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將迎來大暑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大暑,六月中。”消暑,仍然是每個人的盛夏課題。,東漢王粲在《大暑賦》中寫道:“患衽席之焚灼,譬洪燎之在床。”這段話形象描繪了大暑時節熱得讓人心煩意亂、坐立不安又無可奈何的情形。在四川歷史名人的詩詞中,杜甫、蘇軾等也寫出了苦夏的難熬和消暑納涼的神清氣爽。其中,蘇軾在《洞仙歌·冰肌玉骨》中,講述了一個世外才有的清涼世界:“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讀來彷彿暑熱已蕩然無存。,林下有塌翼,水中無行舟,“大暑運金氣,荊揚不知秋。林下有塌翼,水中無行舟。”詩聖、四川歷史名人杜甫在《毒熱寄簡崔評事十六弟》中,寫下了夔州大暑的炎熱程度。當時正是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杜甫正漂泊在西南的夔州(今重慶奉節)。兩句詩的意思是,大暑運行着秋氣而來,荊揚一帶卻尚無一點秋意。樹林之下有無精打採的垂翅小鳥,長江之上熱得連一艘行船也沒有。詩人並沒有直接寫暑熱,卻從側面通過對人與物的描寫,讓炙熱的暑意浮現眼前。,還是杜甫,還是寫苦夏的熱,在《夏夜嘆》中,杜甫寫下“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安得萬里風,飄颻吹我裳。”白晝漫長,暑熱熏蒸得詩人心如湯煮。他希望能夠喚來萬里長風,疏解夏日的燥熱。,此詩當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夏,當時杜甫在華州(今屬陝西渭南)。那一年四月,關中大旱造成嚴重災荒,災民流離失所。杜甫從長安回到華州以後,仍然時時憂慮動蕩的局勢和苦難的人民,因作此詩以抒懷。,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北宋文學家、四川歷史名人蘇軾在七歲時曾聽過蜀主孟昶的《洞仙歌令》,而四十年後,只能隱約記住首兩句,他便發揮其豐富的想象力,運用他的文思才力,補足剩餘部分,於是就有了《洞仙歌·冰肌玉骨》這首詞作。,此詞以豐富的想象,再現五代時期后蜀國君孟昶和他的貴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訶池上消夏的情形。“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花蕊夫人的風姿躍然紙上,即便是在炎炎夏日,她冰一樣的肌膚,玉一般的身骨,自然是遍身清涼無汗。宮殿里清風徐來幽香瀰漫,至今讀來讓人倍感清涼。,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去往汝州(今河南汝州)就任。他先是從黃州去筠州等地,會完老友后從陽新經瑞昌、永修、安義、奉新等地去筠州看弟弟蘇轍,寫下《自興國往筠宿石田驛南二十五里野人舍》一詩:“溪上青山三百疊,快馬輕衫來一抹。倚山修竹有人家,橫道清泉知我渴。芒鞋竹杖自輕軟,蒲薦松床亦香滑。夜深風露滿中庭,惟見孤螢自開闔。”,詩中描寫了他策馬行走在陽新綠水青山間的美妙體驗,即便是炎熱的天氣,行走在其中也倍感清涼。小溪邊的青山層層疊疊,穿着輕衣騎着快馬飛馳而過。山腳下竹林里有戶人家,一條清泉橫在路中似乎知道他渴了。穿着草鞋拿着竹杖自覺輕鬆柔軟,用蒲草編的席子和松樹做的床也感覺香滑。深夜屋中風露滿堂,只看到一隻螢火蟲在空中飛舞……,在大暑節氣來臨前,隨着四川歷史名人的詩詞,感受他們曠達和超然的胸襟,心境也就多了一分涼爽之意。
21
2022.07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5566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