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聯盟2號站_日本“幕之內便當”源自看戲盒飯

20

日本到處可以看到有便當賣,它是日本飲食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出門旅行,還是賞花聚會、上班上學,都少不了要與便當打交道。而便當之中,最常見的就是“幕之內便當”。,幕之內便當上有撒着黑芝麻的飯糰、玉子燒、魚糕、烤魚等,此外,還會添上炸、煮、腌的食物,比如炸雞、炸蝦、烤魚或煮魚、煮芋頭、煮南瓜、腌蘿蔔、腌白菜等。最後,將這些食物放在用十字劃分出方格的便當盒中。根據季節不同,採用的食材也有所變化。根據使用的食材不同,幕之內便當也細化出很多名稱。,從東京出發,筆者在東海道新幹線的站台買到一盒印有“特製幕之內御膳”幾個字的幕之內便當。從生產廠家的宣傳來看,他們並沒有着力標榜幕之內便當的“文化出身”,只是樸素地表示這種盒飯里的食材,有的取自關東地區,有的取自東海地區,還有的取自關西地區。小小一份盒飯,就能來一場味蕾旅行。,經過一番查閱,筆者了解到,江戶時代,在德川幕府的統治下,日本當時政局穩定,經濟發展,市民文化生活豐富。尤其是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主政時期,元祿文化的出現帶動了觀劇、賞花等休閑娛樂活動日漸興盛。能劇、歌舞伎上演時,在幾幕戲劇之間,由“外賣小哥”送進場中,供台前的演員、幕後的工作人員以及觀眾食用的方便餐食——幕之內便當,也就應運而生。幕間時間短暫,演員又是披掛上陣的帶妝狀態,因此容易吞咽、易於消化又不會弄髒衣服妝容就成為幕之內便當不可或缺的特點。,有“日本江戶後期百科全書”之譽的《守貞謾稿》中寫道,最早生產幕之內便當的地方是芳町一家名為萬久的店鋪。那個時候的便當,僅僅是將米飯糰成飯糰,配上一些時令果蔬魚鮮。而日語中,“芳町”就是“花街”的意思。,慢慢地,這種便當走出“幕之內”,成為探望病患、拜訪親友時的伴手禮,並逐漸規格化、量產化。1872年,連接東京新橋和橫濱櫻木町的鐵路正式通車。幕之內便當也走進車站站台、列車車廂。1889年,在兵庫縣姬路車站開始出售幕之內便當。不少人認為,這就是日本車站便當之祖。但也有人堅持,最早在1867年時,已經出現了造型樸素的飯糰造型的車站便當。誰才是日本最早的車站便當,至今眾說紛紜。值得注意的是,將幕之內便當引入車站的那家兵庫縣企業,靠着小小的便當起家,隨着鐵路一路發展,歷經上百年風雨。,上世紀60年代,隨着日本經濟的騰飛,以精緻的懷石料理為靈感的懷石風幕之內便當風靡一時。超市、便利店都可以買到。主婦們用它來招待客人,既減輕了負擔,又不失面子。,時代變遷,幕之內便當早已經不再是“幕”之“內”的專屬便當。在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后,擁有130多年歷史的著名的歌舞伎座,就曾以回歸傳統為賣點,向普通消費者出售幕之內便當。根據便當所採用配料的不同,售價設定在1624日元到5724日元之間,豐儉由人,選擇多樣。,筆者吃完,再看這“特製幕之內御膳”中的“御膳”兩字,頗值得玩味。在中國,“御膳”代表最高規格的宮廷菜。在日本,“御膳”可以指代一切美味的飯食,也包括演出間隙、旅途之中的盒飯。同字不同意,同文不同源,簡單兩個字,恰如一面鏡子,折射着中日文化的異同。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