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註冊_衚衕里的“拐彎抹角”

20

如今在老百姓的話語中,“拐彎抹角”早已成了一個詞彙,形容一個人說話不直截了當,常打擦邊球或環顧左右而言他。根據《漢語詞典》,“拐彎抹角”一詞出自於傳統民居建築施工上的一個手法,意思就是將建築物的直角抹去。這個詞在舊時的北京城裡極為常見。,當年,衚衕里多走牲畜拉的車輛和人抬的轎子,老百姓在臨街房屋外牆的拐角處,為了過往行人和車輛的方便,把房屋的直角下部抹成一人多高的圓弧或砌成斜面,以達到行人不易碰傷、車輛不會受損、房屋不被碰壞互利共贏的目地。王府大院多在寬闊通衢上建造,用不着“拐彎抹角”,而窄小街巷裡多為民居,“拐彎抹角”有着實際用途。,那麼,北京城的衚衕街巷裡究竟有多少處這樣的“拐彎抹角”呢?,“拐彎抹角”做法有多種,翻看自己多年前拍攝的衚衕照片,還真發現了不少“拐彎抹角”的影像留存。這些照片在當時也是掛一漏萬,僅僅是記錄了冰山的一角。,比如東城區先曉衚衕(原賢孝牌衚衕)與大雅寶(原大啞巴)衚衕相交處;后局大院衚衕、織染局衚衕、連豐衚衕處;東城區(原崇文區)茶食衚衕166號、長巷五條與青雲衚衕相交處的兩處;西城區陰涼衚衕東口北側、陰涼衚衕5號對面;西城區義達里、銅井大院衚衕20號院西南處;西城區(原宣武區)包頭章衚衕36號院西北處;西城區(原宣武區)棉花下二條東口南側與裘家街相交處、西城區朱葦箔(豬尾巴)衚衕南口東側等。,如今再對照,發現有不少“拐彎抹角”隨着衚衕的消逝也已無存。,從照片上看,這些“拐彎抹角”的尺寸有大有小、有寬有窄、有圓弧的也有斜面的。有的砌築得非常精細,有的略顯粗糙。砌築方法多為磚砌結構,也有少量的石預製構件。它們大都砌築在街巷要衝之處,見證着歲月的變遷。,磚砌的“拐彎抹角”在施工時是相當費工費力的技術活兒。要把牆的下部小心地砌成圓弧形或斜面,一直砌到不妨礙人、車的視線和行進高度,才又將一點點伸出的方磚銜接起來,按常規的牆角砌法砌成直角。這樣做,其成本和技術水平都要高於直接砌成直角的牆角。,除了自己拍攝的圖片,筆者也查閱了其他人拍攝的照片,當時,北京城衚衕有兩處直角“拐彎抹角”最具代表性:一處是東城區先曉衚衕與大雅寶衚衕的拐彎抹角;一處是西城區(原宣武區)包頭章衚衕36號院西北處的“拐彎抹角”(如今該衚衕已不在)。,這兩處“拐彎抹角”在京城的眾多拐彎抹角中應屬精品,代表着那時工匠們的高超技藝。,仔細對比這兩處“拐彎抹角”的照片,可以看出它們在砌築手法上還是略有不同。先曉衚衕與大雅寶衚衕的“拐彎抹角”底部圓弧形砌築地更大,而上部砌成直角的那部分不顯突兀,似在不顯山不露水中靜靜的完成,那種抒情似的節奏感,更像是夜空中飄來的一首小夜曲,溫婉而動聽。而包頭章衚衕36號院西北處的“拐彎抹角”,收分有序、稜角分明,似一首高亢嘹亮的進行曲,聲震屋瓦、一氣呵成。,兩處的“拐彎抹角”因所處街巷寬窄以及來往車輛行人多寡的不同,在設計理念和處理方法上各有千秋。前者具有南派的細膩,後者彰顯北派的豪爽,但無疑都是老一輩工匠們高超技藝的體現。可惜的是,這兩處“拐彎抹角”早已化作煙塵隨風而去。,一個院落兩處“拐彎抹角”,在京城裡還有一處(準確地說應該是相鄰的兩處)“拐彎抹角”,屬於特殊的存在。這就是東城區長巷五條與青雲衚衕(南北向)相交的一段。此段路北的院落原有一座向南的門樓,現被堵死改為住房。院落現在的大門向東開在青雲衚衕里,門牌為15號。長巷五條從西南方向拐彎,又向東延伸到東面的青雲衚衕,將院落圍合形成三面臨街的形狀。此院南房在三面臨街的狀態下,出現了西南角和東南角兩處直角,而這兩處直角均被砌成了“拐彎抹角”。在一段不長鬍同內的同一處院落被砌築出了兩處“拐彎抹角”,這在京城的街巷裡還真是少見。從這個院落被砌築了兩處“拐彎抹角”來看,可以揣測出當年這個院落外的衚衕是這一區域內人來車往的必經之路。,此院東南角的“拐彎抹角”緊鄰青雲衚衕。以前青雲衚衕少為人知,如今成為三里河公園的通路,把深藏閨中無人知的這處“拐彎抹角”顯露了出來,成了網紅打卡地。而西南側的“拐彎抹角”,因偏居一隅卻未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其實西南角的這處“拐彎抹角”相比東南角的“拐彎抹角”名氣要大很多,它曾是京味兒電視劇《情滿四合院》中一組鏡頭的拍攝地。熟悉此劇觀眾如果看到這組“拐彎抹角”,就能想起劇中的情節:反面人物許大茂發現秦京茹進了女廁所,他便背靠着這處“拐彎抹角”,等待秦京茹從女廁所出來(此廁所距這處“拐彎抹角”只有幾米遠,現翻建后的男女廁對調了位置)。,有意思的是,這處“拐彎抹角”與它相鄰的幾條衚衕,還被記錄在了這部電視劇里。,在翻看這些照片中,還發現了多種石預製構件的“拐彎抹角”。這些石預製做的“拐彎抹角”層次分明,節奏韻味十足,不但有實用效果,本身具有的裝飾性也美化了環境。老一輩工匠們在處理這些細節上,具有足夠的大智慧。,西城區陰涼衚衕東口北側以及這條衚衕5號對面三挑梁支撐就是採用的石預製方圓過渡的“拐彎抹角”。在十多年前,這條衚衕連同這些“拐彎抹角”一起消失了。,另外,西城區銅井大院20號院西南角的“拐彎抹角”對直角的“拐彎抹角”處理方法有所不同:上下部分被整體處理成圓弧的形狀,在接近房檐的地方分幾層圓弧形檐口層層遞進,最終與圓弧形的房檐銜接為一體,渾然天成。整體看,它雖呈圓弧形,但檐口在層層遞進變化中產生出韻律感。最後,一朵很大的“蓮花”覆蓋在它的上面,使它的韻律之美達到了極致。無論從技術的角度,還是藝術的角度,這處“拐彎抹角”都不失為一幅優雅的藝術品。,前段時間,筆者再次來到此處“拐彎抹角”,發現此房已翻建,“拐彎抹角”還在,但上面部分的結構發生了變化,韻律感差了很多。,除了這些直角的“拐彎抹角”之外,還有一種從上到下都被砌築成半圓弧形狀的“拐彎抹角”,在京城街巷的要衝之地也不少見。從技術層面來看,這種半圓弧式的“拐彎抹角”容易操作,技術上的含金量也比直角“拐彎抹角”的要低一些。,“拐彎抹角”在傳統民居建築形式上體現着中國人以和為貴的思想,從中能看到老百姓謙遜禮讓的特質。雖然實物大多數已經消失不見,但它們的存在恰恰說明了傳統建築的深厚底蘊。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