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朝陽門北小街西側的孚王府舊址,是保存相對完好的清代王府之一,也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舊時它是一座規模極大的王府。如今,東起朝陽門北小街,西至朝內頭條,南起朝陽門內大街,北至東四三條,幾乎都是它的範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位於東側的阿斯門供平時出入(阿斯門是王府、宮殿等較大建築群中的一種旁門或側門的專有名稱,孚王府的東阿斯門緊鄰朝陽門北小街)。,鮮為人知的是,上世紀三十年代,這座王府還做過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的校舍。,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的前身是成立於1925年的國立女子大學,該校誕生之後歷經坎坷,四年四更校址,六年六易校名。自1929年遷入孚王府之後,這所學校經過了一段穩定的發展時期,直至1937年遷到陝西西安。,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二個春秋,孚王府的八年時間,無疑是這所學校最穩定、最繁盛的時期。,歷經坎坷的學校與王府,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的成立,緣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驅除校長楊蔭榆”的風潮。1925年8月,北洋政府教育部以女子師範大學內部風潮連年不決,令其解散。解散后,在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校址設立了國立女子大學籌備處。該年9月,國立女子大學招收新生一百五十餘人,又收錄前女師大學生約兩百人,10月正式上課。同年12月,原女師大師生強烈要求恢復學校建制,並奪取原校舍,北洋政府教育部被迫恢復女師大。女子大學遷往北洋政府教育部東院。,1927年8月,北洋政府教育部下令將北京的九所國立大學合併為京師大學,女子大學改稱為國立京師大學女子第二部,撥參議院舊址為校舍。,1928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改北京為北平。7月,北平國立各校合組為中華大學。9月,國立中華大學改稱北平大學。12月,女子第二部改稱為國立北平大學文理學院分院。,1929年4月,改稱北平大學女子學院。同年6月,該校遷至朝陽門北小街九爺府(孚王府)。1931年2月,學校定名為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西遷陝西西安,與其他院校合併成立西安臨時大學。從此,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的名稱不復存在。,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所租用的孚王府也是歷經滄桑。孚王府的前身是第二座怡親王府,也稱怡親王新府。第一代怡親王允祥,系清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子,雍正皇帝之弟。他被封為“鐵帽子王”,爵位世襲罔替永不降襲。怡親王允祥去世后,故邸改建為“賢良寺”(王府井帥府園)。允祥第七子弘曉承襲王爵,雍正另賜弘曉在朝陽門內建新府邸,即為孚王府前身。,第六代怡親王載垣先後為道光、咸豐兩代皇帝的顧命大臣,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咸豐皇帝駕崩。九月,慈禧皇太后發動“辛酉政變”,載垣被革爵賜死。同治三年(1864),怡親王的這座新府被賞給孚郡王奕譓作為府邸,因而得名孚王府。奕譓為道光皇帝63歲時所得的第九個兒子,也是最小的兒子,因此孚王府也俗稱“九爺府”。,根據譚伊孝的《北京文物勝跡大全(東城卷)》記載,舊時,府內布局分為三路,中路為主要建築,又分前庭、后寢兩部分。前庭有正門五開間,門前左右各一石獅,其後為銀安殿七開間,前有月台,有甬道與正門相連;兩側輔以翼樓各七間。寢殿七開間,兩旁配以廡房,最後是七開間的后罩樓。正院西側是生活居住區;東側屬府庫、廚廄及執事侍從房舍。后罩樓東、西兩隅,有自成格局的小院,以東小院最佳,廳堂繞廊,布局得體,裝修典雅,環境怡人。,光緒三年(1877)二月初八,奕譓去世,年僅32歲。因奕譓無子,載澍為嗣,繼襲貝勒,故此府又曾稱“澍貝勒府”。后因載澍“性情乖張,不尊教訓”,又因夫妻不睦——載澍的福晉是慈禧皇太后的侄女,光緒二十三年(1897),載澍被革去貝勒,交宗人府重責八十板。載澍遭遣后,惇親王奕誴之孫溥伒(奕誴第四子載瀛的長子),過繼為奕譓的嗣孫。光緒二十四年(1898)十二月,溥伒繼襲“固山貝子”爵位。,民國十六年(1927年),貝子溥伒將孚王府賣給了奉軍參謀長楊宇霆。,1929年6月,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租用該府,並以外垣東阿斯門作為校門。,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北平淪陷,孚王府成為日軍“偕行社”所在地。日本人封閉了東阿斯門,將孚王府正門前的倒座房改成南大門,即今朝陽門內大街路北137號。,女校師生住滿王府,1931年初,北平的教育界發生了諸多變化。2月,北平大學女子師範學院及附屬學校脫離北平大學,與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前身)合併,重組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同時,位於孚王府的北平大學女子學院也改名為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因為生源是女生,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成為當時北平唯一的女子高等學府。“提高女子教育,培養文理學科專門人才”是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的辦學宗旨。當時,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對生源也有嚴格的入學要求:報考本科,必須是公立或已立案的私立高級中學或同等學校畢業,經入學考試及格者,可入本科學習。報考專修科,必須是公立或已立案的私立初級中學畢業,經入學考試及格者,可入音樂專修科、體育專修科學習。,民國時惟夫編著的《投考指南》(北京聯華書店1932年5月出版)記載:女子學院(女子文理學院)報名費3元,學費39元(體育專修科與本科相同),住宿、膳食、雜費、服裝等每年在二百餘元。,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在孚王府的幾年間,因為穩定的辦學環境,學校穩步發展。根據1934年《國立北平大學一覽》的記載,在1931年8月,學院各系(科)做了調整,將原中國文學系改為國文系;外國語文學系改為英文系;經濟系改為社會科學系;體育專科改為體育系;數理系改為數學系;理化系改為化學系及物理系。,這所女子高等學府為昔日的王府增添了諸多書香氣。根據1932年《國立北平大學一覽》收錄的平面全圖可知,王府中路為教學區,第一進院,中院門(王府正門)東西轉角房為辦公用房。第二進院,銀安殿為大禮堂,東西翼樓及廂房為教室。第三進院,寢門為閱報室,西側是化學系辦公室、東側是物理系辦公室。第四進院,寢殿為舞蹈室、體育學會、體育教室,西廡房為化學試驗室,東廡房為物理實驗室。最後一進院后罩房是圖書館、書庫等。,西路為學生宿舍區,南側為操場,北側為宿舍。東路為教職員區,有飯廳、操場、校門(王府東阿斯門)、音樂教室等。東路最北邊的四合院正房為會議廳,東西廂房是職員宿舍,東北角有花窖。,魯迅在孚王府為師生演講,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自建校伊始,就有很多北平教育界的知名教授都曾在此執教。沈氏兄弟——沈士遠、沈兼士曾在該校授課,1931年,沈尹默還曾以北平大學校長的身份兼任院長。“劉氏兄弟”也在這座女校留下了痕迹:1930年劉半農曾任院長,劉天華在此擔任教授、劉北茂任講師。,當時的知名教授,張鳳舉、經利彬、馬裕藻、俞平伯、朱自清、凌善安、黎錦熙、齊宗康(如山)、范文瀾、熊佛西、吳宓、許地山、耿光、焦承志(菊隱)、林徽因、鄭天挺、袁敦禮、朱光潛等人都曾先後在該校執教。,周氏兄弟與這所學校頗有淵源。周作人在1929年《國立北平大學女子學院第一屆畢業同學錄》序中 寫道:“民國十七年(1928)十二月,女子大學改稱文理分院的時候,我以文學院教員的資格進去教書,又暫代劉半農先生擔任了國文學系的職務,前後才七個月,這一學年就完了,而這中間還經歷了好些波折,法學院的打進來可以算作一個大災難,末了借到北小街的房屋,掙到了女子學院的名稱,是還好的事,卻也花了不少的光陰與氣力了。”,1932年秋,魯迅回京探望母親。11月24日下午三時,在北京大學文學系主任馬裕藻的陪同下,魯迅應邀來到九爺府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做《革命文學與遵命文學》的講演,該校師生約三百人聆聽講演。講演后,有多名學生提問,魯迅一一解答,學生頗感興趣,至五時許,魯迅用茶點后離校。,根據1932年《國立北平大學一覽》中的“女子文理學院教員履歷表”可知,這所學校的師資力量非常雄厚,除系主任外,學校的教授年齡在28至41歲之間,可謂年富力強。,因為是女子學院,學院還有多位女性講師,比如蒯淑平、和淑琴、梅倪逢吉、蔣圭貞、王宗瑤、袁慧熙、誠冠怡、孫誦昭、金耐先等。1932年進行統計時,她們大多二十八九歲,是當時首屈一指的高材生:,蒯淑平,28歲,曾任上海培成女校校長;梅倪逢吉,29歲,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蔣圭貞,27歲,畢業於美國紐諾塞州立大學,算學碩士學位;王宗瑤,30歲,畢業於美國密歇根大學,化學碩士學位;誠冠怡,39歲,畢業於美國密歇根大學,碩士學位;孫誦昭是著名的國畫家。當時,畢業於女子大學的鐘湞孫、王景芝(後任副教授)、蹇華芬則擔任體育科講師。,1936年《國立北平大學一覽》記載: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有教員98人,其中名譽教授1人(輔仁大學校長陳垣),教授27人(女教授有陳慧、趙麗蓮),副教授5人,講師49人,其中女講師14名,分別為4名助教和10名助理。,自1931年至1937年,在國立北平大學旗下各學院的排序中,女子文理學院始終位列第一。,女校里走出小學校長和體育名師,1936年《國立北平大學一覽》显示:女子文理學院自1928年至1935年累計畢業生384人。在近400位的女才子中,筆者有幸“認識”其中兩位:一位是曾任東四六條班大人衚衕箴宜小學校長的陳學敏。,陳學敏,別號誌偉,廣東順德籍,曾就讀尚義師範女校(宣外儲庫營),根據1929年《國立北平大學女子學院第一屆畢業同學錄》,她於1932年畢業於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國文系,當時住在永光寺西街順邑南館(順德會館)。1949年前後,陳學敏任箴宜小學代理校長,1951年9月,箴宜小學改稱第三區班大人衚衕小學,陳學敏任校長。上世紀六十年代,因衚衕中有小學,班大人衚衕改稱育芳衚衕。1976年,班大人衚衕小學改稱育芳衚衕小學。,因為該衚衕今屬於東四六條社區,而筆者也居住在這一社區,沒想到,我與這位畢業於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的街坊,在歷史資料中相識。,另一位是筆者母校的體育名師哈慶慈。哈慶慈,湖北漢陽籍。根據1936年《國立北平大學一覽》“國立北平大學在校學生及畢業學生姓名錄”,1933年,哈慶慈考入女子文理學院體育專修科,住在北平后圓恩寺10號。,她的父親哈漢章,是北洋政府陸軍中將、廉威將軍,畢業武昌兩湖書院,被張之洞保送到日本學習軍事,入陸軍士官學校第二期步兵科,曾任總統府(黎元洪)侍從武官長。哥哥哈雄文,畢業於清華學校,留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建築系和藝術系,1949年後歷任復旦、交通、同濟、哈工大等大學教授,是著名的建築與城市規劃設計師。,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體育專修科設立於1920年9月,前身是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音樂體育專修科。1921年,單設體育專修科,學制4年,后改為3年。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體育專修科目的是培養體育人才和體育師資,其體育教學、專項訓練等方面的成績都優於當時的一般院校。,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體育專修科共招生六期,哈慶慈是第四期學生,她也是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體育專修科百餘名畢業生中的佼佼者之一。,根據1984年《北京體育文史》第一輯的相關文章介紹,1934年秋,哈慶慈參加了在天津舉辦的第十八屆華北運動會。1936年夏,哈慶慈從體育專修科畢業后,先後在北平私立兩吉女中、光華女中、孔德女中及崇慈女中等校任體育教員。,1947年夏,崇慈女中遷入東四馬大人衚衕。1952年,崇慈女中改為北京市第十一女子中學,哈慶慈仍在該校任體育教員並任體育教研組組長。,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因為馬大人衚衕有這所女子中學,衚衕後來改名為育群衚衕,與育芳衚衕東西呼應。,上世紀50年代初,哈慶慈與周彬如、賀素貞發起、組建女體育教師籃球隊,聘請范政濤為指導(教練),推廣女子籃球運動。,據1984年《北京體育文史》第二輯相關文章介紹,1959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運動會在北京工人體育場開幕,大型團體操《全民同慶》第三場《青春的花朵》是由北京市女二中、女四中、女十一中、女十二中的女同學表演的,哈慶慈參与了編寫團體操的工作,她還參加了國慶“十一”遊行隊伍中體育大軍的設計和排練。,1963年,哈慶慈被評為一級教師。同年,她在《教育通訊》發表《關於女生教材教法特點的幾點體會》,總結女子體育教學經驗。,程玉蘭(第一六五中學體育教師)在《憶我的良師哈慶慈》的文章中寫道:“眾所周知女十一中是以小院落著稱的,除教學主樓前有一稍大點的操場外,其餘都是些小院子。但經哈老師的精心安排,嚴密組織,在一小時的課外活動時間里,全校學生都能參加活動,而且活動內容豐富,有籃球、排球,單雙杠、投擲、跳高、跳遠、跳繩等等。因此在1964年前後,受到市教育局和市體委的表揚。《北京晚報》上報道了《女十一中見縫插針有效地開展業餘體育活動》”。,1968年北京市第十一女子中學改為“人民中學”,1972年更名為“北京市第一六五中學”。2015年10月,北京市第一六五中學紀念建校145周年,體育名師哈慶慈的光榮事迹也被提及。,筆者沒有見到過哈老師,老學姐賀秉柟對哈慶慈老師記憶深刻,她在《馬大人府與女十一中》的文章中深情地回憶:“(哈慶慈)為了發展學校的體操事業,創體操專長校,她不惜把家中犹如房間大(大約十幾平方米)的蘭白花圖案的純羊毛波斯地毯,搬到學校,供學生練自由體操使用。”“她雖終生未嫁,卻有着慈母般的心腸。她對每一個學生都平易近人,慈愛有加。”
10
2023.06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6508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