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和公序良俗,當人們離開自己出生長大的國家,去到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總會發現一些和自己成長環境里不同的事物。在不同國家的作者介紹在自己所生活的國家遇到的令他們感到驚奇、詫異或需要適應的公序良俗和文化差異。在他們所講述的真實生活體驗中,我們會發現,原來我們不知道的屬於這些國家的“不成文規矩”還有這麼多!,我又聰明又勤奮,為什麼德國老闆不喜歡我?,德國職場對中國員工的總體印象是:非常聰明勤奮,工作速度又快質量又好,常常一個人完成兩個德國人的工作量。哪有老闆不喜歡這樣的員工呢?然而,在一項針對外國員工滿意度的調查中显示:如果讓德國老闆回答最青睞哪個(德國以外的)國家的員工,首選中國人的並不多。,中國人的普遍性格在德國職場里會形成怎樣的尷尬局面,這其實是由文化差異而引起的職場人際關係認知偏差,原因有三:,第一,中國人表達比較含蓄,害怕直接反饋會破壞和諧氣氛。但這在直來直去的德國人眼裡,說話太繞彎子,理解起來非常累。,第二,德國人非常喜歡就事論事地討論,而中國人又剛好不喜歡錶達個人觀點,雙方交流很難深入,不容易建立信任關係。,第三,最重要的一點,我們常常因為太謙虛低調沒有“被看見”。在德國職場,領導不僅看重事情的結果,也非常看重員工在整個事件中的參与度和過程分享。,和許多普通的德國畢業生一樣,我大學畢業后就進入了一家本地的企業,乾著一份和其他德國人一樣的工作。不論換到哪個部門,我都是團隊唯一的中國人。,從小到大進入新環境時爸媽都反覆叮囑我們:上學要聽老師的話,和同學處好關係;上班后要聽領導話,謙虛謹慎,和同事處好關係。所以剛開始工作時,我也會不自覺地去討好每一個人,小心翼翼地為人處世。同事們對我也算是客氣,但總是覺得他們圍繞足球、假期和政治聊天我其實並不感興趣。他們偶爾也會特意關照我,問一些關於中國的不走心刻板問題:是不是每个中國人都會功夫?為什麼中國學生數學成績那麼厲害?回答久了我也覺得很無趣。,我猜當時同事眼中中國人的性格可能是:彬彬有禮、非常努力,但不善言辭,喜歡保持距離。德國老闆眼中的中國員工也有一個刻板印象:勤勞敬業,任勞任怨;從來不反對領導,對同事也非常友好。,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印度人,我相處的幾個印度同事都莫名地自信,非常知道如何抓住時機在領導面前表現自己,即使完全沒有把握的事情也可以吹出200%效果,但一旦要落實到具體工作中,他們吹出的許諾往往都是漂亮的泡沫而已。,在德國職場我是如何摘掉,中國人“好好員工”帽子的,加入團隊時間長了之後,我發現有些同事會利用我喜歡熱心幫忙、不會當面拒絕這一點,把費力不討好的工作都推給我做;而領導卻會誤認我只會被動地埋頭做事,不願意主動地分享自己的看法。因為在開會時我總是先認真聽別人的意見,很少搶着發表自己的觀點。,我開始有意摘掉“好好員工”的標籤。一個女同事經常以需要帶娃為由早退,然後把剩下的工作丟給好說話的我。在第四次時我嚴肅地和她說:“這不是我份內的事情,建議可以直接和領導反映一下情況,或者嘗試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很明顯她沒有料到這個“好說話的中國同事”會嚴詞拒絕。從此以後她對我多了一份尊重,再也不敢凡事都麻煩我。,正逢春節,我專門去中國超市買了200個“幸運餅乾”(在歐洲中餐館經常飯後贈送給客人的零食,裏面用英語、德語和荷蘭語寫祝福吉祥話),我分給每一個遇到的同事,然後和大家熱情擁抱,再道上一句:“新年快樂!”大家先是有些驚詫,接着恍然大悟:“哦,你說的是中國春節吧!”然後主動和我攀談起來,同事之間的疏離感也很快消失了。數月過後還有同事專門跑過來和我說:“幸運餅乾上的事情真的應驗了。太不可思議了!我請你吃午飯,謝謝你送的好運氣!”後來,我們部門竟然因為我設立了在中國春節發“幸運餅乾”的新傳統。,因為一次主動大膽的團建表現,我終於得到德國領導的認可,處理好和同事之間的關係之後,我积極嘗試改變領導對我這个中國員工的印象。這還要得益於春節前的一場團建活動。我們部門有60多人,抽籤分為7個小組,每個小組都要完成一個現場命題討論,領導不許參与。,與其低調後退,不如主動表現。我索性拿起筆開始組織大家頭腦風暴,把大家的建議總結歸納寫在白板上。最後大家一致推薦我做代表去總結髮言,這其實正中我下懷,終於有一次在全部門同事面前講話的機會,我非常珍惜就馬上答應了。,演講開始后,我馬上把手舉得高高的,示意要第一個發言。上台後我並沒有着急進入主題,而是先講了一個笑話,試圖提問營造一個開心的氣氛:“大家知道我是中國人,你們知道我們除了會功夫和數學好,還擅長什麼嗎?”台下七嘴八舌地喊答案。我故意停頓了三秒,然後把手舉到空中,示意大家安靜。“我們還擅長引用孔夫子!”台下被這個看似合理又意料之外的答案逗樂了,因為德國的一些娛樂節目中經常胡亂編一些搞笑的話,然後安在孔子頭上,製造節目效果。我神秘地說:“孔子說了‘三人行必有我師’,所以我今天來講講東方智慧。請大家注意聽講,別忘記筆記哦!”,就這樣,在大家的會心微笑中,我走到白板前開始演講,效果異常好。這次演講結束,我不但收穫了熱烈的掌聲和最佳提案獎,也在之後的酒會被部門大領導專門點名表揚,我的直屬領導臉上也非常有光,全程得意地沖我笑。之後每周再開例會,直屬領導都會特意問我:“這個事情你怎麼看?”,說了這麼多,其實癥結所在都是如何溝通,雖然母語不是德語,但學會了德國人的溝通和思維方式,可以為雙方節省很多時間。要注意的是,直接溝通的前提是你要先形成自己獨立的觀點和清晰的態度,並用最簡潔易懂的語言明確表達出來。只要你不是故意針對個人,在德國職場不論同事、老闆都會給你足夠的尊重。
文/任淼淼(現居德國),在瑞士生活你必須要知道的“不成文公序良俗”,歐洲很多國家都有那種傳說中的國民性,每個國家都有個大概的“設定”:法國精緻浪漫、英國保守紳士、德國守時嚴謹、意大利隨性時尚……這些就是漫長歷史進程中大家感知到並積攢下來的行為習慣和氣質。而在瑞士的國民性里,“遵守規則”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僅是遵守成文的法律,還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成文的社會規範和公序良俗。,瑞士有25%比例外來人口,雖然風景優美、空氣清新,公共服務便捷,相對工資較高、稅收較低,但很多外來移民覺得很難融入這裏的生活,文化和心理上都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隔閡。這是為什麼呢?,搬到新住處一定要先問,“你們這棟樓的洗衣文化啥樣?”,在日常生活最能顯現這種瑞士文化隔閡的地方就要數瑞士的洗衣房文化了。在瑞士大家很少擁有房產,以租房居住為主。租住的公寓房一般都不會每家每戶有單獨的洗衣機,而是所有租戶輪流使用公用洗衣房。洗衣房一般位於公寓的地下一層,基本設施有洗衣機、晾衣繩,有的洗衣房配有烘乾機。,那麼使用過程中的規則頻率和禮節就是租戶之間需要協調的大事情,每個地方都會形成自己的“洗衣房政治”,所以在瑞士租房一定要問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你們這棟樓的洗衣文化是啥樣的?”,洗衣房的規矩非常多樣,有的公寓規定非常嚴格:每家每周或每月有固定洗衣時間,不能調整、錯過不補;使用洗衣房的時間是早上八點到晚上八點,時間過了就算衣服還沒晾乾也得收走;最好用完洗衣機內外都用干布擦一遍,不要留下一滴水漬,洗衣房地板也用吸塵器打掃乾淨,關水關電閘,然後把洗衣房鑰匙按時交到排在下一位的租戶手裡。我有一個朋友曾經因為留下了三滴水沒擦掉,被鄰居警告。有的公寓鄰里關係沒有這麼一板一眼,大家洗衣時間可以商量,如果家裡有年幼的孩子或者經常出差、時間沒那麼固定的人就想要住在這種“洗衣房政治”更自由的社區里。不止一次有年輕的朋友告訴我們,他們有時候憋不住了會在周日或者半夜悄悄“黑洗”。,本地人知道但難以明說的“禮節”,“硬邦邦”的社交方式有很多,還有一些是瑞士本地人都知道但是比較難以明說的“禮節”。首先說說打招呼:比如在郊外或者人少的農村見陌生人大家都會相互打招呼問候,而在人多的城市就不用打招呼,我觀察發現好像城鄉之間有條看不見的界線。從郊區進城過了這個隱形的線就不用說“你好”了,反過來從城裡走到鄉村過了線就要開始打招呼。另外,熟人見面要拉着手“左右左”親三次臉頰。吃飯的時候要全家都坐下以後說一聲“祝好胃口”,才能開始。,另外,瑞士式社交方法總有些看起來“硬邦邦”。瑞士人以效率高、準時、公事公辦出名。比如瑞士人請你參加聚會也會白紙黑字寫清楚,烤肉聚會一般會說明請所有參加者自己帶上肉去烤;請人參加婚禮時,會說明只邀請你參加儀式和餐前酒,而只有少數特殊親友可以參加婚宴。,也有例外:“告別”是非常漫長的。特別是私人聚會場合,動了要離開的念頭就會說一句:我該慢慢離開了。然後全場轉悠着告別,跟每個人都寒暄幾句,最後至少花一個多小時。如果你就揮揮手離開,瑞士人會斤斤計較:“這個人太無情!”,相對保守的老年人會非常嚴格地期待小年輕給他們打招呼,嚴肅的老人家還會教訓陌生的孩子:你們怎麼不說日安,也會教訓鄰居家孩子沒問好。外來移民更是這種事件的重災區。本來是為講禮貌而有的社會規範卻用了相對粗暴的形式來溝通,所以難免會讓人覺得難以融入,心有隔膜。,周日最好不要在室外晾衣服,半夜上廁所最好不要衝馬桶,洗衣房文化和難以明說的“禮節”在瑞士只是冰山一角,其他有點莫名的不成文規矩還有:,住在公寓房裡半夜上廁所以後不能沖馬桶,因為沖水的聲音可能會吵到鄰居睡覺。同理,也不能在深夜洗淋浴或使用吹風機。,不能在早上7點前或者晚8點后以及周末回收垃圾,因為自助的回收垃圾也有“營業時間”。而在營業時間之外使用就有可能造成噪音或者給別人帶來不便。,周日不要在室外晾衣服,因為會有些比較老派保守的老人家不喜歡,覺得好不容易到周末了可花園看起來還亂糟糟。,周末不要讓年幼的孩子太早起床,免得他們吵到需要休息睡覺的鄰居。但是因為這些屬於不成文規定,有時會讓人不知真假,還有點無所適從,也沒法求證。
文/賈淑芬(現居瑞士),日本人不可思議的淡薄人情和社交距離感,日本人人情淡薄,總是保持一定的距離感。比如這三年疫情時期,身邊同一個辦公室工作的同事,其中一位新冠陽性了,但其他人都是陰性。家庭中,父親陽了,而其他家庭成員照樣是陰性……不妨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這恐怕與日本人一直保持社交距離有一定的關聯。同為東亞國家,日本人在社交習慣上與我們有很大不同。,日本人的社交距離感,體現在哪裡?,據我觀察,不少日本人不串門兒,即使過年過節親戚也不串門,鄰居之間也基本不串門。鄰里有什麼事,頂多就是站在門口說話。日本人搬家到一個地方,會給四周鄰居一一送禮——毛巾、點心之類的見面禮,從此以後便極少往來。對日本人而言,就算是親朋好久亦是極少會請到家裡。所以日本的咖啡廳就成了重要的社交場所,朋友相聚或者商談等等均在咖啡店進行。,日本人的社交距離感還體現在把錢算得很清楚。比如三五朋友吃飯,基本是AA制,不像中國人那樣搶着付錢。餐廳里看一對戀人親密談話,到最後結賬時,各自掏出錢包,在桌上數着硬幣分攤付款,真讓人感嘆不可思議。,人與人保持社交距離感,可以說有好處也有壞處。個人隱私得以保護,日本人之間從來不打聽彼此的收入和家庭成員情況,不打攪他人工作外的私人空間。壞處是有緊急事態,也難以啟齒尋求幫助。,日本的家庭觀念,疏離到什麼程度?,日本人家庭成員間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小孩大學畢業之後,一般來說另立門戶,平時偶爾與父母聯繫,過年過節在父母的強烈要求下才回老家團聚。,我認識一對中日國際結婚夫婦。妻子是日本人,她的父母從外地來到東京探望女兒一家,結果他們不住女兒家,而是住到女兒家公寓的客房裡。丈夫是中國人,覺得岳父岳母來了不住自己家有點過意不去,而妻子說,父母住在公寓客房會更自在些,吃飯時過來就好了。只是丈夫的父母從中國來日本探親時,丈夫拚命說服妻子要讓父母住在自家,說中國人如果讓父母住在外邊客房,會讓人說不孝的。妻子不得不接受這文化差異。,我經常在路上遇到頭髮斑白的老人,彎着腰,拖着購物推車緩慢前行,即使腿腳不便,他們還是獨立負重前行。日本有一種老人專用的購物推車,乍一看有點像嬰兒推車,兜裡頭可裝食材,蓋上結實的蓋子就成一把小椅子,老人隨時可以坐下歇息。現在日本65歲以上的老人五人中就有一人是處於獨居狀態,現有600多萬名獨居老人。,這些年日本出現專門針對獨居老人的詐騙行為。騙子冒充老人的兒子、孫子等,在話筒那頭喊“是我!是我”,接着說自己遇到麻煩如交通事故等等,需要長輩出錢幫自己。有些老人就信以為真,真的把錢匯出了。老人為何連子孫的聲音都不認得了?這一類家庭成員間的疏遠可見一斑。,為彌補人情淡薄的不足,日本完善了哪些社會服務?,日本是以不斷完善的社會福利和商業服務來彌補人情淡薄的不足。中國人遇事找哥們兒朋友,日本人找能夠提供對應服務的中介機構。,比如獨居老人平時有個頭疼腦熱該怎麼辦?子女們藉助商業服務來把握父母的動態。比如日本的安全警備和運輸等企業提供上門探望老人的服務,並把獨居老人的信息及時發給子女。,一位50多歲的女性朋友講述了最近生病的經歷。由於是獨居,生病時自己不想做飯,於是就叫外賣。去醫院沒人陪着去怎麼辦?原先走路不到10分鐘的路程,為安全起見,通過手機軟件叫了出租車,直接送到醫院。有一次晚上突然人不舒服,頭痛頭暈,但是似乎還不到叫救護車的地步,於是通過FastDOCTOR軟件(2016年設立的日本第一個連接患者和醫生的醫院工作時間外的緊急上門服務醫療平台)呼叫醫生上門服務。
文/黃文煒(現居日本)
03
2023.03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6190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