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平台_“林中美玉”,有顏值更有內涵

20

上海圖書館東館,形似一塊正在精心雕琢的璞玉,“漂浮”在城市森林之上。建築師林婧介紹,設計靈感取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而圖書館內部空間犹如太湖石般層疊交錯、相互連通,也是中華美學的演繹。,這座可閱讀的建築可謂秀外慧中。建設之初,上圖東館便邀請來自海內外的藝術家根據場域特質為其定製了10組藝術品,將藝術之美融入內外空間。而作為海內外重要的藏書機構,上圖積澱70年的一批特色館藏都在東館擁有“一席之地”。古籍善本、碑帖尺牘、方誌家譜、西文珍本、名家手稿……在與鎮館之寶不期而遇中,閱讀的內涵變得更加豐盈。,上圖東館南門外,率先映入眼帘的是藝術家谷文達的作品《高山仰止》。藝術家取山東省內五億四千萬年前海底石床風化而成的石灰岩成作。文明是“高山”,來者是“仰止”;一開一合,承先啟后。,進入館內,上海藝術家申凡的《往來春秋》佔據了一樓中庭整個地面。這是一件水磨石藝術作品,以與圖書館有關的老舊報紙及館藏等為素材,用黑白二色抽象演示文字,僅留下標點符號。標點是閱讀的暫停之處,也是思維的留白之處,更是文字的韻律標識。記者發現,隨着位置的改變,站在中庭平視,立在三層、五層俯視,會得到不同的觀感。在一個充滿書籍和文字的美好空間里,作品帶給觀者一曲無聲的樂章。,三樓中庭,是馬興文的大型雕塑作品《陪伴》。雕塑主體呈水滴狀,其底座為一塊將被滴穿之石,水滴在石面上不斷激蕩出一圈圈漣漪。主體銀色水滴代表知識,金色的小水滴代表書本。水是生命的源泉,書是知識的源泉,讀書使心靈得到啟迪。,藝術家劉文瑄和倪有魚則以上圖舊物為靈感創作——位於三樓北邊庭的《知識之塔》由7960張昔日讀者使用的圖書索引卡堆棧而成,雙螺旋結構隱喻生命之循環;立於五樓中庭的《求索之城》以木櫃為樓、石膏為窗,八個昔日用於存放圖書索引卡的文獻櫃在此解構與重建,仿若成為一個極簡主義的樓宇,成為現代摩登城市的縮影。,徐冰的《鳥飛了》、鄭重賓的《飛石》、楊振中的《無限》、Emily Floyd的《紙鳶乘風》《Knowledge is power》……一件件為東館量身打造的用心之作,達成與建築共融共生、渾然天成的美感,讓讀者進入圖書館本身就成為一種“閱讀”。,顏值、美感有了,上圖東館在內容建設上也下了大功夫。據統計,上海圖書館現藏中外文獻5700餘萬冊(件),以前因為展陳空間有限,許多寶貝觀眾無緣得見。東館的投入使用,特別是館內設置的22個主題空間,使一批重量級館藏從庫房走到了台前。比如,位於七樓的“典冊琳琅”館藏精品館常設展是上圖館藏精品的首次長期集中展示,其中展出的北魏神龜元年(518年)寫本《維摩詰經》為敦煌遺珍,是上圖最古藏品。,位於東館五樓西側的美術文獻館特別選取館藏中與建築相關的30餘件碑帖,推出“石不語——碑帖藝術與建築文化”展。其中,僅傳世碑帖中“金字塔尖”的國寶級文物《九成宮醴泉銘》,就集齊了四歐堂本、龔心釗藏本、張廷濟跋本、費念慈藏本等多個珍稀版本,藝術、文獻價值之高令人驚嘆。,位於四樓中庭南區的家譜館,從現藏的四萬餘種家譜中遴選出孔子、歸有光、錢鍾書、貝聿銘等22種名人家譜;而名人手稿、老唱片等上圖特色館藏,在東館也都有對應的主題館。“上圖的家底如此深厚,東館值得一來再來!”觀眾留言道。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