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戲是我國古代宮廷的主要娛樂活動,宮廷大戲在哪裡上演呢?適合節慶盛典等大場面表演的三層大戲樓,清代皇家在北京先後建造過四座:圓明園的同樂園清音閣大戲樓、頤和園的德和園大戲樓、紫禁城的壽安宮大戲樓和暢音閣大戲樓。其中清音閣和壽安宮大戲樓已不復存,現存只有暢音閣、德和園兩座皇家大戲樓。,大戲樓可表演“上天入地”,清代京城曾有數十座宮廷戲台,多為一層或二層中小型戲台,而適合節慶盛典等大場面表演的三層大戲樓,雍正朝以後北京先後建造過四座。清人昭槤撰《嘯亭雜錄》“大戲節戲”記載:“乾隆初,純皇帝以海內昇平,命張文敏制諸院本進呈,以備樂部演習,凡各節令皆奏演。其時典故如屈子競渡,子安題閣諸事,無不譜入,謂之月令承應。”乾隆帝認為國泰安康,諭旨在宮中上演節令承應大戲。暢音閣的建造,主要就是用於表演“大戲節戲”。,暢音閣位於故宮東部的寧壽宮區域內,修建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是一座院落式三層大戲樓。其坐南朝北,對面為閱是樓,是帝后觀戲場所;東西兩側有長廊,為王公大臣觀戲場所,建築總高20.7米,卷棚歇山屋頂,每層戲檯面寬、進深各三間。,戲樓分三層,從上至下分別是福台、祿台和壽台。壽台頂棚的東、中、西側均有天井,東西兩側的天井可通祿台,中間天井可通祿台、福台;其里側有隔板,隔板內的空間被分為上下兩層,稱為“仙樓”,演員可通過隔板兩側的4個木階梯上下仙樓;其地板以下為地下室,正中部位有水井一個,東、西、北側共有地井5個。暢音閣背面有二層的扮戲樓,為演員化裝、候場的場所。,戲樓為何有井呢?原來井可用於特殊演出效果。無論是暢音閣還是德和園戲樓,都有水井和地井,二、三層樓面上有滑車,配合這些井,可以營造上天入地或水法效果。,清末民初戲曲音樂家曹心泉曾口述《前清內廷演戲回憶錄》,對清宮大戲樓的表演作用進行了說明。他把熱河行宮戲樓(已毀)、暢音閣、德和園戲樓,戲稱為“大爺、二爺、三爺”。這三座戲樓均為三層,皆有井,很多大戲僅能在這三座戲樓表演:如《寶塔莊嚴》從井中以鐵輪絞起寶塔5座;《地涌金蓮》從井中絞上大金蓮花5朵,至台上打開花瓣,內坐大佛5尊;《羅漢渡海》有大道具製成的鰲,內可藏數十人,以機筒從井中汲水,從鰲口中噴出;《闡道除邪》為端午應節戲,有一幕即從井中吸水向台上噴。,大戲上演 君臣共賞,德和園在頤和園東宮門內、仁壽殿的西北面,是為滿足慈禧太後園居觀戲、慶壽而修建的建築群。德和園主要包括大戲樓、扮戲樓、頤樂殿(看戲殿)、看戲廊、慶善堂(后罩殿)等24座建築。德和園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開工,光緒二十年(1894年)建成,耗銀71萬兩。每逢帝后壽辰、重要節令,德和園都會開班唱戲,眾王公大臣亦常在此受賞聽戲。據統計,從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在德和園看戲二百餘場。而從造型、功能角度而言,德和園戲樓與暢音閣有着諸多相似之處,為暢音閣的“高仿品”。,德和園戲樓也用於大戲節戲表演,構造亦與暢音閣相似:坐南朝北,卷棚式歇山屋頂,分三層,每層面寬3間;壽台、祿台、福台的建築面積由下往上依次減少;壽台里側有仙樓及4個木階梯;壽台下面,正中有水井,水井的東、西、北三面還有5個地井;戲樓背面有二層的扮戲樓。,大戲樓的對面為頤樂殿,為慈禧看戲而修建。頤樂殿最初設計為二層樓閣,后改為現在的單層殿宇形式。建築坐北朝南,面闊7間,前後出廊,單檐歇山頂。頤樂殿的東南、西南兩側各有19間看戲廊,為王公大臣看戲的場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時任河南巡撫的陳夔龍進京為光緒帝賀壽。適逢光緒帝駐蹕頤和園,陳夔龍有幸在德和園觀排演戲,其所撰《夢蕉亭雜記》,對此有較為細緻的描述。“兩宮正殿坐,南向”,慈禧太后與光緒帝坐在戲台對面的頤樂殿內;“東西各楹,諸王公大臣以(依)次坐”,戲台東西兩側的長廊各包間為王公大臣落座處;東邊的長廊落座的官員,從第一間起,依次為“近支王公、軍機大臣、大學士、各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西邊長廊落座的官員,從第一間起,依次為“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南書房上書房翰林”等,“將軍、督撫、提鎮之在京者”,坐在西長廊末尾處。,當日上午9時左右,“諸臣先到,各依次跪”。隨後,光緒帝前行,慈禧坐轎內在其後,后妃、公主、福晉等隨在轎后,進入德和園。各大臣行三叩頭禮后,考慮天氣炎熱,兩宮賞各官員脫褂、摘下朝珠,進入包間落座。內監端來黃龍盒,內有雪藕、冰桃、瓜果等物,每名官員均獲一盒嘗用。,演出開始后,內監奉旨在頤樂殿東西兩側拉上大幕,便於兩宮賞戲,“僅見者,台上歌舞耳”。午正(中午12時左右),眾官員獲賞宴於仁壽殿東偏殿。當日設八桌,官員們可邊吃邊聊,而菜品屬“瓊漿玉粒,非復人間風味也”。酉正(下午6時左右),大幕撤去,各官員穿褂戴珠,並隨着戲台謝幕樂曲,北向兩宮,行三叩頭禮,依次離開戲樓。《夢蕉亭雜記》的這些內容,清晰解讀了德和園大戲樓的觀戲座次和流程。,暢音閣演戲的史料也較為豐富。如“差事檔”記載了光緒帝萬壽節期間,暢音閣的演戲概況:“(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六月二十四日,寶勝和班,寧壽宮(即暢音閣)伺候戲。巳初二刻(約上午9:30)開,酉初三刻(約下午5:45)畢。外學《跳靈官》,府《壽祝萬年》《珍珠衫》,昆《折梅》《通天犀》《納妾》《雙畫眉》《黑沙洞》《二進宮》《花蝴蝶》《搜圍》《打金枝》《跌包》《芭蕉扇》。”,“二十五日,四喜班……寧壽宮伺候戲,辰初一刻(約早晨7:15)五開,申正一刻(約下午4:15)十畢。府《福祿天長》《蟠桃會》,昆《醋義》《娘子軍》《落園》《跪門》《飛波島》《辯白》,府《瓜瓞綿長》,昆《金山顯護》《雙包案》《黃鶴樓》,府《寶塔莊嚴》。”,“二十六日,同春班,寧壽宮伺候戲。府《福祿壽》《回龍閣》,昆《太平封相》《戰雒城》,府《羅漢渡海》,昆《結義》《孝感天》《鎮檀州》,府《韶頀九成》,昆《盤夫》,府《地涌金蓮》,昆《題曲》《金山寺》,府《萬壽無疆》。”,從六月二十四日起,連續三天的大戲都在暢音閣演出,從早演到晚。演員不僅有宮廷太監,而且還有“外學”——民間職業演員,如“寶勝和班”“四喜班”“同春班”均為宮外戲班。演出的劇目多達十餘種,內容極其豐富,以內府戲、崑腔戲為主。,嘉慶帝拆除壽安宮戲樓,壽安宮和同樂園戲樓,也都是三層大戲樓,卻因故僅留下歷史印跡。,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為崇慶皇太后舉辦六十壽辰慶典,諭令在壽安宮內搭建一座戲樓。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為準備太后七十壽辰慶典,對戲樓進行了重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務府奏案”,載有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十一日的奏摺:“奴才三和、吉慶、四格謹奏……壽安宮添建三層戲樓一座,四面各顯三間。”據載,戲樓一年後完工,建築平面形狀為正方形,邊長約12.8米,總高約11.4米,一層地板下設地井7座用於表演。,由於戲樓專為崇慶皇太后所建,因而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太后病逝后一直閑置。嘉慶四年(1799年),嘉慶帝諭旨將其拆除。“內務府奏案”記載了當年七月初九的奏摺:“臣永琅、布彥達賚、縕布等謹奏,為奏聞估需工料銀兩事,前經具奏,遵旨。壽安宮戲台宜拆去……其拆下三重檐戲台物料,請交同樂園工程處自行取用。”,同樂園位於圓明園西路、后湖東北的“坐石臨流”景區內。雍正四年(1726年)八月初五的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記載:“鋪面房、同樂園凈房內爐上,配做紅銅絲罩。”可見同樂園至少在雍正四年就已建成。,園內的觀演院落由看戲樓、清音閣、東西長廊等建築組成,其中清音閣為演戲樓,處於院落中心,三層卷棚歇山屋頂。清人吳振棫撰《養吉齋叢錄》,內載清音閣的體量:“演劇台深廣約十丈,凡三層,神祇仙佛由上一層縋而下,鬼魅則自下一層穴而上。”又列舉了在此處演出的節令戲及場景:“所演有《清平見喜》《和合呈祥》《青牛獨駕》《萬年甲子》《太平有象》《環中九九》《瑤林香世界》等名目,其餘傳奇雜齣(出),與外間梨園子弟扮演皆同。特聲容之美盛,器服之繁麗,則鈞天廣樂,固非人世所得見聞。”咸豐十年(1860年)八月二十三日,同樂園被英法聯軍燒毀,現僅存遺址。,作者:周乾 故宮博物院
21
2022.10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5838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