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註冊_內心豐富的人從不畏懼孤獨

20

對於現代人來說,越來越便利的电子通信設備,並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有時甚至從技術上加劇了溝通的障礙。在物質生活日益改善的今天,如何面對孤獨似乎成了我們生存下去的重要問題之一。在這一點上,文學已經為我們給出了答案。,痴迷書籍的人,一個終生未能擁有自己家庭的廢紙打包工人,35年來一直置身於地下室的廢紙堆中,從事着世界上最卑微的工作。但他卻以此為契機,通過閱讀神話、哲學、文學等著作,將自己本來可能孤獨至極的人生過得分外充實。這就是捷克作家博胡米爾·赫拉巴爾(1914—1997年)的小說《過於喧囂的孤獨》中的主人公,也是作者親身經歷過的人生。,博胡米爾·赫拉巴爾曾經自願去做鋼鐵廠工人,工傷痊癒后又到廢紙收購站成為打包工人。赫拉巴爾筆下的大部分人物都是普通人,他們默默無聞,甚至“被扔到社會的垃圾堆上”。作家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挖掘這些人物身上的特點和語言中的精髓,使他們成為文學星空中熠熠發光的人物。他們幾乎都具有同一個特點,那就是所謂“巴比代爾式”的舉止言行。這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使沉重的生活變得輕鬆的風格。,小說中的廢紙打包工漢嘉,甚至將這種生活稱為“我的愛情故事”,將他度過生命中大部分時光的地下室視為天堂,因為那裡是完全屬於他的世界,他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如飢似渴地閱讀被當作廢紙丟棄掉的珍貴著作,就好像是“把美麗的詞句含在嘴裏,嘬糖果似的嘬着,品烈酒似的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着,直到那詞句像酒精一樣溶解在我的身體里”。他的生活原本非常艱苦:老鼠成群的地下室,永遠處理不完的舊書,還有成群向他進攻的蒼蠅,唯一的慰藉僅僅是偶爾喝點啤酒。然而,他幽默地說:“三十五年中我喝下的啤酒就能灌滿一個五十米長的游泳池……我掉光了頭髮的腦袋是灰姑娘的核桃。”漢嘉甚至決定退休后把廢紙打包機買下來,放在花園裡陪伴他。他也曾說自己的生活一向是悲哀和孤獨的,卻也在其中傾注了所有的熱情,而且藉此與形形色色的人物建立起聯繫,尤其是那些個性鮮明又充滿韻味的茨岡女人,還有一些文化人,其中就包括時常來他這裏購買廢紙堆里淘出的書籍的美學教授和《戲劇報》評論家。漢嘉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魅力,正是因為他善於從眼前的生活中找到快樂,又善於用幽默來裝飾自己悲慘的日子。,漢嘉對於書籍的痴迷,不禁令人聯想到美國作家雷·布萊伯利(1920—2012年)的小說《華氏451度》中的消防員蓋·蒙塔格。故事發生於20世紀50年代初,正是麥卡錫主義在美國橫行的年代。主人公蒙塔格同樣是一個痴迷於書籍的人。他在執行焚書任務的時候,趁同事不注意將勒令銷毀的書籍帶回家偷偷閱讀。其實,其他消防員也都會好奇地“偷回”一兩本禁書,只不過他們會在24小時內將其銷毀,以保證全家平安。蒙塔格卻極為大膽,他收藏了數目可觀的經典書籍仔細閱讀,還希望與妻子討論讀書的心得,更是想辭去這份令人厭惡的工作。然而他的妻子依賴電視而對書籍並不感興趣(揭露電視對人們閱讀習慣的威脅也是作者撰寫這本書的重要原因之一)。最終,妻子告發了丈夫私藏禁書的行為,消防隊準備用噴火器摧毀他的家。幸好蒙塔格逃到了鄉間,與那些逃亡的鴻儒會合,繼續誦讀經典。,當書籍與知識面臨危難的時候,挺身而出的不僅是通常意義上的知識分子和文化人,也有身處社會底層的普通人。或許因為他們過着貧困而又孤寂的生活,才對書籍產生了超乎尋常的執着與痴迷,而書籍也賦予他們充實的生活以及活下去的勇氣。,文學作品中的獨行俠,意大利作家路易吉·馬萊爾巴 (1927—2008年)在短篇小說《蜘蛛人》中寫道:“在獨處的時光中,我們的身上可能會迸發出獨特的機制。沒有孤獨,愛因斯坦就不會提出相對論,萊奧帕爾迪也不會成為詩人。”小說的主人公在一家銀行當出納,業餘時間基本都待在家裡。他本人最喜歡看漫畫,或者模仿電影裏面的英雄人物。有一段時間,他決定模仿電影里的蜘蛛人。一天晚上,他把尼龍繩系在暖氣片上,從窗戶跳出去,嘗試着像蜘蛛人那樣飛行。雖然他後來意外受傷,只得暫時放棄做大英雄的遊戲,但有一天,一個男孩認出了他並稱他為蜘蛛俠,這不啻對他這次冒險嘗試的肯定和安慰。這是他對抗孤獨的遊戲,也是他眾多嘗試中的一個。,伊塔洛·卡爾維諾(1923—1985年)的小說集《馬可瓦爾多》的主人公同樣是孤單的。馬可瓦爾多是意大利南方的农民,為了生活舉家北遷到大城市都靈,成為一個大工廠的小搬運工。儘管生活在大城市,但霓虹燈、廣告牌和招貼畫並不能吸引他的目光,相反,樹上一片枯黃的恭弘=叶 恭弘子,瓦片上飄落的一片羽毛,樹根泥土中鑽出的蘑菇,都不會逃過他的眼睛,引發他對季節變遷、未來期許的思考。儘管馬可瓦爾多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物,但他充滿天馬行空般的幻想。為了給家人提供健康的食物,他會去河流的源頭釣魚;為了孩子們的健康,他會帶着他們到山裡去呼吸新鮮空氣;為了家裡有木材取暖,他會到高速公路上砍伐廣告牌……儘管許多事情的結果並不如他所願,但他馳騁在自己想象的王國,始終保持着樂觀的態度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此戰勝困境與寂寥,使本來非常沉重的生活變得輕盈了許多。這是卡爾維諾在《新千年文學備忘錄》第一章提倡的那種文學的輕盈,同樣也是對待生活的一種輕盈的態度。,製造喧囂的人們,很多作家都曾說過:孤獨是一種財富。在談到自己的成名作《質數的孤獨》時,意大利著名作家保羅·喬爾達諾(1983年—)就說過,孤獨並非一件壞事,也並非總是消極的。喬爾達諾每天將自己關在自家的地下室,只有完成當天的寫作計劃方能出來。孤獨給予他一個自由而獨立的世界,一個完全屬於他和他筆下人物的世界。一個內心世界豐富的人不會畏懼獨處,因為即使遠離外在的世界,他內在的乾坤也會自行喧囂起來。,喬爾達諾是一位善於思考的作家,他筆下的人物也始終伴隨着他和他對人類社會的領悟一同成長。他的第一部小說《質數的孤獨》主要描述男女主人公少年和青年時代孤單的人生,以及他們之間那種若即若離的情感,第二部小說《人體》中的那些年輕的士兵則已經不再糾纏於青春年少的愁思,而是開始思考人與自己身體之間的關係,以及戰爭對人類的摧殘。在第三部小說《黑與銀》中,主人公已經成長為一名成熟男人,擁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他的思考也日臻成熟,並且藉助書中保姆的角色探討生命與死亡的命題。喬爾達諾每部作品中的主角也彷彿是些“獨行俠”,永遠不能被他人理解。然而,這些人物又始終在努力建立與他人之間的聯繫。這或許正是作家本人思想成熟的過程。與其說他們孤獨,不如說他們始終用自己的眼睛審視生活,用獨立的思想剖析着社會。,詩人但丁被視為意大利文學之父,他後半生顛沛流離,始終無法返回故國。然而,他並沒有在這種表面的孤寂中沉淪,而是創作出了一系列傳世佳作。除了描述單戀情人貝雅特麗齊以及對她的情思的詩集《新生》以外,他的所有重要作品都是在流放期間完成的:《饗宴》《論俗語》《帝制論》,尤其是驚世宏著《神曲》。,在《神曲》中,但丁多次以預言的形式提及或者影射了自己的流放及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處出現在《天堂》篇。但丁在那裡遇到了曾曾祖父卡洽圭達。但丁首先詢問了自己家族的歷史,以及昔日佛羅倫薩城的景象,接着向卡洽圭達問起自己未來的生活,特別是在地獄和煉獄中曾多次以晦澀的方式預示的那次流放。卡洽圭達解釋了但丁被迫離開佛羅倫薩的詳細情況,以及將被迫尋求各個領主的支持和保護的事實。他還說,但丁將與其他流亡者分道揚鑣,而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因為他們將在拉斯特拉戰役中被擊敗,而但丁將逃往維羅納避難,繼而得到貴族家庭德拉斯卡拉和坎格蘭德的收留。在這一點上,但丁產生了另一個疑問:如果他將被迫流放並不得不依靠這些貴族老爺的幫助,那麼他是否還要冒着得罪他們的風險,講出旅途中見到的一切呢?相反,如果他對一些事情保持緘默,又擔心會損壞自己的聲譽,作品也無法流芳百世。卡洽圭達清楚地回答但丁:你必須講出自己看到的現實,即使這樣做會讓一些人不悅。在卡洽圭達看來,但丁的警告應該像一陣風那樣吹到最高處,那將為他贏得榮譽;此外,也只有如此,他才能將長詩所具有的教育意義深深印刻在讀者的腦海中。,即使在地獄和煉獄中有精神導師維吉爾(代表着人類理智與哲學),在天國中有戀慕的情人貝雅特麗奇(代表神聖的恩典)作為嚮導,陪伴也僅僅是象徵性的,但丁所進行的無疑是一次孤獨的旅行。儘管如此,但丁發揮非凡的想象力和超人的學識,創造出一個沸沸揚揚的世界,那些故事使但丁這次“孤獨”的旅行充滿力量與內涵。《神曲》實質上是中世紀人類所獲得的所有知識的總和,是詩人畢生對政治、歷史、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甚至天文學等各種學科學習和思考的結晶。,賈科莫·萊奧帕爾迪(1798—1837年)是意大利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哲學家和語言學家,也是意大利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之一,近年來在意大利受人追捧的程度不亞於但丁。儘管他一生中始終在承受家鄉的閉塞、家庭的束縛以及身體的孱弱給他帶來的痛苦,但萊奧帕爾迪創作出了眾多傳世的詩歌、哲學和散文佳作,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田園詩《無限》、情詩《致西爾維亞》、表達愛國主義思想的《致意大利》以及體現他哲學思想的散文集《道德小品》和《雜文集》等等。萊奧帕爾迪的詩歌在浪漫主義中又加入了愛國主義和悲觀主義的風格,而這種獨特的風格與他一生中大部分時光都在封閉和孤寂中度過有密切的關係。,萊奧帕爾迪出生在意大利非常傳統和保守的大區馬切拉塔的沒落貴族家庭。他在童年時期就開始學習拉丁語、神學、哲學和各種經典著作,繼而開始創作詩歌作品和哲學論文,表現出驚人的天賦。14歲之後的7年中,他更是廢寢忘食地獨自閱讀父親的一萬六千卷藏書。尤其是16歲到17歲中間有幾個月,被他稱為“不受打擾地學習,並對未來有明確的期望”。這種孤獨而又瘋狂的學習方式造就了後來博學而多產的詩人,但也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1817年,在古典文學學者皮埃特羅·喬爾達諾(1774—1848)書信的影響下,他創作了飽含愛國主義精神的《致意大利》。在詩中,他回顧意大利昔日的榮光,並將其稱為“雍容華貴的夫人”,然後為她如今的模樣感到痛心,“幾塊烏青的腫塊/幾多流淌的鮮血/以及累累的傷痕……倘使你的眼睛是兩泓鮮活的泉水/哭泣也永遠不能蕩滌/你蒙受的損失與屈辱”。詩人詰問意大利淪落到如此地步的原因,繼而發出熱切的呼喊:“啊,蒼天,請讓我/用我的鮮血在所有意大利人的胸膛/點燃熊熊的烈火。”寫這首詩時,詩人年僅20歲。在不久之後掀起的意大利民族復興和統一運動當中,他的這首詩激勵了無數意大利人,為趕走外國侵略者和實現祖國的自由統一而鬥爭。,1819年,萊奧帕爾迪非常渴望擺脫家鄉雷卡納蒂鎮那種令人窒息的環境,試圖離家出走,但被父親抓了回來,並從此被看管起來,失去了自由。極度的痛苦令他幾乎失明。這一時期,他創作出了傳世的詩篇《無限》——,這孤獨的小山啊,,對我老是那麼親切,,而籬笆擋住我的視野,,使我不能望到更遠的地平線。,我靜坐眺望,彷彿置身於無限的空間,,周圍是一片超乎塵世的岑寂,,以及無比深幽的安謐。,……,當我聽到樹木間風聲颯颯,,我就拿這聲音同無限的寂靜相比,,……,就這樣,我的思想,沉浸在無限的空間里,,在這個大海中遭滅頂之災,,我也感到十分甜蜜。,故鄉的風光是如此靜謐和令他依戀,同時也是擋住他目光的籬笆。正是這種極端的孤寂與痛苦,這種地理和文化層面的狹隘以及人為的枷鎖,激發出他的遐想,從而達到一種超然於世的升華,融入無限的自然和宇宙空間,使詩歌與哲思渾然一體。,文學史上那些偉大的作家們,用他們非凡的才能與“孤獨”的耕耘,為我們創造出無數經典作品,使我們能夠在獨處的時候並不寂寞,而是能夠乘着他們為我們打造的翅膀,在作品中層巒疊翠的山嶺和喧囂的人世上空飛越。,作者:魏怡 北京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學院副教授 羅馬大學孔子學院院長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