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註冊_科幻熱升溫,下一部《三體》《流浪地球》在哪?

20

根據作家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三體》剛收官,觀眾便迫不及待催問:“《三體2》什麼時候來?”,截至記者發稿,讓科幻電影有了獨樹一幟中國表達的《流浪地球2》國內票房已達38.63億元,在歐美、東南亞等海外市場亦佳績頻傳,引發廣泛關注。而科幻題材網文也正從“小眾圈子”成長為日益主流的文化現象——據統計,過去的一年裡,網文領域湧現出大量科幻作品,光是閱文旗下起點讀書就發表了4萬餘部,較2021全年增長近70%,且年度月票榜TOP10中50%上榜作品具有科幻元素。,隨着科幻熱潮持續升溫,業內欣喜看到本土文學創作“後浪”奔涌的同時,忍不住追問:下一部《三體》《流浪地球》在哪?,爆款難以複製,科幻細分題材有“高門檻”,線上電商平台統計數據显示,直到現在,劉慈欣科幻作品仍是“一騎絕塵”——以高達近九成的比例,遙遙領先其他國內原創科幻小說的銷量。,儘管《三體》《流浪地球》讓中國科幻實現了“彎道超車”,但“頂流”之外,要打造“黃金時代”則需一批新銳力量和作者梯隊持續的創作來支撐。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吳岩犀利指出:所謂“科幻熱”似乎更像是“劉慈欣熱”,“不少人對科幻小說的理解還很局限,我們的未來任重道遠”。劉慈欣本人也曾直言,任何一個國家的科幻類型文學,不可能憑一兩本書就達到世界級水準,得有很多部同等成色的精品才行。,“《三體》《流浪地球》的成功路徑不可複製。不止科幻,任何一個文學類別,各個時期的現象級作品都是不可模仿的。”南京師範大學教授李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每一代年輕科幻作者都有屬於自己的“影響的焦慮”,而AI迭代升級為想象力帶來更高的挑戰。科幻作者所面對的邊界,就是人類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邊界。如何拓展或重繪邊界,是創作者可書寫的新空間、新維度和新方向。,有資深編輯表示,優秀的科幻小說往往將科技和文學打通融合,使其成為完整的嵌合體,而不是為傳統故事披一層高科技外皮就能稱之為科幻小說。科幻題材本身的“高門檻”在於,不僅僅依賴語言能力和敘事方式,還承擔了“新技術翻譯家”角色,對作者的科學素養和人文審美提出雙重挑戰。“科幻創作看似很硬,但不能缺少對美學的探索。”在科幻作家萬象峰年眼中,劉慈欣作品的獨特在於,表達複雜主題的同時,又能以非常簡潔的極致美學來呈現,達到科幻題材的有效輸出。,在《科幻世界》副總編姚海軍看來,劉慈欣作品在十幾年的周期里長銷並數度“破圈”,有賴於出版界、翻譯界、IT界、影視界等多方合力。他回憶起《流浪地球》初次發表時,“劉慈欣憑藉這篇小說拿到銀河獎,用全部獎金請大家吃了頓四川火鍋。但那時科幻遠沒有像現在這般受到關注,編輯部誰也沒想到大劉對中國科幻的巨大影響”。姚海軍認為,好的作品總是需要時間的沉澱——“從我編輯作品的經驗來說,很有可能下一部《三體》或《流浪地球》已經誕生了,只是我們還沒有發現它”。,新人新作湧現,呈現科幻網文寫作的活力,隨着科幻元素滲透入新生代日常,ChatGPT等人工智能不斷升級,元宇宙、数字生命成為熱點問題,有出版人判斷,下一部科幻小說爆款可能會源自網絡文學生態。“當下年輕人熱衷寫科幻,一大原因是網絡文明、科技文明已深入生活,日常交往娛樂,甚至感受世界的方式都與科技元素密切相關,科技創新成為推動社會發展變遷的主要力量之一。”李瑋觀察到,如果說十年前我們仍把科幻當作遠離現實生活的“異世界”,近年來科幻已愈發成為日常本身,科幻元素在網文中比比皆是。,前不久揭曉的首屆起點科幻啟明星獎,一批新人新作湧現,讓人們看到了科幻網文寫作的活力。比如,遠瞳《深海餘燼》是類似《沙丘》的“科幻+異能”設定,將大航海時代關於海怪的傳說、對海底世界隱秘航路的描述融入創作,上架不滿14小時便打破全網首訂紀錄。獲得潛力新人獎的《穿越成為失落文明的監護AI》,作者是初入網文的00后新人;科幻新星獎《大國科技》作者九月醬是95后,曾任某大型公司駐外財務,將海外見聞、行業知識與想象力結合,通過科技脈絡展示國家進步。還有的年輕作者擅長以遊戲設定講述科學題材故事,如晨星LL《學霸的黑科技系統》,以貼近網生代的敘述方式,使科學原理、邏輯推理更富趣味。,科幻網文的版權開發也在加速推進。獲得最佳IP潛力獎的《靈境行者》有聲劇,上線喜馬拉雅平台2個月播放量破億。《夜的命名術》《星域四萬年》《泰坦無人聲》等科幻網文改編的動漫陸續上線。“網絡文學有着全新的科幻話語體系,傳統科幻母題在網文里生長出一系列新的融合寫作方向,催生了眾多作品,值得期待。”閱文集團副總裁、總編輯楊晨說。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