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將至,人們在寄託哀思的同時,也在思考如何體現對生命的認知和尊重。《2022中華遺囑庫白皮書》數據显示,2020年以來,來中華遺囑庫立遺囑的00后共有357人,他們大多為大學在讀學生和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在中華遺囑庫“微信遺囑”小程序留言的人群中,超六成為30歲以下的年輕人。,日前,中華遺囑庫迎來十周年之際,記者走進了這個不同尋常之地。,18歲立遺囑,“沒什麼好避諱的”,“遺囑是我送給自己的成年禮物。”,2023年3月,剛滿18歲的李紅,在中華遺囑庫鄭重地立下自己的遺囑:如果遭遇了不幸,打算將財產全部捐給公益機構,包括存了多年的壓歲錢和一個遊戲賬號。,“沒什麼好避諱的。”她說,這是一種未雨綢繆的行為,還覺得“很酷”。,“我覺得想到就要去做,不要等,等着等着可能最後什麼都沒有留下。”今年20歲的廣東男生王皓,在自己17歲那年立下了遺囑。,“網絡小說的分成是我的收入,我平時靠自己賺的錢生活。”王皓是家裡的獨生子,14歲那年,他萌生了寫小說的想法。當時還在上學的他,已完成了多部作品,獲得了穩定的收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繼承編的解釋(一)》中指出,遺囑人立遺囑時必須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民法典中規定,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這意味着,17歲的王皓可以立遺囑,他遺囑的主要內容與其網絡小說的著作權有關。,“平時我寫作壓力比較大,也經常看到一些年輕人猝死的新聞,為自己立一份遺囑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王皓說,“如果還來不及交代,人就走了,這是很不負責任的。我平時是一個比較有規劃的人,把自己的事情都安排好,也是對父母的一個交代,相當於留下自己的愛。”,在遺囑里,王皓將遺產同時贈予朋友一部分,“父母不缺錢,朋友對我很好,很照顧和支持我,所以我也想留給朋友一些”。,“立遺囑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以後會更加認真地活着。”21歲的林雨,也是在18歲那年立下了遺囑。當時,她還是一名大一新生。,“我輔修了法律,懂得一些法律知識”。一個偶然的機會,她了解到立遺囑的程序,如果發生了什麼意外,她希望把存在銀行卡里的兩萬多元留給一位朋友,這位朋友在她最傷心難過、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了支持幫助和關愛,“雖然錢不多,就當是一種回報吧”。,林雨的父母並不知道她立下了遺囑,“這純屬我的個人意願”。她認為,每個年齡段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一旦說了怕父母不了解,反而造成誤解。眼下,她考慮更多的是未來,以後有了賺錢能力,掙的錢會繼續存入這張銀行卡,如果資產增多她可能會重新訂立遺囑,增加遺囑繼承人。,“父母在他們眼裡很重要,他們同時也會有很多天馬行空的想法,而對物質的關注則顯著降低。”中華遺囑庫管委會主任陳凱告訴記者,很多00后把立遺囑視作一種新生事物,認為是對生命的尊重和自我認知價值的體現,並將其作為人生里程中的一個重要儀式。,“來不及做準備就走了,這是最難過的”,“我害怕來不及做準備(就走了),這是最難過的。”3月23日,90后王蕭來到中華遺囑庫北京第二登記中心,諮詢遺囑登記的相關手續。,此前,王蕭完全沒想過遺囑登記這事,“我剛成家幾年,孩子還小,沒什麼好寫遺囑的。”不過,作為一家人壽保險公司的經理,在工作和生活中,她見了太多“來不及”的例子。,之前,她的舅舅和姥爺相繼離世,但他們對於自己的財產沒有任何安排,除了房子,家人甚至不知道他們有哪些財產、該如何處理,“大家都蒙了,不知道該怎麼辦”。,害怕這種“來不及”的時刻,她決心要提前對自己的資產拉好清單、做好安排,“這是防患於未然”。,“財產清單是遺囑重要的功能之一。”中華遺囑庫江浙滬區域負責人黃海波告訴記者,“實際上,對許多財產家人之間是不知道的。”被繼承人通過遺囑可以將自己擁有的比較值錢的財產進行整理,並分別傳承。,在家庭關係比較複雜的情況下,財產不明可能會導致繼承人之間相互猜忌,繼而產生家庭矛盾和糾紛。“而遺囑能夠幫助定紛止爭、挽救家庭關係。”黃海波說。,今年23歲的陳瑞,出於保護自我財產的需要,在18歲生日第二天就來到中華遺囑庫立下了遺囑。,在陳瑞兩歲的時候,他父親有了外遇,父母離婚。他的母親沒有再婚,而是努力打拚事業,積蓄起一定的財產,許多都在他名下。,2018年,陳瑞打算去美國讀書。臨走前,他的母親來到中華遺囑庫,想在遺囑中將所有財產都指定給他。經過詳細諮詢,母親得知,如果他發生意外,他的生父也有一半財產繼承權。,在陳瑞的遺囑中,他指定財產全部給母親或其他指定繼承人,力求最大限度地保護母子兩人的財產。立下遺囑后,他母親心裏的石頭終於落了地。,黃海波介紹,通過登記遺囑,年輕人可以避免在遭遇意外等情況后,把財產留給不符合意願的繼承人。,“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風險無處不在。”陳凱說,越來越多人考慮的不僅僅是怎麼避開風險,更會考慮如果這個風險避不開,他們該做些什麼,“在這種意識、觀念下,對遺囑的思考就提上了日程。”,“不要哭泣,立遺囑是開心的事情”,“在我們的觀念裏面,大家把遺囑當成一個生命即將走向盡頭的人才要去做的事。”10多年前,陳凱是一名從事海外IPO、合規業務的律師,在澳大利亞的時候,他發現“幾乎人人都立了遺囑”。,“回到國內,我接觸了好幾個繼承權糾紛的個案”,在許多案子中,陳凱看到一大家子人為了遺產鬧得不可開交,“明明都是最親的人,卻為了財產相爭反目成仇,甚至記恨一輩子。”他認為,遺囑是中國人必須要面對的一個課題。,2013年,在陳凱的推動下,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和北京陽光老年健康基金會共同發起主辦了中華遺囑庫。如今,已走過了10年。,《2022中華遺囑庫白皮書》显示,10年間,立遺囑人群平均年齡從77.43歲逐年降至68.13歲,立遺囑人群越來越年輕化。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共有23814名60周歲以下人士前來中華遺囑庫諮詢遺囑,登記保管遺囑的數量從2017年的279份增加到2022年的3467份,5年間增長了10多倍。,90后崔文姬從大學法學專業畢業后,已在中華遺囑庫工作了7年多。2017年,當時23歲的她登記了人生中的第一份遺囑,“那段時間我的工作壓力很大,身體也不太舒服”。,她把自己的財產都留給了父母,“我對他們有安排,也不想給他們留下一些麻煩。”她說,如果今後結婚生孩子,會對遺囑進行更新修改,會給愛人、孩子留下一定份額的財產。,“一些不可抗力的事件發生,會促使大家提高提前規劃財產、預防意外的意識。”崔文姬注意到,經歷了疫情之後,人們對於一些意外事件或者是風險的防範意識明顯提高了。,“今年年初,我們接待了一大批來提取遺囑的市民。”崔文姬說,春節后,來中華遺囑庫諮詢的人“比以前多了很多”,“一開始家人立遺囑的時候,他們可能不以為然,但是當家人走了,他們提取了遺囑、看到了遺囑的作用,不少人轉變了此前的想法,認為提前寫一份遺囑還是很有必要的”。,“許多人認為,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我什麼都沒有做、沒有說就走了,太遺憾了。”陳凱認為,當今社會,人們觀念不斷改變、更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把立遺囑看成是人生終點要做的事情,而是對自己的人生進行定期思考和盤點。,“錄像時不要哭泣,立遺囑是開心的事情”。這句話,寫在中華遺囑庫电子屏幕上,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立遺囑時的心中所想。,(為保護受訪者隱私,李紅、王皓、林雨、陳瑞為化名)
12
2023.04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6305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