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三國的故事中,突顯諸葛亮膽識智慧的“空城計”,常常為人津津樂道。《三國演義》九十五回,以“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為題,用近半篇幅,描述諸葛亮面臨十五萬大軍,以“一班文官”及千五百兵士,“打開四門”,百姓打掃街道依然,自己則“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如此從容表象,造成司馬懿看畢后“大疑”,終於讓“兩路兵盡皆退去”。寫來似乎尋常,實際卻驚心動魄。司馬懿的考慮建立在“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基礎上,諸葛亮正利用司馬懿的心理,大膽犯險,最終不僅自己及兵士保全,還帶着城中百姓一併撤退。讀到此處,讀者心情才得以鬆弛。其中不僅故事,人物心理的揣摩、描述為人稱道,而且那以靜制動的氣氛烘托,也叫人獲得緊張又充分釋放的審美感受,真正難得。,儘管如此,可記載當時史實的《三國志》對此卻並無著錄。《三國演義》的此節故事,是從《三國志》註釋者裴松之引述的《條(諸葛)亮五事》敷衍而來。《條亮五事》是西晉人郭沖所述,有趣的是裴松之引述“五事”,並非出自信任,完全是辯駁,認為其不合實際情況。具體到“空城計”,裴松之認為:“宣帝既舉二十萬眾,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設防持重,何至便走乎?”“宣帝”即司馬懿(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高祖宣皇帝)。裴松之認為司馬懿既然擁有重兵,也知道諸葛亮此時“兵少”,就算懷疑城中有伏兵,也可以留下來駐紮設防,何至於撤兵呢?用錢鍾書的概括表述:“《三國志·蜀書》(諸葛)亮本傳裴注駁郭沖所記為不合事理。”,對裴松之駁斥郭沖認為“不合事理”,錢鍾書有看法。他先舉了另一處的“空城計”戰例:《南齊書·高祖紀》上有這樣的記載:“皇考諱承之。……元嘉初,徙為濟南太守。……虜眾大集,皇考使偃兵開城門。眾諫曰:‘賊眾我寡,何輕敵之甚!’皇考曰:‘今日懸守窮城,事已危機,若復示弱,必為所屠,惟當見強待之耳。’虜疑有伏兵,遂引去。”說的是南朝時期,宋文帝派兵北伐,結果遭到北魏軍隊反擊。北魏軍隊一下子打到山東濟南城下。當時濟南太守即蕭承之(南齊開國皇帝蕭道成父親,后追尊為宣皇帝),北魏數萬大兵殺到,可濟南城卻只有少數士兵。蕭承之見此情況,讓人大開城門,並叫士兵隱伏起來。官員聽了,一起陳說:敵眾我寡,為何還如此輕敵?蕭承之說:今天我們只是缺兵少將孤守城池,如此危急,如果暴露我們的弱勢,必定會遭到殺滅,只有以強勢應對才行。結果,敵方見此情形,摸不清底細,不敢輕動,於是撤退。這是正史記載“空城計”的一個實例。,孤證難憑,錢鍾書再舉例證:《舊唐書·良吏傳》中說,高宗時,一名崔知溫者擔任蘭州刺史,恰逢党項三萬餘人進犯蘭州城。大家很是驚恐,崔知溫“使開城門延賊,賊恐有伏,不敢進”。打開城門,放敵人進來,結果把對手嚇住了。這又是成功的一例“空城計”。還有,《北狄傳》中有載,也是唐高宗時期,吐蕃十萬人進犯湟中(今青海西寧一帶)。守將李謹行“素不設備”,平常沒什麼準備,“忽聞賊至,遂見旗伐鼓,開門以待之,吐蕃疑有伏兵,竟不敢進。”面對十萬大軍,沒什麼防備的李謹行,不僅空城開門,還樹立旗幟,擂動戰鼓,這把敵人嚇住了。這又是一例經典的“空城計”。,這幾個例證,錢鍾書認為:“皆師諸葛亮‘大開四城門’之故智,而‘虜’‘賊’又蹈司馬懿之前轍,‘疑其有伏兵’。”由此看來,錢鍾書顯然認可諸葛亮的“空城計”,且認為後面的幾次例證,敵我雙方情形,包括心理預設,接迎手段,都是對諸葛智慧的效法。,那麼,如何描述、評價運用“空城計”的行為態度呢?錢鍾書用了兩個精彩的句子來指示:“夫無兵備而坦然示人以不設兵備,是不欺也;示人實況以使人不信其為實況,‘示弱’適以‘見強’,是欺也。”這幾個例子,都是缺乏兵備卻不設兵備,似乎真實“不欺”;這樣的實際情況卻讓對手難以相信,表現出弱勢,卻恰恰給人“強”的印象,正達到“欺瞞”的效果。這一計策的根本,錢鍾書以為:“‘空城計’者,以不欺售欺之一例也。”以“不欺”的坦露達到了“欺”的目的。,一個貌似可行的“空城計”,倘若遇見不同的人,結果應該完全不同。明末清初的學者魏禧,在其《日錄》一書,對此發出另一番議論。他先說:“料事者先料人。若不知其人才智高下,只在事上去料,雖情勢極確,究竟不中。故能料愚者不能料智,料智者不能料愚。”預見一件事,先得預料做這件事的人。不知做事人智慧高下,只在事上做文章,就算對情勢判斷再清楚,也未必能獲得好結果。針對諸葛亮使用的“空城計”,他推想出別一結果:“余嘗笑《三國演義》孔明於空城中焚香掃地,可司馬懿疑之而退,若遇今日山賊,直入城門,捉將孔明去矣。”諸葛亮與司馬懿,都是智慧相近,因而思路相近之才人。考慮問題,比較他人深入曲折。謹慎行事,是他們率兵作戰,獲取勝利的基本。以他們水平相當的常態,所以諸葛亮敢用“空城計”。他與司馬懿,可謂知己知彼,“犯險”,是在常態之外,偶然為之,所以奏效。不然,遇見一個山賊(不明底細者),看到如此一座空城,可不就率領數百上千名草寇,殺入城去,“捉將孔明去矣”。“空城計”,演不下去了。,“空城計”,讓《三國演義》讀者津津樂道。可要說明它,則需要對更多事迹涉獵辨正;還需對當事人的心理、智識層面有相當把握……由此觀,戰鬥勝負,並非僅僅人數眾寡,兵器銳利,實際實地的智慧運用,更是取得成效之關鍵。,作者:楊建民,系漢中市行政學院教授
05
2022.01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4609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