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註冊_女醫生暴走於鄉間:台劇又有“新高”

20

近日北京人藝七十華誕,幾位學員班出身的藝術家都談到“體驗生活、觀察生活”的重要性。醫院是觀察生活的絕佳窗口,手術台上直面生死、手術台下洞悉人性,幾乎再沒有哪裡比醫院更能高度集中現實的戲劇衝突,而且幾乎和每個人的人生都相關。也就難怪從歐美到日本,醫療劇歷來是熒屏富礦,幾乎每季度都不缺席,每年都有重磅。,筆者對台灣地區能拍出什麼樣的醫療劇,一直是有點期待的。不只是因為那裡的電視工業在華語界起步早、基礎好,還源於多年前看到的訪談中提到——“台灣99%的高分生都在醫學院”,而且醫學生是招生限制最嚴格的專業,沒有之一。好奇這群狀元從醫學院畢業后,將會走出怎樣的職場之路。,可惜的是,除了翻拍日劇經典、難言成功的台版《白色巨塔》,多年來幾乎只有兩季《麻醉風暴》撐起台灣醫療劇的門面。為什麼會這樣?“你會沒有女朋友?你可是醫學院吶!”也許《麻醉風暴》中謝盈萱飾演的中學同學,對黃健瑋飾演的麻醉醫生道出的這句不解之問,某種程度上也給出了答案:醫生在普通人的心目中是那麼高高在上。,直到今年5月,《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才接過了白色接力棒。落幕時,收視率不僅成為本年度台劇新高,也打平了三年前的爆款《俗女養成記》第一季。,白大褂+喜劇,從片頭曲的基調就能看出該劇的喜劇濃度有多高。在通常的欣賞思維里,最需要緊張和嚴謹的醫院場景,可以和職場、推理、懸疑甚至恐怖掛鈎,唯獨和喜劇風馬牛不相及——《衛生隊的故事》是個例外,畢竟它軍旅劇的橄欖綠底色遠重於醫療劇的白色。,磕林志玲同代超模出身的神顏姐姐和相差24歲的肌肉小奶狗這對CP,順便開心也不錯,底線是別太不專業——畢竟這些年穿着白大褂搞對象、搞雄競、雌競,唯獨不怎麼搞醫學的偶像劇見過不少。而喜劇的定位起碼可以保證一點:即便情節脫離真實的生活,但不太會因為職場劇常見的強行拔高而脫離真正的人性。,劇名中的“村裡”和“暴走”,就是讓高高在上的白衣天使落地的祛魅和宣言。第一集開場,頹廢女醫生被貶到鄉下已然是有夠衰,還因為醉酒被捆在鋪蓋卷里,鄉道不平掉下貨車,最後以急診病人而不是急診科主任的身份到醫院報到。以如此“反英雄”姿態“被出場”,無法不令人印象深刻。,聽到急救信號,自己給自己掰頭正骨,從此元神歸位,搞笑時間到鍾,進入爭分奪秒、治病救人的尖峰時刻。從全劇開始時女主錯位的頭,到劇情第一次轉折時男主精心烹調、蘊藏人生道理的開水白菜,再到劇情高潮時,恩師的癌症光片——交到學生手裡意圖以自己的生命換回昔日的“開刀機器”。幾乎每一集都藏着這樣一個類似動漫中才有的“魔法道具”,讓喜劇瞬間切換到嚴肅醫療劇,也讓抑揚喜悲之間的轉換,在不換景、不換鏡的前提下,來得平滑自然。,喜劇消解了莊嚴,也無情地撕下並嘲弄了道貌岸然的偽裝,三觀往往比正劇還要正。“暴走女外科”也不例外:在醫院這個女兒國,沒有文藝作品中常見的雌競,樣貌個性各異的女性,無一例外在職業上自尊自強、和自己競爭;而劇中的老少爺們,從不願離開故土的做飯小天才、沒有野心的草食男醫生,到找回初心、毅然留在鄉下的院長,同樣也是“男人該有個男人樣”的雄競拒絕者。,醫生+作家,筆者有位朋友就是外科醫生,長年求推薦減壓影劇和場所。“暴飲暴食暴睡,看美女帥哥,還有其他不可描述的”,最能治癒日日經歷“生死疲勞”的外科醫生的,莫過於這些“低級趣味”。,該劇改編自同名自傳非虛構文學,筆名“小劉醫師”的作者劉宗瑀,“現役”外科醫生,劇中種種大城市居民覺得匪夷所思的劇情,從豬公交通肇事、企鵝和虎鯨險些成了殺人犯,到雨夜山洪暴發導致斷橋事故的大急救,全部來自她本人從大學總醫院下放鄉下醫院時的真實經歷。,作為一部十集迷你劇,“暴走女外科”5000萬新台幣的總成本,放在今天的台灣算相當豪華了。該劇沒有像《華燈初上》那樣,把成本的大頭花到明星片酬上,基本角色不過十餘人,但演職人員極為龐大,幾乎集齊了所有科系的醫護人員,道具和特殊化妝效果更是可以亂真。,劇集大悲大喜、大開大合的基調,原著副標題就早已定下——“偏鄉小醫院的血與骨、笑與淚”。劇中小劉醫師有些離譜的行為方式,其實都是她PTSD的正常反應。“我是一個醫師,我應該要知道生命都有它的極限。但我失去小孩,我的身體變成殺人機器,我只要開刀就會聽到嬰兒哭聲”的一幕令人動容。而現實中的小劉醫師,也同樣經歷了過勞流產後身心療傷的歷程。唯一不同的是,她並沒有因此失婚,另一半“蜜蜂先生”不離不棄;而在藝術演繹中變得一無所有的小劉醫師,則得到了一段暖暖的年下戀作為補償。,難能可貴的是,經歷過不幸的小劉醫師,並不是只想着補償自己,她借角色之口,戳破台灣醫療界“不保養電梯,只保養學妹”的美麗畫皮。護士長因為過勞而早產,產後兼顧育兒和工作,得到的不是鼓勵只有埋怨;而沒有得到真正尊重和善待的也不止女性醫護人員,健保改革后自我標榜了多年全球最“便宜大碗又有料”,但偏僻山鄉還是看病難、靠求神;弱勢群體的“月經貧困”,甚至只能靠盜竊和好心人的寬容來解決……,這位台灣“拿手術刀里最會拿筆”的暢銷作家,除了記錄自己的醫生生涯、為未成年普及性教育而寫作科普著作,還每每在反對台灣當局有關衛生醫療的逆政時积極發聲,“暴走女外科”稱得起一部人品和學品都經得起考驗的“作者電視劇”。,從《噬罪者》里的冤獄更生人,到《親愛的殺手》的社會底層的性貧困問題,“暴走女外科”的導演賴孟傑的創作一向有着“站在雞蛋的一邊”、關注弱勢群體的口碑。因為外形不具備偶像劇時代女主的甜美風,蔡淑臻出道很早而始終難以成名,還是近年通過《鑒識英雄》和《噬罪者》確立了“台灣第一蛇蠍美人”路線,在年過四旬后先是演上了主角,又問鼎金鐘獎。這次她作為發起人,與賴孟傑共同參与劇本開發,從發起到最後播出歷時五年,成果誠不人欺。,台劇+現實,許多台劇擁躉都覺得,2010年代後段悄然崛起、在2020年代迎來井噴的“新台劇復興”,是網絡流媒體和國際市場的功勞。誠然,Netflix和HBO國際雙雄逐鹿寶島,逼出了《誰是被害者》《天橋上的魔術師》《華燈初上》《良辰吉時》等爆款,愛奇藝的“出海戰略”,也有《逆局》這樣的力作。國際資本的遊戲法則,首先要滿足外來客對當地風情的全部想象。細數這些佳作,好像離當代普通台灣人的日常生活都有不小距離,或是加上了一層濾鏡。,即便網絡流媒體時代已是大勢所趨,島內傳統的電視媒體也不是被拍在沙灘上的前浪。如果說2015年是“新台劇復興”的元年,從那一年跳出舊有偶像劇窠臼的《麻醉風暴》,到今年的“暴走女外科”,從新聞界和律政界相愛相殺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到描寫消防員的《火神的眼淚》,以及年代大戲《一把青》和《茶金》,這些台劇爆款都是“電視出品”。,如何把台灣百姓最關心的話題搬上熒屏?《麻醉風暴》里說,“只不過是從小牧場變成大牧場,裏面的羊群還是羊群。變態的體制是需要被衝撞的,有衝撞才會有火花,有了火花才能引導往正確的方向去走”。“暴走女外科”里說,“你把醫生都告倒了,誰給你看病”“病人病了,醫生治;醫院病了,誰來治?”七年過去,改變的只是說台詞的方式。,“暴走女外科”在結局安排了真的暴走族,但這群分分鐘要砍欠債人的“金融人士”,不僅對救死扶傷的醫生尊重有加,還帶頭獻血,挺身保護要被霸凌的女護士;罵了句“你這女人不懂事”,還是因為應該先幫更需要幫助的人。在兩性之間亟待重建信任的當下,這樣重口味的“不健康”,比起種種試圖在高級華麗偽裝下投喂的迷魂毒奶,不知要珍貴多少。,七年前,就是那樣一部振聾發聵的《麻醉風暴》,戳破了台灣醫療的重重積弊,台劇告別了甜美、空洞、無營養的傳統偶像劇時代。七年後,又輪迴到由醫療劇來發聲,誰又敢說具備了那麼多變革基因、溫柔悲憫而堅決有力的“暴走女外科”,不會開啟台劇的又一個時代?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