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國子文脈——歷代進士文化藝術聯展,展期:2023年1月16日-4月2日,地點:故宮博物院,進士,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最高一級的功名。考取進士是天下所有渴望為國貢獻才華的讀書人的奮鬥目標。進士科自隋代始立,后演化成唯一的科目,歷經千餘年,為國家選拔人才、任用官員提供了相對公平的競爭平台。古代的學子勤勉苦學、逐級應試,最終登科及第、大展宏圖。此番遭際,不僅改變了個人命運,甚至影響着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國家的走向。,“國子文脈”展選取了故宮博物院、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自唐代至清代與進士群體相關文物170餘件,以“進士之路”“博學鴻儒”“藝苑群英”三個單元展示歷代進士在文化和藝術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其中包括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朱熹和王守仁、主持編纂《永樂大典》的解縉、北宋道德楷模和文學大家范仲淹、清代史學家趙翼,以及杜牧、蔡襄、黃庭堅、馬和之、陸遊、王世貞、董其昌等。,獨特展品,古代科舉制度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整套制度與方法。因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故稱科舉。它具有三大特點:一分科考試,取士權歸於中央;二允許自由報考;三主要以成績定取捨,分名次。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下旨廢止進士考試為止,歷時1300年。本展最後一件展品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清光緒三十年)劉春霖的一副對聯“水浮花出人間去,山近雲從席上生”,出自北宋歐陽修的詩句。漫漫考場路,莘莘學子心,1300年的風塵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代讀書人的心中,印刻在民間與朝堂之上,形成了獨特的科舉文化。,展廳中一方清代的青田石章,鐫刻了“讀書樂”三字。宋人有“讀書樂”勸學詩,古人發奮讀書以便參与科舉考試。南宋朱熹訓導弟子們讀書要熟讀精思、循序漸進,將聖賢言語身體力行,提出了系統的讀書方法論,在科舉時代產生深遠的影響。本展有朱熹行書《周易繫辭本義手稿卷》,是朱子對《周易》的詳細註解,明代以後被列為官方教材。另一方石質印章,印首透雕梅花喜鵲,朱文“人生惟有讀書好”,表達了古人認為春夏秋冬無時不宜讀書的心態。,中國民間將魁星視為掌管科舉考試之神,古代讀書子弟在考試前恭拜魁星,以期求得高中。展廳中有多件文物出現了魁星的形象。如青玉圓雕魁星,面部作嚴肅狀,一足后翹,一足站立於水中鰲魚頭頂,右手握筆,左手持銀錠,周身飄帶上還雕飾一量斗,包含了魁星點斗、獨佔鰲頭的美好寓意。另一件青花釉里紅魁星圖瓶,外壁青花釉里紅裝飾魁星點斗圖,一鰲自海水中探頭,魁星單足立於鰲頭,作奔跑狀,回首遠眺,高舉右手執筆,左手持一銀錠。,還有“五子登科”人物多寶紋銅鏡,以鏡鈕為中心,四周環列有仙鶴、卧牛等瑞獸紋,有手持琴、笙等樂器的人物紋,有寶瓶、香爐、方勝、花捲、蓮花等多寶紋,其中間隔分佈有四個凸棱方格,每個方格內各鑄有一字銘,旋讀合為“五子登科”。據《宋史·竇儀傳》記載:五代後周時期燕山府有個叫竇禹鈞的人,五個兒子都品學兼優,先後登科及第,傳為佳話,“五子登科”也成為民間諺語。連《三字經》中都提到“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逢年過節,家家戶戶喜貼“五子登科”門神。展廳中有一幅大大的年畫,表達了老百姓希冀多子多福、子嗣登科致仕、光宗耀祖的願望。,更為雅緻的是清代的三甲傳臚插屏,插屏楠木邊座,屏框起陽線,線間浮雕燈籠錦,屏心一角篆書題籤為:天開黃甲。紫石屏心浮雕蘆葦、螃蟹,取其諧音,意為“三甲傳臚”。上傳語告下稱為“臚”。“傳臚”即唱名之意,指殿試之後由皇帝宣布登第進士名次的典禮,也指清朝科舉考試中對二甲第一名的稱謂。“金殿傳臚”成為每一個讀書人心中的美好嚮往。,得意與落寞,金榜得中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中有詩云:“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四大人生欣喜之事,“金榜題名時”即為科舉得中。連以孤傲狂狷而聞名於世的明代徐渭都曾畫過《黃甲圖》。這件作品是他的大寫意花鳥代表作,圖中繪一隻肥碩的螃蟹緩慢移動於兩片荷恭弘=叶 恭弘之下。徐渭畫蟹,以其有甲而比喻進士甲科。此圖筆墨靈活多變,看似寥寥,實則多種筆墨技法兼備,稀疏的荷恭弘=叶 恭弘,爬行的螃蟹皆生動表現,畫面構圖點、線、面結合,簡潔且富有節奏感。右上角題詩一首,心跡表露無遺:兀然有物氣豪粗,莫問年來銖有無。養就孤標人不識,時來黃甲獨傳臚。徐渭一生連應八次鄉試均未得中,只好以幕僚的身份參与政務,落得一世的寂寥。他在最為有名的《墨葡萄圖》中題寫了那首膾炙人口的詩詞:“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有徐渭這樣的落寞考生,更有考場中的春風得意者。展廳中有一幅錢棨的行書五言聯:欲就廬山遠,真為玉局游。錢棨是江蘇蘇州人,乾隆辛丑科狀元,是清朝開國以來的第一個“三元”,即經鄉試、會試、殿試均為第一名,蘇州的“三元坊”即因他而來。據記載,歷史上自唐至清,連中三元者共有17人。所謂“六元及第”,指一名考生參加鄉試前先要通過縣試、府試和院試,第一名通稱“案首”,後面的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稱號分別為“會元”“解元”和“狀元”。1300年的科舉史上,“六元及第”者只有明朝的黃觀和清朝的錢棨兩人。,是進士,也是名臣,然而,千百年來,中國人心中牢記住的並非歷朝歷代的狀元,而是那些為官一方造福百姓的人。他們飽讀詩書,才華橫溢,更有才情兼備者,在文學、書法、繪畫、鑒藏等領域造詣深厚,但始終未忘民憂,為天下蒼生鞠躬盡瘁。,北宋名臣范仲淹是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政績卓著,文學成就斐然,卒贈兵部尚書,謚“文正”。展覽中一卷《道服贊》是范仲淹為“平海書記許兄”所寫。自北宋立國之始,崇信道教便成為每一位皇帝的傳統,道教和道士在朝堂上地位顯赫。宋徽宗在位期間,把道教推至無以復加的程度,他甚至自號“教主道君皇帝”,上行下效,官員文人也多受影響,喜與道士交往,蔚然成風。范仲淹這位姓許的同事,剛剛置辦了道服,范仲淹聞訊,寫下贊語,並藉此表達了廉潔自守的心跡。“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遙是與。”他說道家的人所穿的服飾真是帥極了,即便不學道的君子,一旦穿上道服,也會和道士一樣飄逸瀟洒。這樣的服飾不但令外表整潔,而且能夠身心清凈,與道相契(“清其意而潔其身”)。道士之所以選擇這樣儉樸的服飾,因為他們敬畏經典,遵從古代先賢的教導,對於名望、權力和富貴,他們視之如洪水猛獸,極力避免驕奢淫逸的生活,唯恐給人帶來災禍。這件書法屬於范仲淹晚年佳作,行筆清勁瘦硬,結字方正端謹,風骨峭拔。時人有譽“文醇筆勁,既美且箴”。《道服贊》經宋范氏義莊,清安岐,清內府遞藏,后入民國大收藏家張伯駒之手,1956年由張氏夫婦捐予故宮博物院。,是進士,也是詩詞名家,唐朝的詩人群星璀璨,可是留傳親筆手跡至今者,寥若晨星。晚唐詩人杜牧所書行書《張好好詩卷》為其存世唯一真跡,此番展出,引得書法及詩詞愛好者紛紛前來一睹真容。杜牧是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大和三年(829)進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詩中的張好好來自南昌,十三歲時“始以善歌舞來樂籍中”,得到杜牧的上司沈傳師寵遇,后被其弟沈述師納為妾。因沈述師一年後病逝,張好好流落市井,賣酒為生。27歲的杜牧作為沈府的幕僚,曾目睹張好好的芳華,感嘆不已。6年後,他“於洛陽東城重睹好好,感舊傷懷”,作此詩。全詩書法風流俊逸,用筆勁健曉暢。全卷基本保留宋宣和內府裝潢式樣,后流入民間,乾隆年間入藏內廷。清末,《張好好詩卷》被遜帝溥儀攜出宮外,於東北散佚後由張伯駒重金購得。1956年,張伯駒將其捐贈故宮博物院。,北宋黃庭堅於宋治平四年(1067)考中進士。他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學於蘇軾門下,世稱“蘇門四學士”。黃庭堅善為文章,長於寫詩,為“江西詩派”的開山之祖。同時,他又擅長書法,與蘇軾、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家”。此次展出的《杜甫寄賀蘭銛詩頁》是一首贈別詩,杜甫於廣德二年(764)冬未所作,送與好友賀蘭銛。前四句表達了詩人在戰亂后與友重逢的喜悅,后四句充滿了惜別之情,生逢亂世,短暫的相遇,又將各奔東西。雖然只是短短八行,卻是黃庭堅的草書佳作。其草書自唐代懷素而來,凝練圓勁,又兼有“草聖”張旭的氣勢,筆勢連綿,如龍蛇飛舞。他自己曾說:“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說明黃庭堅對草書筆法的深刻認識和研習脈絡。在唐人基礎上,黃庭堅開拓出自己的風格,他特別擅長運用長線條抒發情緒,但又並非總是一路飛揚,大開大合。此帖中的字寫起來富有節制,線條顯得敦厚沉着。比如第二行的“乾坤”兩字和下面的“震蕩中”三字,聯結新奇,用筆持重,結尾“寄賀蘭銛”四字落款寫作行楷書,矯拔精健,與前草書詩文的飛動氣勢相映生輝。黃庭堅學詩以杜甫為宗,注重用字,重視句法,講究章法,強調法度的嚴謹,說理的細密,代表了宋詩的特點,深受蘇軾的推崇,認為他的詩是“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是進士,也是書畫巨擘,明晚期官員董其昌是上海松江人,明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雖曾身居朝廷高位,卻沒有留下多少政績,倒是在公務之餘,將自己歷練成為一代書畫大家,與顏真卿、韓愈、范仲淹、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相比,似乎有些尷尬。本展有董其昌兩件作品,甚為精彩。《仿黃公望山水卷》是他晚年仿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的山水佳作。山石以披麻皴干筆繪出,以濃破淡,濕破干點出中遠樹叢、苔點,近處樹恭弘=叶 恭弘則用點恭弘=叶 恭弘法描繪。全卷摻以豐富的墨法變化,已與黃公望多以渴筆表現山石的風格拉開了距離。董其昌以仿為名,實在以己意改造前人經典,呈現自家面貌。在書畫理論方面,他主張“南北宗”,對晚明以後的畫壇影響深遠。,不僅如此,董其昌的書風對晚明及清初書壇也有着極大影響,康熙帝、雍正帝均臨其書體。此次展覽展出的董其昌行書《岳陽樓記卷》寫於萬曆三十七年(1609),時年55歲。整件作品為絹本,長達14.99米,僅次於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大字行書《天馬賦》卷(18.31米)。此卷書北宋范仲淹的名作《岳陽樓記》,是董其昌在補福州副使前賦閑在家裡所寫。縱覽全卷,字大如拳,流暢勁健,通篇數百字一氣呵成,為董氏行書中精妙之品。,在書法史上被譽為“晚明五家”的作品也有三位的書跡出現在東雁翅樓展廳中。王鐸、倪元璐、黃道周與溥山、張瑞圖一道,打破了以自東晉“二王”以來所確立的古典書風,為書法注入了現代的新意。倪元璐的書法發軔於唐朝大書法家顏真卿,將其雄闊豪邁的書體發展成為自己的風格,他的行草書用筆蒼古勁爽,結字跌宕奇逸,以氣骨見長。草書《舞鶴賦卷》書寫了南朝文學家鮑照《舞鶴賦》全文,用筆蒼古深厚,布局寬疏,盤曲鬱結之中,見凜然氣骨,是倪元璐的代表作之一。,泱泱中華,人才輩出。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一大批傑出人物通過科舉取士制度獲得了施展抱負的機會,他們着力踐行“修齊治平”的人生志業,在哲學、經學、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這些都成為中華民族的珍貴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讀書人植根於中華大地,奮發自強,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枝繁恭弘=叶 恭弘茂,常綠常青;也讓作為觀眾的我們,觀文魁之翰墨華章,念鴻儒之學問德操,見賢思齊,心有戚戚。
06
2023.03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6218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