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_韓國古代王陵墓磚,六朝南京人造

20

近日,世界文化遺產——韓國武寧王陵附近發現了一塊刻有銘文“造此是建業人也”的墓磚。“建業”是南京在三國時期作為孫吳都城的名稱。學界認為,當時南京的工匠遠渡重洋來到朝鮮半島西南部的百濟國,參与了該國國王陵的修建。這塊最新發現的1500年前“南京人造磚”,為當時雙方密切的文化交流再添力證。 ,朝鮮半島曾長期處於“三國時期”,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個主要政權鼎立。武寧王是其中百濟國的第25代王,於公元501年至523年在位。其陵墓位於今日韓國公州,即百濟國第二個首都熊津所在地。武寧王陵自上世紀70年代發現以來備受學界關注,被譽為20世紀韓國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2015年,韓國“百濟遺址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武寧王陵及其所在的宋山裡陵區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武寧王在位期間,正處於中國南朝的梁代。根據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王志高《百濟武寧王陵形制結構的考察》,武寧王陵在選址、營造方式及結構上具有典型的“建康模式”,與南京東晉南朝時期墓葬有着驚人的相似。同時,墓葬中出土的各類青瓷器、錢幣、銅器等大量陪葬品等更是來自中國南朝的“進口貨”。隨葬的墓誌上稱武寧王為“寧東大將軍”,這正是史書中記載梁武帝蕭衍所授予他的封號。,曾參加“百濟遺址區”申遺評審的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學鋒告訴記者,武寧王陵所處的陵區是百濟國以熊津為都城時的王室陵園。“當時南梁派遣了一支工匠團隊,前往百濟,參与了包括王室陵墓在內的建築營造。”張學鋒介紹,朝鮮半島北方的新羅國與中國北方政權結交,對百濟造成了強大的軍事壓力。而百濟則持續以中國東晉、南朝為後援,雙方雖不接壤,遠隔重洋,但通過海上航線建立了非常密切的交往。,《梁書·諸夷傳·百濟》記載:“中大通六年(公元534年)、大同七年(公元541年),(百濟)累遣使獻方物。並請《涅盤》等經義、《毛詩》博士,並工匠、畫師等,敕並給之。”百濟進獻貢品,南梁則回饋以佛教及儒家文化、手工業技藝與繪畫藝術,史書中的寥寥數語,描繪出中華文化向朝鮮半島傳播的過程。,張學鋒認為,可基本認定是當時來自南京的工匠在百濟當地燒造。第一,受限於當時海運技術,由工匠前往當地燒磚比燒好磚運輸過去更加便利;第二,當時百濟國的地名命名基本使用當地語言,並無“建業”的地名,朝鮮半島地名效法中國要在“新羅統一”之後即中國的唐代;第三,雖然當時南京的官方名稱早已從“建業”改稱“建康”,但在南朝仍使用“建業”這一舊稱也比較常見,國內也不乏各類出土實物。第四,陵園中的其他陵墓也發現了刻有“梁官瓦為師矣”的銘文磚,也說明了梁代官方的造磚工匠參与或指導了武寧王陵及陵區其他墓葬用磚的燒造。,張學鋒還介紹,這塊“造此是建業人也”的銘文磚屬於“濕刻法”,即磚上銘文並非由模具壓制而成,而是當時工匠用尖銳物在潮濕上磚坯上“即興”寫成的,是展現當時一個普通南京人書寫筆跡的生動實物。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