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_陳卉麗:如何給文物“看病”

20

“文物保護與修復永遠在路上,要用科技助力文物保護工作,培養更多青年文物修復師,讓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前不久,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保護工程中心主任陳卉麗回到自己的母校四川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為師生作了一次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暨先進事迹報告。,“文物修復師是文物的‘醫生’,文物在我面前,是不會說話的‘病人’。不管在哪兒,我只要看到它們,總是不由自主地檢查有沒有病害,思考怎麼‘治療’。”從事文物修復工作28年,陳卉麗對記者笑言自己有“職業病”,“上大學時我學習了化學和材料學,在修復文物的過程中,這兩門專業的知識發揮了很大作用。”,1995年年初,陳卉麗被調到重慶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工作。她雖不是文物保護“科班”出身,但工作踏實、善於鑽研,且有材料分析、化學學科背景,很快就被分配到保護工程中心,從此與“這群不會說話的石刻”結下了不解之緣。,2008年,她被委以重任,帶領團隊參与全國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修復。該造像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集雕塑、彩繪、貼金於一體的摩崖石刻造像,但在歷經800多年風雨後,造像存在金箔開裂、脫落、彩繪變色,更涉及石質胎體內部損傷等34種病害,可謂“病入膏肓”。,在長達8年多的時間里,陳卉麗團隊攻堅克難,完成了造像石質胎體、彩繪層、貼金層的修復,使“國寶”千手觀音造像“金光再現”,開創了我國大型不可移動文物修復的先河。值得一提的是,在修復過程中,陳卉麗團隊採用了工業X光探傷、紅外熱像探測等方法和技術,這些都是國內大型不可移動石質文物修復領域的首次應用。,28年前,陳卉麗進入到文物保護行業,如今她已成為文物修復專家。28年間,陳卉麗切身感受到文物保護工作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剛入行時因陋就簡,連修復刀都是自製的。由於沒有儀器輔助和數據支撐,一些複雜、疊加的病害往往無力處理。”陳卉麗說,這些年來,隨着黨和國家對文物保護工作愈加重視,投入越來越大,各種高科技運用到文物修復中來,讓修復工作更加得心應手。,“如今,大足石刻已由搶救性保護為主轉為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並重的階段。”陳卉麗介紹,2019年12月,大足石刻監測預警系統投入使用,可實現對石刻監測數據、預警信息、監測報告以及檔案數據的統一管理。“一旦發現病害就及時干預,盡量避免文物從‘輕症’發展到‘重症’。”,2022年6月11日,大足石刻文物醫院啟用,醫院內設文物保護科技實驗室、文物保護修復室、大足石刻監測預警中心、保護與修復成果展示室等,還設有分別針對石質、雕塑、紙質文物等的專業保護修復室。為文物“看病”變得更加精細、準確。,“常常有人問我,文物修復工作既單調又乏味,既清苦又寂寞,一些清洗、加固等修復材料,還對人體皮膚有傷害,是什麼讓你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和堅守?其實,我的回答很簡單:‘因為愛!’”陳卉麗說,“文物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每當看到修復過的文物煥發新顏,內心就會涌動一股無以名狀的民族自豪感,這種自豪感會全部轉化為我工作的動力與熱愛。”,在工作中,陳卉麗總結出“中西醫結合”的文物保護手段,即文物保護工作既要憑藉積累的經驗,又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為文物體檢,這樣可以更加全面地發現文物病害,對症下藥,讓文物修復方案更加精準和有效。,“大足石刻有5萬餘尊造像,如今已經進入高速風化期。文物保護人才隊伍建設刻不容緩。”陳卉麗說。,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護工程中心的阮方紅說,自己是陳卉麗的“追隨者”。阮方紅2016年碩士研究生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在來大足石刻之前,我就聽說了陳卉麗主任的故事,她那份對文物保護的深情和執着給予了我不少力量。”阮方紅在讀研期間致力於研究凝膠清洗法在鎏金青銅器除銹以及彩繪層文物表面油煙清洗中的應用,有兩項發明專利獲國家授權證書。她目前主要從事石質文物保護工作,曾參与川渝石窟保護示範項目——大足石刻寶頂山卧佛、小佛灣保護修繕工程以及中意合作保護大足石刻舒成岩摩崖造像項目。,阮方紅說:“陳老師手把手教我修復文物,她讓我感受到做這份工作需要腳踏實地。我們青年一代要不斷提高修復技藝,運用科技手段,讓文物延年益壽、煥發生命力,更好地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擔子挑起來。”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