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註冊_國潮新品“荔枝香” 古人還有2.0和3.0版

20

今年夏天,荔枝殼迅速出圈了,各大短視頻APP相繼推出了用荔枝殼制香的教程,於是“荔枝香”成為了國潮新品。,事實上,用荔枝殼制香並不是現代人一時興起的“奇思妙想”,而是古人留下來的生活雅趣。原本吃剩下的荔枝殼在古人的創意中,再次獲得了重生,成為了清新馥郁的香品。陸遊曾在《焚香賦》中透露過一個秘方:“從山林之故友,娛耄耋之餘日。暴丹荔之衣,庄芳蘭之茁,徙秋菊之英,拾古柏之實,納之玉兔之臼,和以檜華之蜜。”其中“丹荔之衣”指的就是荔枝殼,而其餘的原料也都是山中常見的植物。,陸遊的這個配方講究清雅樸素,而與他有着同樣“制香理念”的當屬宋仁宗的溫成皇后,也就是電視劇《清平樂》中張妼晗的原型人物。這位生前頗受聖寵的女子有一“閣中香”,蘇軾《香說》載:“溫成皇后閣中香,用松子膜、荔枝皮、苦練( 楝)花之類。”荔枝天然馥郁的香氣與皇宮中常用的龍涎香、龍腦香等奢靡貴重的香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成為了香料中的一股清流,這明顯就是打的差異化競爭啊!不知宋仁宗對這位女子的眷顧中有沒有一點荔枝的功勞?,不過這兩位的荔枝香都有些小眾,頗具盛名的當屬“洪駒父荔枝香”:“荔枝殼(不拘多少),麝皮(一箇)。右以酒同浸二宿,酒高二指,封蓋。飯甑上蒸之,酒乾為度。日中燥之為末,每一兩重加麝香一字,煉蜜和劑作餅,燒如常法。”這個配方非常瀟洒,只有荔枝殼與麝香兩味香料。此香非常純凈,只取荔枝殼的清香,而麝香主要是用來發香,以增加荔枝殼香味的擴散力。這種荔枝殼與麝香的合香之法,后在荔枝的產地福建等地區廣泛流傳。古人與現代人一樣講究留香的持久度。,而擬寫這個配方的洪駒父即洪芻,是一個制香大師,《香譜》就是他寫的,駒父是他的字。這位制香大師有一個很有名的舅舅,也就是黃庭堅。或許洪芻沉迷制香是受舅舅影響,因為黃庭堅對制香也很痴迷,並且還很有他的一套。比如荔枝殼到了他的手中,製成香后,就不再叫“荔枝香”,而是被取名為“聞思香”。這麼有意境的名字其實大有來頭,據南宋孝宗朝《錦繡萬花谷》載:“山谷論香有謂‘聞思香’,取《楞嚴經》觀音所言‘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因以名香。”,那麼,黃庭堅的“聞思香”的配方有什麼特別之處?陳敬在《陳氏香譜》中錄:“紫檀半兩(蜜水浸三日,慢火焙),甘松半兩(酒浸一日,火焙),橙皮一兩(日干),苦楝花一兩,榠查核一兩,紫荔枝一兩,龍腦少許。右為末,煉蜜和劑,窨月余爇之。”黃庭堅的這個配方中,對荔枝殼設立了一個小小的門檻,必須用“紫荔枝”,即莆田產的陳紫荔枝。據說這個品種的荔枝香氣極為清雅馥郁,書法家蔡襄曾在《荔枝譜》中將其列為荔枝中的極品。,獨特的香氣,再加上黃庭堅賦予它的文化價值,很快“聞思香”就在制香界廣受好評,於是有人研製出了“聞思香2.0”,在原有配方中增加或削減配方中的香料比例。如《陳氏香譜》中的“百里香”就是參考了“聞思香”的配方,方中依然是以荔枝殼為主香,但對荔枝殼的要求就更加嚴格了:“茘枝皮千顆(須閩中來用鹽梅者),甘松、棧香各三兩,檀香(蜜拌炒黃色),制甲香各半兩,麝香一錢(別研)。右細末,煉蜜和令稀稠得所,盛以不津瓷噐,坎埋之半月取出爇之。再投少許蜜捻作餅子亦可。此蓋裁損聞思香也。”其中荔枝殼必須是用福建產的紅鹽荔枝,先得將佛桑花用鹽梅浸潤製成紅漿,再放入荔枝殼腌漬,最後還要曝晒成幹才能成為制香原料。這一道工序是為了讓腌漬后的荔枝殼增加一絲酸甜的氣味,使得“百里香”的氣味層次感更豐富。,既然宋代有“百里香”,那麼明代表示:咱們不能輸,來個“千里香”!據明代劉基編纂的《多能鄙事》載,這個“千里香”與“百里香”稍有不同,主要原料依然是荔枝殼,不過用不到一千個荔枝殼了,五百個就夠,也不必腌漬,但是卻要加上龍腦、沉香等貴重原料,製成香餅以焚熏。,明末清初詩人屈大均曾寫過一首長詩《荔枝酒》,詩中有雲“花先入釀仙人識,殼即調香內府知”,可見荔枝香在明代早已不是文人的專屬,宮中內府也開始使用荔枝殼制香。最浮夸的當屬高濂在《遵生八箋》記載的宮中內府印香方“夢覺庵妙高香”,配方中雖用荔枝殼作為制香原料,但是配方中的香料卻非常複雜,有二十六味之多。後來,擅長制香的高濂對此做了改動,減為二十四味香料,稱其可對應二十四節氣。,至此,古人對於研製“荔枝香”開始走向了奢靡的程度,與最初要留住荔枝香氣的初衷越來越遠,這種比香鬥富的奢靡行為不值得效仿。我們現代人要想用吃剩下的荔枝殼制香,不妨學學蘇東坡,他最愛制的小四合香,也被稱為“四棄香”,正是用了荔枝殼、橙皮、梨皮、甘蔗滓這四種常被丟棄、卻香味猶存的原料。此香雖不如沉檀龍麝名貴香料的氣味厚重綿長,但卻有着果蔬的天然香氣。畢竟,人間有味是清歡。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