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度夏有三部曲——避暑、防暑、樂暑。能避暑的人不會是“平頭百姓”,防暑系“生齒所需”,樂暑更是“庶眾所趨”。,誰有條件避暑,北京是遼、金、元、明、清的故都。首先皇帝要避暑。於清而言,在塞上之地有“避暑山莊(承德)”,在京城則置三山五園。香界寺、大覺寺、潭柘寺等名剎中,都建有避暑行宮。,王公們會找高僧、高道做“替身”,代為修行,而自己為了禮佛、近佛、親佛,夏季要到寺觀中“修持”,其實是避暑。白雲觀、戒台寺、天台寺等遂成為顯貴們的“清涼界”。中小寺觀也“當仁不讓”,三伏時往往客滿,文人雅士在曲徑通幽的靜、凈之中“自開生面”。,皇上以孝道治天下,犯官籍產時“不沒墳塋”,也就是抄家時不沒收墳地。故高官顯宦們在風水寶地廣置陰宅,不但附有香火地,還附有果園、菜園和守孝的墓廬,往往在夏季前往給先人“守孝”,避暑也就兼之了。,民國時期,政壇高官、社會名流在北京的名山大建別墅,至今猶存者有林行規的鷲峰山莊、周肇祥的鹿岩精舍、庄士敦的樂靜山齋、熊希齡的雙清別墅……當年這些別墅的功能主要是避暑。,西山中多名剎,為了“搞活經濟”,碧雲寺、卧佛寺等大型寺廟,均舉辦“夏令營”。位於西郊的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經費充足,曾為師生們在寺廟“包房度夏”。,上世紀20年代,西山飯店(位於八大處)、老香山飯店(位於靜宜園內)先後建成,北戴河海濱也開發了出來,洋派人、新派人避暑有了更多選擇。,城區大學中的師生們好就近避暑。在什剎海、陶然亭、太平湖、龍潭湖等濱水之地的寺廟或民宅中租房“小憩”,或治學,或研討,或沉浸在二人的小天地中,或兼而有之。,市井小民夏季屋中酷熱難耐時,只能出屋“避暑”。最佳去處是衚衕中的老槐樹下、大柳樹下。一張小桌、幾個板凳,獨坐是養神,小聚是舒心。老街坊們湊在一塊兒,總有說不完的話題。一壺“高碎”能喝上半天,茶淡了,興猶濃。,如何來防暑,舊京防暑之道甚多。首先是“儲冰”,宮中有御窖、王府有邸窖、工部有官窖、民間有土窖,數量之多,可滿足京城人士防暑之用。冰是老北京度夏不可缺之物。,八國聯軍之役,慈禧逃到西安。時值酷夏,老佛爺想喝冰鎮酸梅湯,但西安無冰窖,只能“望京生嘆”了。江南雖富饒,也無冰窖。“夏天無冰,口福減半”,不虛也。北京傳統的冰窖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猶存,德勝門外的冰窖口衚衕有一座巨型土窖,一直營業到上世紀70年代。,入夏后,太醫院、官醫院、寺廟、老字號、慈善人家都備下防暑、去暑的草藥或“去暑湯”,置大缸、大盆、大壺於當街,供路人飲用。對於拉洋車的、拉排子車的、趕大車的、拉駱駝的……這些去暑湯真真切切起到了防暑的作用,甚至是救命的作用。太醫院、官醫院不存后,民間煮草藥湯的傳統延續了下來,成為老北京的記憶。,入夏后,大小四合院中有搭天棚的習俗,天棚又叫涼棚,和屋裡相比甚覺爽意。慈禧太后深諳此道,在頤和園樂壽堂前搭起了涼棚,午休時在棚中小憩。老北京有“天棚、魚缸、石榴樹”之說,三者具備那就是“殷實人家”了。,過去大四合院中多有水井,小四合院中也有乾井。不論水井還是乾井,井中的溫度均比井外低。夏季將食品儲放其中,可降溫、保鮮。,一進入農曆五月,家家戶戶都要掛帘子、開紗窗。開紗窗是將窗戶紙撕去,換上紗布。紗布有不同的材質,又叫冷布。綠色的最養眼,故詩詞中多有“綠紗窗”。,進入夏季后,人們都要換裝。中上等當然是絲、綢、羅、緞等高檔品,較為親民的是夏布,穿在身上透氣性好,覺着爽,系應時之佳品。若穿一身夏布衣褲,則配絲綢大褂。大褂一般不穿,搭在肘上,以示是長衫幫的文明人。,涼席、涼墊、蒲扇、芭蕉扇、蚊香、艾草系家居之物。男人外出持摺扇,婦女握團扇。草帽品種頗多,有傳統的,也有西化的,出門時戴上,有實用性也有禮節性,特別是“場面上的人”,極愛。,樂暑最逍遙,夏季酷熱,但有口福。舊京的主食系“南糧北調”,副食只能就地解決。囿於自然條件,冬季、秋季、春季,老北京的吃食遠不如夏季。農曆五六七這三個月方可享口福之美,此時水果、青菜、河鮮、湖鮮開始上市,品種之多不讓江南。,京郊多湖泊澤地,盛產藕,京城內的什剎海、筒子河等地的鮮貨在五月初就開始上市。賣桑葚、櫻桃、甜瓜的也應時而至,酸梅湯最為搶手,特別是冰鎮的。嫩玉米又稱“五月鮮”,深受市民歡迎。甜瓜品種多,能由五月賣到七月。,進入六月,賣西瓜的就來了。永定河畔的沙質土地最適合種西瓜。西瓜上市的時間比較集中,可謂物美價廉,冰鎮的更是熱賣。六月中,大路的河鮮、湖鮮開始上市,最應時的是菱角、老雞頭(芡實)。由於酷熱,賣雪花酪、刨冰、冰核的充滿大街小巷。,農曆七月酷暑已近尾聲,但“秋老虎”也不是善茬兒。冷飲、生鮮還在熱銷,葡萄、棗、梨、山裡紅……開始上市。,北京系“燕地水鄉”,河、湖、澤地之中魚蝦蟹甚多,實不遜江南。老北京講究只吃活的,魚置大水盆中出售,“一翻肚子”就只能製成鹹魚、乾魚了。蝦、蟹只吃青的,一變色就無人問津了。,冬三月市民只能靠“看家”的大白菜、蘿蔔、土豆度日,“洞子貨”(溫室蔬菜)即使是小康人家也無力購買。春秋兩季短,上市的青菜也不多,只有夏季才能“食青”“食鮮”,有人戲之曰:“窮人家的孩子,夏天才透着水靈。”,暑中尋樂,自有去處。首選是什剎前海的荷花市場,因荷成市,頗具文化氣息。來逛之人多品湖鮮,沿湖的會賢堂、慶雲堂、烤肉季、合義齋等飯館均享譽京華,所售四冰碗、四冰盞、冰鎮荷恭弘=叶 恭弘粥更是應時熱銷,而且在湖濱之地設“水座”,遊客可以在荷香綠境中進食。,柳陰之下,攤商一家挨着一家,撂地演出的藝人頗多,均系長衫幫。出售文玩、字畫、舊書的地攤也多,攤主不吆喝,出口成章,用詞文雅,靜靜地展示自己的商品。後世研究什剎海的學者認為,荷花市場是“天橋文化的雅化,士大夫文化的平民化”。,荷花市場有一位常客甚有影響,就是溥儀的生父攝政王載灃。他好到臨湖茶棚中小坐,在品茗之餘略進風味小吃。這位王爺十分謙恭有禮,每當小二端來他所要的小吃時,必欠身示意,道聲“勞駕”。,北京人好泡茶館,清朝時,最熱的日子人們出城去泡“野茶館”。早去晚歸,一泡就是一天。首選之地是安定門外的興隆寺、東直門外的葡萄園。興隆寺距安定門裡許,西臨京城著名的甜水井“上龍”。寺北積水成泊,蘆葦叢生,環泊垂柳蔥綠。興隆寺中有一株數百年的“文王樹”,花開時香籠小院。寺僧在西配殿外設茶座,可遠眺西山諸峰,近觀平湖水燕,一洗暑熱中的喧囂。寺中為茶客備有素齋,正曰“入憩皆宜”。,葡萄園位於東直門、朝陽門之間,西臨護城河,東接一片荷塘,形成了“兩水夾老園,清波映青玉”的畫境。園中一百多架大青玉葡萄,枝繁恭弘=叶 恭弘茂,遮住了夏日的驕陽。園圍短籬,籬上爬滿了牽牛花,園角有幾株老槐,濃蔭深翠。在葡萄架前、老槐樹下品茗,入韻入微。,城區的大學生,暑期常組成自行車旅行團。一位老先生是北師大世家,曾雲:“姐姐是自行車旅行團的活躍分子。母親定規:出遊必須帶上弟弟。”正讀高小的男孩就成了大學生旅行團的編外成員。長河、紫竹院、玉淵潭、陶然亭……哥哥姐姐們寫生、彈琴、唱歌、收集標本,在柳陰下讀書,在花叢中覓句。小弟跟在釣魚的哥哥們身後靜觀,或者去粘知了、捉蜻蜓。,回望歷史深處的老北京度夏,也不要忘記三伏天烈日下奔命的“祥子”……這一筆不是畫蛇添足。
29
2022.07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5579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