楨楨指出,這種形式豐富了中國古典舞的呈現樣式,將舞蹈這種感受性極強的藝術,嵌入到劇情故事這種現實感情支配的敘事邏輯里,運用鏡頭強化演員的情緒表達。不過,這些操作也存在難度和取捨,用鏡頭語言和具體化的敘事切入舞蹈整體,有可能減損《相和歌》這類厚重作品的美學空間。,比如,部分觀眾誤以為古典舞是一代代傳下來的古代舞蹈,應當嚴格復原。對此,學術界的想法比普通觀眾更為開放。實際上,古典舞本身是當代創作,正如羅斌指出,“古典舞是一個開放的結構,融合的嘗試,是很多形態的彙集。從藝術機理上,對經典舞蹈做改編完全是可以的,受眾也應按當代創造的東西去接受它。”,今天我們的時代,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傳統美學,有一種樸素的、自發的“澎湃”之情。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雷博觀察到:《舞千年》彈幕中有大量“美哭了”“刀死我了”這類強烈情感共鳴的表達,國風、國潮不只是一種表面符號的熱潮,也包含更底層的精神涌動。,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季芳芳認為,《舞千年》的“破圈”,要放在今天媒介融合的趨勢下來理解。在今天傳統文化傳播的生態環境中,平台在技術、社會和文化系統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連接了專家學者、專業舞蹈工作者、導演組、工作人員以及用戶,也呼應了當下的國家政策。B站上觀看《舞千年》的用戶透過彈幕實時參与,構建了一個有趣的文化媒介生態。
28
2021.12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4553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