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一雙老布鞋,沿着故宮的紅牆走了一圈又一圈,對故宮的每一件文物了如指掌,這是單霽翔退休前的日常。如今,退休兩年後,他的行程依舊安排得滿滿噹噹,與文物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他仍然在路上,踐行着用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11月23日,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做客“名人大講堂雲講座”,以“中華文脈與文化自信”為題,以直播的形式分享了中國大運河申遺、浙江省杭州市良渚文化遺址環境整治、大遺址保護論壇等多個生動而典型的案例,暢談文化遺產保護、申報、傳承的心得與體會。,1個多小時的直播里,單霽翔妙語連珠,金句頻出,生動呈現了新時代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的風采。他以講故事的形式,帶領大家了解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背後的故事,喚醒“沉睡”的遺產資源。他分享了我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的歷程,詮釋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與傳承意義,以及講好中國故事的艱巨任務,讓全網超189萬網友受益匪淺。,城市化加速,保存遺產的文化氣息,人類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已有300多萬年歷史。在過去一萬年內,人類從漁獵時代走向了遨遊太空的征程。近幾十年來,中華大地上的城市化進程速度、規模空前,除了種種“城市病”,最讓單霽翔擔憂的還是隨着城市化擴張而消失的歷史遺存。,在講座中,單霽翔分享了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保護工程的案例。三坊七巷位於福州城市中軸線南街以西,該街區擁有大量明清古建築,充分显示了古時福州工匠的高超技術。由於城市化的進程,這個古老的歷史街區逐漸衰落,人居環境不斷惡化,專家學者意識到這些傳統建築亟待搶救。,“經過調研,我們認識到,三坊七巷至今保留着國內僅存、自唐宋以來魚骨架形的坊巷格局,亟待保護與傳承。”單霽翔說,2006年,“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築群”被列入首批全國重點保護單位,並由此展開以保存三坊七巷整體格局為基礎的整治和修繕。隨後,三坊七巷社區博物館應運而生。該博物館呈現的不僅是歷史文化街區中的古建築,還包括周邊環境、居民的生活和生產形態。,從2009年開始,三坊七巷的業態重新“活”了起來:利用名人故居呈現名人文化,各類“老字號”在此開門營業,沿街可見非遺展示。這一經典的文化遺產保護案例,在全國範圍內都起到了帶動作用。,申遺路漫漫,大遺址要像公園般美麗,“文化遺產的保護,從來都是在仰望星空。無論是周公測影,還是郭守敬建觀星台,無論是朱元璋在南京建立第一個明代都城,還是永樂皇帝建紫禁城,都是仰望星空,問天,來建造自己家園。”回顧親身經歷的漫漫申遺之路,單霽翔感慨萬千。,文化遺產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所獨有,它是人類共同的遺產。“人類共同的遺產”理念誕生后,很快達成了共識,並在1972年誕生了《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至今剛好50周年。,1985年,中國加入世界文化遺產公約,時隔兩年後擁有了第一批世界遺產:長城、周口店遺址、秦始皇兵馬俑、故宮、敦煌莫高窟、泰山。當這些大型、巨型的文化遺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后,完全改變了傳統文物保護理念。,長年累月參与世界遺產申報的工作,單霽翔對中國大運河、絲綢之路、良渚古城遺址等的申遺過程如數家珍。,在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時,單霽翔提出了一個口號,“大遺址要像公園般美麗”,打破了很多人對考古的固有印象。,考古遺址是考古人員從事專業工作的地方,公園是休閑娛樂的空間,二者如何融合?單霽翔說,從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遺址、成都金沙遺址、陝西省西安市大明宮遺址到河南省洛陽市隋唐洛陽城遺址,我國已建立起“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概念體系,用遺址公園呈現出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氣象。特別是良渚遺址成為考古公園后,成千上萬的人到這裏参觀,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文化綠洲,這讓他倍感欣慰。,“最多”不重要,大眾參与保護是王道,2019年,當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時,中國一躍成為全世界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但在單霽翔的眼中,最多並不是當務之急。“中國早晚會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關鍵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搶救、保護了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他說。,值得一提的是,單霽翔長期關注四川的文化遺產,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他曾多次前來四川考察,實地調研都江堰等地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修復工作進展;退休后參与《萬里走單騎》節目,他再次前往都江堰、青城山、三星堆、金沙等地錄製節目,讓更多人關注到四川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講座過程中,單霽翔不僅分享了金沙打造考古遺址公園的成功案例,還提及了他在三星堆考古方艙近距離觀看文物出土的經過,在文物修復館看到高科技修復設備的驚奇。無論是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熱播,還是嶄新的博物館、遺址公園破土而出,在他看來都是展示文化遺產的窗口,可以讓更多公眾深刻體會考古人一絲不苟的工匠精神,主動思考古蜀文明的文化演變,自發參与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功不可沒。“人們需要文化,需要對家鄉故土的燦爛文化有深刻認識,才能觸及文化自信,主動參与文化遺產保護。”他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不是文物部門的專利,而是億萬大眾共同的事業。每個人都有保護文物的權利和責任,我們要把文物保護的知情權、參与權、監督權和受益權更多地交給大眾。”單霽翔總結道,“作為文物工作者,我們要更多地挖掘文化遺產資源,揭示其價值,展示它的意義,使大眾感動於先人智慧,受益其中,才會自覺加以保護,文化遺產才有尊嚴,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25
2022.11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5984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