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聯盟2號站_人生之路,走出時代的意義

20

中篇小說《人生》是作家路遙的成名作。1984年,由路遙編劇、西安電影製片廠著名導演吳天明執導的同名故事片上映,該片開了“中國西部電影”的先河。時隔多年,“上海出品”的電視劇《人生之路》對路遙的《人生》進行了頗有新意的改編,通過主人公高加林、劉巧珍等在人生道路上不懈奮鬥而改變命運的經歷,讓文學名著再次在熒屏上感染和激勵廣大觀眾,並與新時代所倡導的奮鬥精神相契合、相呼應,使之產生了新的藝術價值和時代意義。,電視劇在原著的基礎上對劇情內容和主要人物性格進行了一些創新性改編。一部中篇小說的內容很難滿足幾十集電視劇的藝術容量,為此需要改編者在原著的基礎上增添一些新的內容予以充實。從該劇的劇情內容來看,其前半部分敘述高加林、劉巧珍等青年在陝北農村的生活狀況是根據原著改編的;後半部分描寫他們相繼來到大上海各自奮鬥和追求新生活的內容則是改編者的原創,是根據前半部分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的發展而推想與演繹出來的。由於在前半部分劇情敘事和人物描寫時做了一些必要的鋪墊,就使後半部分的原創內容不顯得突兀,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的邏輯發展較為合乎情理。,同時,前半部分的劇情內容雖然是根據原著改編的,但對有些主要情節仍做了較大改動。例如,原著中高加林被村支書的兒子頂了民辦小學教師崗位的情節,在電視劇中改成了村主任高明樓運用手中的權力,讓高雙星冒名頂替高加林到上海讀大學。這一改動既有效地強化了情節發展的戲劇性衝突,也為此後的劇情發展埋下了伏筆。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通過高考上大學來改變命運乃是大家都認可的一種途徑,用劇中景老師的話來說,就是“高考是最公正、最有效、最順暢的一條路”。為此,電視劇在前幾集里對1984年高加林等人所在的縣一中的高考衝刺情況進行了具體的描繪,雖然在藝術表現上有些誇張,但真切地显示了有關高考的眾生態,也可反襯出高加林被冒名頂替上大學所遭受的沉重打擊。在這個過程中,各種人際關係和主要人物精神面貌均得到了初步展現。其中,劉巧珍對高加林的愛慕與關心,高加林與同班同學黃亞萍、高雙星、馬栓之間的親密關係均得到了較好描寫,也為後面劇情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前半部分敘事中有些情節較精彩,如高加林的處女作在《中國农民報》上發表后,他欣喜若狂,不僅把作品剪下來貼在家裡的窯洞牆上,還特地坐着劉巧珍的拖拉機去縣郵局買下了所有刊載自己作品的報紙在村裡散發。該情節既显示了高加林文學創作的才華,也為其以後通過文學創作來改變命運做了鋪墊。,就高加林而言,他之所以一心要走出貧窮的山村到大城市去施展抱負,除了對現代文明的嚮往和追求外,還想在一個更大的平台上干一番事業。當德順爺問他為何要去上海發展時,他說,因為上海是黨的誕生地,他要像建黨先驅者那樣“做頂天立地之人,做驚天動地之事”。這樣的豪言壯語,也是他想干一番大事業的真實心聲,由此就使其思想境界有了提升。而他在馬店小學任教期間盡全力改變學校破舊的教學環境,在教課時不僅盡職盡責,還具有創新思維的一段經歷,也體現出他腳踏實地的務實作風。同時,改編者在塑造高加林形象時也有機融入了路遙的人生經歷,表現了他紮根生活刻苦創作的歷程,用優秀文學作品開闢了自己新的人生之路。因為文化水平的差異和缺少共同語言,高加林雖然在戀愛婚姻中沒有選擇劉巧珍而選擇了黃亞萍,併為此對劉巧珍心懷愧疚,但他在上海與劉巧珍相遇后,儘力幫助她給孩子治病,幫她開麵館謀生等,以此作為彌補,由此既削弱了“負心漢”形象的色彩,也讓觀眾理解了他在婚戀上的選擇。,就劉巧珍而言,改編者既保留了原著中這一農村姑娘善良淳樸的性格特點以及她對高加林的一往情深,又賦予其大膽、直爽和堅韌的品格。她深愛高加林並願意為他做任何事情,當高加林在高考中受到不公平待遇而消沉時,她用自己的愛情去溫暖他、激勵他。為了贏得高加林的愛,她敢於模仿電影明星,到縣裡的理髮館把頭髮燙成時髦的大波浪,她敢於拉着高加林的手在村民的眾目睽睽下散步。然而,當她意識到兩人之間文化上的差距會影響高加林未來的發展時,又毅然離開高加林而嫁給了追求她的馬栓。此後,她為了治療女兒的先天性心臟病來到上海,在馬栓逝世后帶着孩子給別人當保姆,又憑藉自己的廚藝開了麵館,後來又承包了學校食堂,逐步成為擁有中央廚房連鎖餐廳的女企業家,由此走上了人生髮展的新階段。,個體的奮鬥史,是時代變革與社會發展的生動縮影。時代的快速發展,為高加林和劉巧珍們的人生奮鬥創造了條件,而他們的不懈奮鬥也順應了時代潮流,為社會發展作出了應有貢獻。不畏懼艱難,讓人生在奮鬥中閃光,這正是該劇給當下青年人的有益啟示。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