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註冊_當下個人史寫作的四種面向

20

回顧2022年以來的中國出版動態,以敘寫個人生命歷程為主題的個人史寫作類新書,成為不容忽視的一個出版潮流。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個人史類新書,開始越發呈現出跟家族史、學術史、群體史、地方史等相關歷史門類交融和打通的可喜面向。筆者特意從中選出《尋常百姓家》《朴:童慶炳口述自傳》(後文簡稱《朴》)《我的弔帶裙》《鹽鎮》這四部代表性作品,來探究個人史寫作的大潮流下,不同背景的作者踐行的不同的寫作面向。,《尋常百姓家》:以個人史勾勒家族史,《尋常百姓家》的作者么書儀是知名中國戲曲史學者,其愛人洪子誠教授是中國現當代文學領域的著名學者。從書名中的“家”字就可以看出,本書的寫作宗旨,並不是記述么書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是通過她的訪談、回憶與文獻梳理,盡可能地勾勒和還原其所在家族的歷史。,在這種家族史的采寫歷程中,么書儀的中國戲曲史研究背景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一方面,她大量運用訪談錄音、書信、檔案手稿等第一手史料,來有效支撐家族百年的歷史書寫,這種對史料的開發、梳理和有效運用,得益於一位專門史學者的專業學術訓練;另一方面,儘管寫的是父母、親戚等感情上極度親近的家族成員,但作者仍然秉承史家之秉正直筆的風範,以讓史料自己說話的客觀態度和極其克制隱忍的溫情書寫,艱難而又細緻地還原出自己所在家族百年來隨時代變遷而浮沉的坎坷歷程。作者嚴格基於史料書寫,不虛美、不隱惡的寫作態度,以及盡量收斂自己之於家族成員的溫情,以一種將家族成員研究對象化、客體化的立場敘寫家族歷史的姿態,都讓人敬佩不已。,在作者這些質樸而珍貴的文字中,我們能讀到宏大政治的變化對於普通人生活巨大的影響,能讀到個人命運跟其出身、性格和所處大環境之間的宿命般聯繫,也同樣能讀到善良、勤勉、本分等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在時代巨變中的堅守與傳承。這樣的個人史書寫,是20世紀中國歷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朴》:從個人史管窺學術史,如果說《尋常百姓家》里的學術積澱更多體現為一種“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客觀書寫的史學學術訓練的話,那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藝學學科重要創建者童慶炳先生的口述自傳——《朴》,則自始至終體現了一種以個人史書寫學術史的寫作自覺。這部細緻梳理了童慶炳先生的人生歷程、學術成就與時代感悟的口述自傳,大致具有三個方面的重要史料價值,而每一個方面都與學術史的寫作聚焦問題意識有着密切關聯:一是以童慶炳從福建山村孩童到北京知名學者的人生經歷,展現出中國20世紀下半恭弘=叶 恭弘的教育史、社會生活史與社會文化史的豐富信息;二是以改革開放以來童慶炳重建文藝學學科的豐富經歷,管窺中國文科的學術研究與教育體系從重建到復興的完整歷程;三是以童慶炳跟黃葯眠先生一起恢復文藝學學科的研究生培養體系的細緻回顧,展現中國文藝學學科的師承體系與學術發展脈絡。,就第一方面而言,童慶炳從鄉野孩童到知名學者的個人生命成長曆程,能夠為20世紀下半恭弘=叶 恭弘中國教育的日益普及和大眾化、中國社會遷徙與流動性的加速,以及中國民眾通過教育實現的階層向上跨越等,提供豐富的個案式的一手史料;而之於第二方面,童慶炳對文藝學學科的重建歷程本身,就是中國文藝學學術史以及中國文科學術史與教育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後,對於任何一門學科而言,其學術薪火的傳承脈絡與知識體系發展情況,都是其學術史最為核心的內容之一,因此書中的相關記錄,之於中國文藝學學術史而言,同樣深具價值。,這部《朴》,也讓筆者想起自己於2019年初出版的關於新中國文科各個方向的第一位博士的口述訪談實錄《開山大師兄》。無論是《朴》還是《開山大師兄》,其基本的寫作出發點,都是以中國學術的重要開創者、親歷者和參与者的個人生命史書寫,來豐富中國學術的百年發展史的一手史料。事實上,由於中國各個學科的開山級學者如今大多已經進入暮年,相關研究者與寫作者應該抱着一種與時間賽跑的緊迫感,對這些學者進行完整而系統的“搶救式”口述訪談。而這樣的訪談書寫,對各學科的學術史研究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我的弔帶裙》:以個人史書寫群體史,跟《尋常百姓家》和《朴》均出自知名學者之手不同,《我的弔帶裙》的作者是一位素人寫作者。這本出自長期在深圳打工的女作家鄔霞的非虛構紀實作品,詳細記述了個人在夢想與苦痛、美麗與暗淡、城市與鄉村之間掙扎與徘徊的生命歷程。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寫作過程中,除了關照自身的生命體驗之外,還有着清晰的關注自己身邊打工群體的生活狀態與整體面向的寫作自覺。正是基於以個人史書寫群體史的這種寫作姿態,這本以個人化的“我的”冠名的作品,也足以成為了解中國當代年輕打工群體工作生活狀態的重要一手文獻。,基於作者的知識文化背景限制,《我的弔帶裙》里的文字質樸而略顯絮叨,表達也明顯缺乏敘事技巧,但字里行間的真誠、執拗,以及面對種種困難而不屈向上、堅守理想的生命力與個人氣質,實在觸動人心、讓人生敬。就文學性而言,這種去除一切偽飾與雕琢的文字,足以讓每一位不屈服於命運安排的讀者產生共鳴;就社會性而言,這部《我的弔帶裙》是一份難得的由打工群體自我講述的生動文本,其獨特的史料價值和社會學價值值得引起重視。,《鹽鎮》:以個人史關照地方史,同樣是書寫普通人的故事,如果說《我的弔帶裙》是以個人生命關照打工群體的生命狀態的話,那麼資深媒體人易小荷最新出版的這部《鹽鎮》,就是以西南一家村鎮里各位普通女性的生命故事書寫,來為中國延續千年的地方史書寫提供嶄新的面向與內容。,“鹽鎮”位於四川自貢的郊區,既非知名歷史文化村鎮,也沒有出過什麼重要名人。千百年以來,這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鎮,一直在歷史長河的奔流不息中,默默地生長、繁衍與變遷,在任何歷史書寫當中,都近乎處於無聲與沉默狀態。而得益於易小荷的發現,這座普通村鎮里發生的種種生命故事,一下子藉由《鹽鎮》而為廣大讀者所熟知、熱議與傳播。從這個角度來說,易小荷正是以當代人物故事踐行新型地方史書寫的代表性作者。,之所以將易小荷的地方史書寫命名為“新型”,是因為她筆下這些各個年齡段的村鎮女性,在中國傳統的方誌書寫中一直處於缺位狀態;而為數不多的僅有書寫,也往往是體現在《烈女傳》《貞女傳》這樣宣傳傳統封建道德倫理的高度意識形態化書寫之中。相比之下,易小荷的女性書寫,則是基於完全不同的寫作面向。她用一年多的時間,親身居住生活在“鹽鎮”,跟這些女性同吃、同住、同生活,以一位女性的同理心與同類共情,認真地傾聽和參与這些村鎮女性的日常生活,最終形成那一篇篇富於生命溫度與人文溫情的動人故事。,為了最大程度地還原這些普通女性的生命狀態,易小荷充分運用了包括參与式觀察、深度訪談、實地田野調查等在內的人類學民族志方法,這種以人類學學術方法、文學化動人表達、個人史寫作基調,來書寫村鎮地方史的寫作嘗試,同樣是構成其地方史書寫之“新型”的重要體現。在對這些普通村鎮女性的生命故事的細緻書寫中,作者時刻關照村鎮女性生存境遇背後的前現代家庭社會秩序、倫理道德觀念。,基於《尋常百姓家》《朴》《我的弔帶裙》《鹽鎮》這四部個人史類代表性著作在主題內容、寫作面向、視角方法等方面的不俗貢獻,我們有理由期待這類兼具歷史、文學和學術價值的作品能夠越來越多地湧現,既有力地豐富了大眾歷史寫作的面向,又积極探索了非虛構寫作的不同樣式。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