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平台_最愛秋光好 佳節又重陽

20

從遍插茱萸、賦詩飲酒的古時習俗,到崇老敬老、厚德仁愛的現代意蘊,重陽節早已不是簡單的自然時令,從古至今,文人墨客和書畫家留下了許多關於重陽節的詩詞、書法、繪畫、篆刻等藝術作品。本報選取了部分代表性作品,與讀者共賞,表達我們對讀者的節日祝福。,重陽節習俗:登高 賞菊 敬老,在古代,九被認為是陽數,乃“數之極”,所以被賦予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所以又稱為重陽,古人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金秋時節,極目皆美景,不妨登高而飲,賞黃花、享糕餅,古往今來,我們在這熟悉的情景中感受古人的習俗,也融入自己對美好情感、幸福生活的寄託。,重陽節的叫法很多,按時令說叫“重陽節”“重九節”“九九重陽”,按風俗說又常常被人稱為“登高節”“茱萸節”“菊花節”“曬秋節”,傳統重陽節,歷來有登高、採菊、插茱萸等習俗,並逐漸演變成登高賞秋和感恩敬老兩大重要主題。,“重陽節”之名稱記載,始見於三國時期。因九月屬秋尾,重陽節的很多習俗與深秋有關。《呂氏春秋》記載,古人有在九月豐收祭饗天帝、祭祖的活動,這一習俗逐漸嫁接到重陽節。至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又加入了賞菊和飲酒的習俗,直至今日。,藝術中的重陽節:重在意象表達,唐代以後,重陽節逐漸成為文人雅士聚會飲酒,賞菊、繪畫、吟詩的日子,出現了大量吟詠重陽節的詩詞,以及以重陽節為題材的繪畫。其中廣受傳誦的千古名句有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以“重陽”“登高”為意境的國畫層出不窮。當代著名畫家張大千根據王維詩意畫了一幅《重陽登高圖》,畫面上山峰巍峨,一位老人立於大磐石之上,極目遠眺,似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志。此畫構圖嚴謹,視野開闊,筆墨華滋,氣勢磅礴,以宇宙之大莫過我心的氣魄,成功地表現出關隴山水的雄偉挺拔及石骨堅凝的特質,表現了畫家在重陽佳節時登高望遠,懷念友人的意境。另外,清初畫家石濤也畫有一幅《重陽登高圖》,表達的也是唐詩的意境。,“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重陽節自古又被稱為菊花節,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賞菊可謂是重陽節里必不可少的一件雅事。畫家們也常常以重陽賞菊為題材繪畫。清代畫院畫家們尤愛把重陽節的登高和賞菊交融在畫面上。如右上圖清朝佚名畫家所畫的《菊花成扇》,一朵菊花清新脫俗,显示出作者的高潔。另外,清代畫院的《十二月月令圖·九月》把重陽節登高和賞菊交融於一幅畫面上。中間花圃中擺滿了大大小小應景的菊花,人們穿插其間,共賞秋景。菊花也被人們稱作延年益壽的花,有很多畫菊花的中國畫作品都題為“長壽”。,在此佳節,與好友相聚,一起吃螃蟹,賞菊花,再斟一杯菊花飲,吹着涼爽秋風,欣賞國畫名家筆下的菊蟹圖,可謂愜意之極。海派傑出代表畫家朱屺瞻《重陽菊蟹肥》,處處洋溢着生活的情與趣。朱屺瞻擅長畫熟蟹,用筆蘸朱磦、赭石畫之,呈赭紅色,蟹腿紛亂陳於盤中,驕橫無存,只留鮮腴之味。“有蟹盈盤,有酒滿壺,君若不飲何其愚。”《重陽菊蟹肥》中,簡練的線條勾勒,稍事渲染,肥蟹、菊花、美酒,把秋日的暢達表達得淋漓盡致。古人有詩云:“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一生矣。”這樣誘人的情形,被畫家藝術化地展現在作品中,變成了一幅饒有趣味的水墨佳作。,潘天壽的《黃花燈影古重陽》,也是描繪重陽節賞菊的佳作。用靠椅的方形結構與菊花的圓渾結構來營造追求自己的格調,凸顯畫家的精神追求和審美品位。設色上,調和花青、赭黃、橘紅,而以焦墨統籌其間,使整幅畫在色彩上形成強烈對比,但又絲毫不顯突兀和衝突。,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以重陽為題材的書法墨跡。吳昌碩更是在人書俱老的晚年多次為重陽佳節揮毫創作。這幅《重九篆書黃花古寺六言聯》是吳昌碩在重陽節時所作,線條均勻,字形修長,明顯的小篆筆法。款署有“用筆虛處見靈,實處見古”字樣,可見吳昌碩當時對這幅作品還是十分滿意的。,篆刻《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由數次入選全國篆刻大展的著名篆刻家劉鵬創作。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其文化內涵正可用“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八字白文篆刻體現出來。這幅作品在漢印底蘊基礎上又加進近代篆刻的名家風格,細賞之下,充滿古雅的金石趣味和大家氣象。,詩的節日,中國歷史上的重陽之日,多有典故和詩詞,誕生許多名篇佳作。,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路過南昌,正趕上洪州都督李元嬰於滕王閣大宴賓客。宴會上,王勃突發靈感,作《滕王閣詩並序》,留下千古絕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成為中國文化史上描寫重陽之景的名句。,其實,用唯美的文字把佳節記錄下來,是中國人特有的浪漫,尤其是重陽節之時,正是豐收之季,是登高賞景、遍插茱萸、品菊食蟹的好時節,自然少不了詩詞歌賦。從楚國屈原“集重陽入帝宮兮”到東晉陶淵明“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到唐代李白“攜壺酌流霞,搴菊泛寒榮”,再到宋代蘇東坡“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直至清代納蘭性德“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只覺魂銷”,一年一度的重陽節竟成為詩的節日,光是一部《全唐詩》就有近千首詩寫重陽節。由此聚成了一部只有中國才有的九月初九詩歌史,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重陽節的詩詞,內容豐富多彩,描寫賞菊的詩詞則最多。唐代孟浩然《過故人庄》中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是典型代表。重陽節遍插茱萸是知名度最高的詩中意象,此習俗早在漢晉之時就已流行,描寫的詩以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最為知名,其中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婦孺皆知,少兒能誦,其所蘊涵的兄弟之情也感動着每一个中國人。詩中的茱萸是一種落恭弘=叶 恭弘小喬木,開小黃花,果實橢圓形,味道酸酸,是著名的中藥。我國古代,九月初九爬山登高,臂上必佩“茱萸囊”消災祈福。,傳統是根,文化是魂,重陽節讓我們深刻領悟到中華文化的情與思,民族發展的精氣神。談到重陽節的文化內涵,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李東說:“重陽節崇尚孝善之道,常懷感恩之心。重陽節之際,問候親人,祝福長者。送上最質樸的語言,最貼心的陪伴,愛老、敬老的實際行動,就是最好的節日禮物。”家國情懷,意蘊深遠,所以我們今天的重陽節,不僅在歲月靜好和唐詩宋詞里,還在我們要繼承老一代奮鬥的價值觀和最質樸的犧牲精神中。只有在傳統之上進行有價值的賦能,才能讓重陽節在新時代擁有更加豐富的時代內涵。,今日又重陽,筆者忽想起王勃一首小詩《九日》:“九日重陽節,開門有菊花。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在一開門就見到菊花的日子里,來送酒的人是否也如陶淵明一樣高潔呢?有此想象,即為智者。,九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又稱“重九”,古人認為是吉祥的日子。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